《成都生物所发现过树蛇属一新种——沃氏过树蛇》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4-07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对过树蛇属 Dendrelaphis 物种进行野外采集、分类厘定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研究认为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仑的过树蛇应为一新种 —— 沃氏过树蛇 D. vogeli , 同时将银山过树蛇 D. ngansonensis 作为蓝绿过树蛇复合种 D. cyanochloris complex 。 版纳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存在一定数量的两栖爬行类隐存种,该新种的发现对版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作用。 图 1. 西双版纳的过树蛇 Dendrelaphis pictus 过树蛇属的分布 过树蛇属 Dendrelaphis Boulenger, 1890 隶属于爬行纲 Reptilia 有鳞目 Squamata 游蛇科 Colubridae ,目前已知 63 种,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国内已报道 5 种,即喜山过树蛇 D. biloreatus Wall, 1908 、 香港过树蛇 D. hollinrakei Lazell, 2002 、 银山过树蛇 D. ngansonensis (Bourret, 1935) 、过树蛇 D. pictus (Gmelin, 1789) 、八莫过树蛇 D. subocularis (Boulenger, 1888) ,分布于广西、云南、海南、西藏。过树蛇属物种多栖息于灌木或树上,也会到地面活动,行动非常敏捷。 图 2 沃氏过树蛇 Dendrelaphis vogeli 模式产地(星标)地图 过树蛇属的分类学问题 过树蛇属的过树蛇 D. pictus 曾被记录为广布种,记录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我国广西、云南、海南。近年来,国外学者针对过树蛇开展了分类学研究,认为过树蛇为一个复合种,并已分划出多个新种。但我国长期未对国内分布的过树蛇进行分类厘定。 西双版纳分布的过树蛇属物种分类厘定 2018 年和 2019 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成员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进行野外考察时,采得过树蛇属标本 7 号。从鳞被、半阴茎等形态学特征初步判断,这些标本代表 3 个物种,包括 1 个未描述的新种,但文献仅记录西双版纳仅分布有过树蛇属 1 个物种,即过树蛇 D. pictus 。由此可见西双版纳的过树蛇属物种多样性此前被低估,需要进行分类厘定。 图 3 云南西双版纳野外环境照片    图 4 2018 年和 2019 年李家堂团队科研人员在云南开展野外工作 图 5 基于 cyt b 和 16s rRNA 片段构建的过树蛇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红色支系为新种沃氏过树蛇 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线粒体 cyt b 和 16s rRNA 片段(共 1562 bp )构建了过树蛇属 10 余个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合形态学数据,本研究认为: ( 1 )云南西双版纳的过树蛇属 2 个已知物种为过树蛇和银山过树蛇,但后者在形态特征上与此前未记录于我国的蓝绿过树蛇 Dendrelaphis cyanochloris (Wall, 1921) 很难区分,遗传距离也很近,因此银山过树蛇很可能是蓝绿过树蛇的次订同物异名。鉴于研究目前没有查看这两个物种的模式标本,也没有包含这两个物种地模标本的序列,故暂时将 银山过树蛇作为蓝绿过树蛇复合种 Dendrelaphis cyanochloris complex ,待今后获得更多数据后再作厘定。 ( 2 )将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仑的过树蛇标本订为新种 —— 沃氏过树蛇 Dendrelaphis vogeli 。 该物种是以著名蛇类分类学家 Gernot Vogel 先生(德国)的姓氏命名,以表达对他的敬意以及他对该属长期系统研究的突出贡献。 Vogel 先生长期关注亚洲蛇类分类研究,发表了多篇过树蛇属分类学论文,是本研究开展的基础。沃氏过树蛇具有以下鉴别特征: 1) 背面铜色,眶后有一条黑色纵纹达颈部; 2) 体侧无浅色和黑色纵纹; 3) 身体前段的黑色横纹不明显; 4) 颊鳞单枚; 5) 脊鳞明显扩大; 6) 背鳞 15-15-11 ,均光滑无棱; 7) 腹鳞 193–197, 尾下鳞 130–135 对; 8) 头体长 / 全长 = 0.292–0.301 ; 9) 上唇鳞 9 , 3-3-3 式; 10) 最外一行背鳞与其他背鳞的颜色一致; 11) 半收缩态阴茎长度达第 6–7 枚尾下鳞。 图 6 沃氏过树蛇 Dendrelaphis vogeli 生活时照片 图 7 沃氏过树蛇 Dendrelaphis vogeli 正模标本照 图 8 沃氏过树蛇 Dendrelaphis vogeli ( A )与蓝绿过树蛇复合种 D. cyanochloris complex ( B )半阴茎形态对比 本研究还发现,过树蛇该物种不呈单系。由于过树蛇的模式产地原始描述中未被指出,此前又被记录为广布种,因而存在很多分类学混淆。中国分布的过树蛇的分类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来自马来西亚的蓝绿过树蛇与我国云南所产沃氏过树蛇系统关系较近,但与来自接近其模式产地的西藏东南部和缅甸北部的蓝绿过树蛇未形成单系且关系较远,提示马来西亚的 “ 蓝绿过树蛇 ” 分类地位也尚待研究。 根据本研究,中国目前已知过树蛇属 6 个物种:喜山过树蛇 D. biloreatus 、 蓝绿过树蛇复合种 D. cyanochloris complex 、香港过树蛇 D. hollinrakei 、 过树蛇 D. pictus 、八莫过树蛇 D. subocularis 、沃氏过树蛇 D. vogeli 。 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云南西双版纳的过树蛇属物种的分类厘定,命名一新种,并讨论两个物种的分类地位,提示我国过树蛇属物种的多样性可能被低估,同时也发现了我国过树蛇属物种潜在的分类学问题,为今后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成果以“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Dendrelaphis (Squamata: Colubridae) from Yunnan Province, China, with discussion of the occurrence of D. cyanochloris (Wall, 1921) in China ”为题,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期刊 Zootaxa, 2020, 4743 (1): 001–020 ,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蒋珂,任金龙、郭峻峰、王增、丁利参与了工作,通讯作者为李家堂研究员。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 B )、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及西部之光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发现深海软体动物马蹄螺科一新属两新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4-05
    • 近日,《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 JCR 1区)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贝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组的最新成果“Integrative taxonomy reveals new taxa of Trochidae (Gastropoda: Vetigastropoda) from seamount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该研究利用整合分类学方法发现了深海软体动物马蹄螺科2个新种,并为此建立了一新属、新亚科。 研究团队对海洋所历次海山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分类时发现了这两种形态特征独特的马蹄螺,标本分别采自马里亚纳海山(水深865m)和卡罗琳海山(水深1332m)。研究发现,两者无论是在贝壳形态、齿舌特征以及软体部分的解剖特征方面,均与已知的马蹄螺科种类存在明显差别。为进一步确认其分类地位,研究人员利用多基因联合建树的方法对马蹄螺科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并没有与马蹄螺科中任何已知的亚科聚在一起,而是单独聚成一支。基于上述研究,将这两种马蹄螺分别命名为马里肋马蹄螺Carinotrochus marianaensis Zhang S.Q., Zhang J.L. & Zhang S.P., 2020和威氏肋马蹄螺Carinotrochus williamsae Zhang S.Q., Zhang J.L. & Zhang S.P., 2020,并为此建立了1个新亚科肋马蹄螺亚科Carinotrochinae及1新属肋马蹄螺属Carinotrochus。其中,马里肋马蹄螺生活在竹珊瑚上,以其上附着的水螅为食。通过化石年代标定与分子钟分析推测,该类群可能是于晚白垩纪时期(距今约8千万年)由浅海向深海扩散。据推测,该类群的进化扩散路径可能与一些底层洋流驱动的幼虫扩散密切相关。另外,基于分子数据分析,目前这个新属在西南太平洋还可能存在另外两个未经描述的新种。 马蹄螺科隶属于原始腹足目、马蹄螺总科,是该总科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包括10个亚科,近100个属,目前已报道的种类超过1000种。该科大部分种类生活在潮间带或浅海,并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显示出更高的多样性,但关于深海种类的研究相对缺乏。肋马蹄螺亚科及这些新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深海马蹄螺科物种多样性研究内容,而且为深海软体动物的起源、扩散与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科学院经典分类青年人才项目的支持。张树乾副研究员和张均龙特聘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素萍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dsr.2020.103234
  • 《昆明动物所发现云南鳅属鱼类新种》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云南鳅属隶属于鲤形目、条鳅科,分布于中国的四川、云南、广西和贵州省,国外分布于缅甸和越南。它们是一群生活于湖泊、沼泽和缓慢流动的河流中的小型淡水鱼类。目前云南鳅属记录有34种,根据其是否具有头部侧线管孔和侧线孔将其分为侧纹云南鳅种组(有侧线孔和头部侧线管孔)和黑斑云南鳅种组(无侧线孔和头部侧线管孔)。 2017年四川成都的鱼类爱好者在四川彭州市九尺县沱江支流采集到云南鳅标本9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四川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联合对该批标本进行了鉴定,发现该标本体侧具有侧线孔、头部有侧线管孔,因此,属于侧纹云南鳅种组。将该标本与侧纹云南鳅种组的其它种进行比较,发现为云南鳅属的一新种,且为四川省记录的云南鳅属种类的第二种。 该新种被命名为九尺云南鳅,它所具有的鉴别特征是:上颌无齿状突起;全身被有细密的鳞片;侧线不完全,终止于胸鳍一半的下方,具有6-11个侧线孔;眼径大于眼间隔;尾柄长小于尾柄高。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Zootaxa杂志。 云南鳅属鱼类对水质污染比较敏感,是重要的水质变化指示鱼类。云南鳅属种类多局限分布于一些小型水体中,水质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目前,已经有8种云南鳅属鱼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濒危物种。 丁陈君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12/t20181227_4675227.shtml 原文标题:研究发现云南鳅属鱼类新种——九尺云南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