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报道镧系元素调节Ru-O共价键增强酸性OER》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4-08-21
  • 6月11日,北京大学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Lanthanide-regulating

    Ru-O covalency optimizes acidic oxy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is”的论文,报道镧系元素调节Ru-O共价键增强酸性OER。

    人们希望通过精确调节RuOx催化剂的Ru-O共价性增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RuOx催化剂稳定性。含有d轨道电子的过渡金属以掺杂或者合金的方式与RuOx结合有可能影响RuOx的原子配位环境,这导致如何精确和连续调节Ru-O的共价键非常困难。

    有鉴于此,北京大学科研人员报道镧系金属掺杂能够通过5s/5p轨道的屏蔽效应,逐步调节电子结构,从而连续的调节Ru-O共价键,从而显著改善RuOx的稳定性。

    理论计算结果验证说明Ln-RuOx的变化改变逐步调节电子结构,因此连续控制Ru-O化学键的共价性,并且催化剂的耐久性随着Ru-O的共价性呈现火山型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显示,在各种Ln-RuOx中,Er-RuOx是最好的催化剂,稳定性比RuO2提高35.5倍,而且Er-RuOx构筑器件达到3 A cm-2电流密度所需的电压仅为1.837 V,而且在500 mA cm-2电流密度运行100 h的过程,性能的衰减仅为37 μV h-1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9281-2
相关报告
  • 《北京大学报道内嵌富勒烯中配体游离Ni2-阴离子构成的镧系-镍分子金属间化合物》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5-23
    • 4月23日,北京大学在《Nature Chemistry》上发表题为“Lanthanide-nickel molecular intermetallic complexes featuring a ligand-free Ni2- anion in endohedral fullerenes”的论文,报道内嵌富勒烯中配体游离Ni2-阴离子构成的镧系-镍分子金属间化合物。 过渡金属(TMs)通常具有丰富的氧化还原化学性质,能以多种氧化态存在。大多数情况下,过渡金属呈正电性。强π受体配体已被证实能稳定具有形式负氧化态过渡金属的分子配合物。相比之下,无有机配体的过渡金属阴离子仍十分罕见,目前仅局限于基于第三行过渡金属(如金或铂)的金属间化合物。 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空气稳定的镧系-镍分子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其特点是在富勒烯笼内限域着游离配体的Ni2-阴离子,即Tb2Ni@C82。带电的Tb2Ni镧系镍化物团簇形成全金属路易斯对,具有键长范围在2.50-2.57 ?之间的强极化Tb-Ni共价键。X射线吸收光谱证实Ni处于+2氧化态(3d104s2电子构型),与光谱/磁学测试及理论计算结果一致。该发现为通过碳分子笼限域来稳定具有亲核性过渡金属阴离子的金属间团簇开辟了新途径。
  • 《伯明翰大学报道发光镧系元素在生物相关应用》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4-15
    • 2月17日,伯明翰大学在《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题为“Luminescent Lanthanides in Biorelated Applications: From Molecules to Nanoparticles and Diagnostic Probes to Therapeutics”的论文,报道发光镧系元素从分子到纳米粒子、从诊断探针到治疗等在生物相关的应用。 稀土元素在磁共振成像和诊断检测的临床应用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其独特的未闭合4f轨道电子结构,赋予了其与众不同的窄带线状发射信号,使其在生物体系中与其他荧光探针形成鲜明对比。稀土元素的发光信号不仅可根据所选择的离子,在可见光到近红外光区域提供多样化的检测路径,其较长的发光寿命还使其能够用于时间分辨测量,为光学多路复用检测方案和新型生物成像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将稀土元素试剂引入细胞,可实现局部生物响应活性,为新型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随着近红外光区域检测技术与显微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深层组织成像和外科手术干预的新途径得以不断拓展。 研究人员梳理了聚焦于稀土元素发光在核酸和酶检测、阴离子识别、细胞成像、组织成像以及光诱导治疗应用等多个领域的多样化应用方式。深入探讨了包含稀土元素发光探针在内的生物体系设计层次,从配位复合物、多金属稀土体系到金属-有机框架和纳米颗粒,重点阐述了下移转换和上转换的不同策略,并揭示了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潜在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