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离子阱有望扩大量子计算规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编译者: 于杰平
  • 发布时间:2024-07-08
  •       2024年3月13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离子阱,与传统依靠振荡电磁场的方法不同,该离子阱利用静态电场和磁场来捕获离子,并能在其中进行量子相干操纵。使用静态电场和磁场的潘宁(Penning)离子阱不仅能实现离子在芯片上任意方向的运输,还允许在保持量子力学叠加态的同时控制离子的量子能级。该研究开辟了离子阱设计的新可能,有望使得未来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机能够包含的量子比特数目超过当前约30量子比特的记录,还可能用于探测表面性质的量子传感器。该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原子中电子的能态遵循量子力学定律:它们并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值。这些量子化的能态是量子比特的基础,科学家们希望利用量子比特构建功能极其强大的量子计算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原子必须被冷却并被囚禁在一个地方。

      强效的囚禁可以通过电离原子来实现,也就是给原子一个电荷。然而,电磁学的一个基本定律指出,在时间上恒定的电场不能囚禁单个带电粒子。因此,传统方法上通过增加一个振荡的电磁场,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离子阱,其被称为保罗阱(Paul trap)。通过上述方式,近年来已经可制造出含有大约30个量子比特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机。然而,更大的量子计算机无法用这种技术直接实现。振荡场使得在单个芯片上组合多个这样的离子阱变得困难,并且使用振荡场会加热离子阱。随着系统规模扩大,后者是一个更为显著的问题。同时,离子只能沿直线路径移动,并且在达到路径的交汇点时才能转向其他方向,限制了离子在二维平面上的自由移动,降低了系统的灵活性,也对大规模量子计算的扩展构成挑战。

          

     研究团队现在验证了,适用于量子计算机的离子阱也可以使用静态磁场而非振荡磁场来构建。这些带有额外磁场的静态离子阱也被称为潘宁阱(Penning trap),研究团队在其中展示了离子任意输运和极长的运动态相干时间,为未来构建量子计算机奠定基础。

      潘宁阱需要非常强的磁场,其不仅昂贵而且相当笨重。此外,之前所有实现的潘宁阱都是高度对称的,研究团队所使用的芯片尺度架构则突破了这一点。在一个强磁场里进行实验会使引导控制量子比特所需的激光束进入离子阱中变得困难,而强磁场也会增加量子比特能级的间距。这反过来又需要多个锁相激光器,使得控制激光系统变得更加复杂。

      研究团队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制造了一个基于超导磁体和带有多个电极的微加工芯片的潘宁阱。他们所使用的磁铁产生的磁场为3特斯拉,几乎是地球磁场的10万倍。研究团队利用一个低温冷却的反射镜系统,成功地将激光通过磁铁引导到离子上。

         

    这些努力得到了回报:单个囚禁离子可以在阱中停留数天,并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的电极而在芯片上任意移动——这在之前基于振荡场的旧方法中是不可能的。由于不再需要振荡场来囚禁离子,许多阱可以被封装到单个芯片上。

      研究人员还可以在保持量子叠加的同时控制囚禁离子的量子比特能态。相干控制既适用于离子的电子态(内态)与量子化的振荡能级(外态),也适用于内态和外态的耦合。后者是创建纠缠态的先决条件,对量子计算机尤为重要。

      下一步,研究团队希望在单一芯片上相邻的潘宁阱中囚禁两个离子,从而证明该方法也可以执行多个量子比特的量子操作。这将是量子计算机可由潘宁阱中的离子来实现的决定性证据。研究团队还想到了其他的应用。例如,由于新型阱中的离子可以灵活移动,它们可以用来探测表面附近的电场、磁场或微波场,为将这些系统用作表面性质的原子传感器开辟了可能性。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111-x

    报道链接:

    https://phys.org/news/2024-03-ion-larger-quantum.html

  • 原文来源:http://quantumcas.ac.cn/2024/0321/c24874a633439/page.htm
相关报告
  • 《离子阱量子计算系统中的新型集成光学布线》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1-02
    • 离子阱体系的量子计算系统,因其优异的相干时间和门操作保真度,是当前构建量子处理芯片理想候选体系之一。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构建了包含多个量子比特的离子阱量子计算系统。然而,离子阱系统中量子比特的操纵需要精确控制激光束,因而一直面临着难以大规模集成问题。 近日,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实现了一种适用于离子阱量子计算系统的新型集成光学布线,将光学布线和离子阱制备在同一块芯片上,并且将激光通过光纤直接耦合到芯片内部。通过这种新型设计,该研究小组实现了对囚禁离子的基态激光冷却,以及保真度达到99.3%的两比特纠缠门操作,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了最新的《Nature》期刊上。 该新型设计的芯片如下图左上部分所示,包含光纤阵列部分和量子芯片部分。其中光纤阵列部分有8个激光通道,量子芯片则包含多层布线结构,如下图中右上部分所示,表面的直流和射频电极用于囚禁离子,内部采用Si3N4制备的波导结构则是用于传输控制量子比特的激光。光纤阵列和量子芯片内的激光波导结构通过侧面直接耦合,如图中右下部分所示。通过Si3N4激光波导的布线,即能够将控制光信号精确传输到特定位置,实现对离子量子比特的控制。 通过这种新型的集成光学布线设计,研究人员能够在一个芯片内实现离子阱量子比特和控制光路的布局,降低了整个系统对光路对准的要求,增强了系统对振动和控制激光束方向飘移等的鲁棒性,从而实现对量子比特的精确操控。同时,片上的集成光学布线使得控制激光直接在芯片内传输,为大规模的离子阱量子计算芯片奠定了基础。
  • 《可扩展量子计算》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6-03
    •       虽然许多现有的量子体系结构实现了模块内的纠缠,但Photonic已经能够证明模块之间的纠缠。Photonic的架构为大规模量子应用道路上的主要挑战之一——可扩展的纠缠分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并“开箱即用”为材料科学和药物发现等领域的变革性应用开辟了途径。       Photonic创始人兼首席量子官Stephanie Simmons博士表示:“纠缠分布在开启量子计算商业前景方面的关键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多台量子计算机上运行的大规模量子算法需要大量的分布式纠缠才能正常工作。这些演示突出了我们独特的体系结构方法的前景,以解决扩展到单节点之外的挑战。虽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纠缠分布在塑造量子系统设计中必须发挥的关键作用。”      “最近的这些发展展示了一种基本能力:远距离纠缠分布。随着这些进步,我们正在朝着网络量子计算的下一阶段迈进。”与光子公司合作的微软高级量子开发副总裁Krysta Svore说。       Photonic的方法基于具有本地电信网络接口的光连接硅自旋量子位,这意味着它可以与当今全球电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平台和规模集成,包括Microsoft Azure云。三次演示,最终以隐形传态CNOT门序列为高潮,建立并消耗了分布式量子纠缠——不相邻甚至不在同一低温恒温器中的量子位之间的纠缠。       Global Quantum Intelligence 2024年3月的可扩展量子硬件报告证实了“在几乎所有拟议的量子计算架构中,采用模块化方法进行扩展的必要性。这种模块化方法强调分布式而非单片量子计算堆栈,不仅提供了可扩展性,还提供了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冗余性。”       全球量子智能(GQI)首席分析师David Shaw表示:“光子技术具有高度颠覆性的技术方法。其具有光学光子互连的硅自旋量子位在量子通信和网络中具有协同作用的诱人前景。最近的这些演示是前进道路上的证据。未来达到200kHz、保真度为99.8%的分布式纠缠的路径非常惊人。这将实现广泛的应用。这为量子路线图设定了一个新的标准,其他人将面临效仿的压力。这将加速该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