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约束效应控制纳米多孔氧化铜的孔隙率》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1-08
  • 我们提出了一种制备多孔CuO的简单方法,该方法具有元素丰富、无毒、环境稳定、电化学性能好等优点,通过将Cu前驱体和聚苯乙烯溶液混合后进行热处理,很容易控制孔径大小,我们将其命名为聚合封闭直接溶解(PDSP)。将不同分子量的金属离子溶液和聚合物模板混合,在空气中燃烧得到聚合物模板。介绍了PDSP制备的纳米多孔氧化铜的制备工艺及应用。研究了纳米能量材料的金属氧化物和非酶葡萄糖传感器的应用。

    ——文章发布于2019年3月15日

相关报告
  • 《混合氧化钛/聚合物两亲性纳米材料,控制尺寸,用于药物包封和递送》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1-20
    • 本工作描述第一次混合药物的合成量加载二氧化钛/两亲性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可控大小利用一个简单的和可再生的溶胶-凝胶过程,包括钛(IV)/丙酮的形成含氧的混合有机复杂之后,其与一个两亲性聚(环氧乙烷)量b聚(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在丙酮和水nanoprecipitation必经阶段。混合纳米粒子的大小取决于复杂的老化过程,例如混合纳米粒子的直径在228到53纳米之间,分别为老化1天和36天(动态光散射)。此外,由于在表面涂有共聚物的聚(环氧乙烷)块,它们在水中表现出优异的物理稳定性。相反,无聚合物TiO2颗粒大且沉淀快。将疏水药物模型硝唑尼德与前驱体溶液结合,可得到混合纳米颗粒,其含量为12.9% w/w,并在双峰剖面下释放。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Titan³Themis G2 300)分析,揭示了这些新型杂交体的多孔非晶纳米结构,以及药物和共聚物在纳米颗粒体中的共聚。最后,在超声作用下,我们的混合纳米粒子在体外产生活性氧,为其在声动力和药物释放治疗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文章发布于2018年11月15日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韩宝航与孙连峰课题组合作在多孔有机聚合物膜应用于忆阻器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11-08
    • 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具有本征多孔性和可调节的孔隙环境,非常适合于电子器件的应用。然而,由于缺乏鲁棒性、可加工性和制备的可控性,基于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的电子器件的构建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咔唑是一种具有较低氧化电位的高电活性单元,可通过电化学策略制备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这为制备基于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的电子器件提供了思路。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韩宝航研究员课题组与孙连峰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电化学制备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膜应用于忆阻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咔唑单元的单体用来通过电化学方法构建薄膜。由单体Cz-0CN、Cz-1CN和Cz-2CN通过电化学聚合分别得到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eCPF-0、eCPF-1和eCPF-2。这些电化学聚合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具有良好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光洁度。薄膜的厚度在10 ~ 200 nm范围内可精确调控。利用功能分子的可设计性,将不同数量的氰基单元作为吸电子基团引入到分子中。结果表明,基于具有最高氰基含量的eCPF-2构建的忆阻器表现出最优的低开关电压(+0.60±0.25 V)以及最优的开/关比(104)。由于良好的电子转移系统,基于eCPF-2器件的开关比是基于无氰基eCPF-0的器件的近1000倍。得益于电化学聚合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的鲁棒性,基于这些薄膜构建的忆阻器能够稳定运行约700个周期,并显示出对于各种恶劣环境场景的良好耐受性。本研究中提出的电化学聚合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策略,为开发包括忆阻器等电子器件的功能材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关研究成果以Electrochemical Preparation of Porous Organic Polymer Films for High-Performance Memristors为题目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杂志上(DOI: 10.1002/anie.202205796),并被遴选为VIP论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陶友与刘辉为共同第一作者,李勇军博士、丁雪松博士、孙连峰研究员和韩宝航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此外,论文还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顾成教授在电化学聚合以及材料表征的帮助。该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科技部纳米重大专项资助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05796 咔唑基多孔有机聚合物膜的电化学聚合及其在忆阻器应用中的性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