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肠道细菌胞外放电》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19-05-09
  • 瑞典隆德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可以产生胞外电流。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药物的研究开发及生物能源的生产。

    细菌在细胞外产生的电流,称为细胞外电子传递。该现象已经在金属盐代谢细菌中得到证明。此次,研究人员发现粪肠球菌(寄居人类和动物胃肠道)也能产生细胞外电子传递。研究人员检测电子从细菌转移到电极的过程,发现放置在电极上的粪肠球菌可以产生由细胞代谢(分解胞内糖分)产生的电流。电子传输到电极是在细胞膜内被称为醌分子的帮助下进行的。

    两种或更多种类的微生物混合,其代谢方式倾向于维持一种或两种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之间的这种形式的合作,可能与微生物间的电子传递有关。例如,当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菌一起出现时,某些化合物才能有效地分解,而两种细菌单独出现则不行。研究者表示,乳酸菌和许多其他细菌的交流合作可能是通过这种电化学作用。

    该研究具有医学意义,例如一些微生物混合,会引起抗生素无法治疗的感染。细菌和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的分子机制对于设计和改进微生物电化学系统是有利的。除了药物开发外,这些系统还可以应用于生物能源、燃料电池、废水处理和生物传感器等。

  • 原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18-09-intestinal-bacteria-electric-current-sugar.html
相关报告
  • 《肠道细菌骇人听闻的密码:它们放电》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9-14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发现,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可以利用与已知的发电细菌完全不同的技术制造电能,甚至许多人类肠道细菌也属于“放电细菌”,例如致病性的李斯特菌、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和致病性链球菌,以及广泛应用于酸奶发酵的乳酸杆菌(Lactobacilli)。 “许多与人类相互作用的细菌,无论是病原体还是益生菌,无论是与我们共生的微生物群还是参与人类产品发酵的工程菌,它们都产电,奇怪的是,过去我们竟然没有注意到,”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植物和微生物学教授Dan Portnoy说。 这一发现对试图利用微生物制造活电池的科学家来说是个极好的消息,意味着,这种“绿色”生物能源技术可以将废物处理厂的细菌变废为宝。 9月12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这篇文章。 会呼吸的金属 细菌生产电能跟我们呼吸氧气是一个道理:去除新陈代谢和能量供应过程中生产的电子。动物和植物将电子传递给线粒体内的氧气,在缺氧条件下,包括我们肠道内、酒精和奶酪发酵罐里的细菌必须找到其他电子受体,在地质环境中,电子受体通常是位于细胞外的铁或锰之类的矿物,从某种意义上,这些细菌“呼吸”铁或锰。 延伸阅读: 将电子从细胞内传递给矿物需要特殊的化学级联反应,所谓的细胞外电子转移链(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chain),这条链携带微弱的电流。一些科学家利用它制备生物电池,将电极放在含有细菌的烧杯里,你就可以发电。 新发现的细胞外电子转移系统实际上比已知的转移链更简单!但是,只有在必要时(也许是氧气水平较低时),细菌才会启动。 科学家们在具有单层细胞壁的细菌被归类为革兰氏阳性菌中发现了这种简单链,革兰氏阳性菌喜欢生活在含有大量微生物素B2衍生物(flavin)的环境中。 “看来,这些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微生物富集生态位对高效能地向细胞外传递电子具有显著意义,”本文一作、博后学者Sam Light说。“因此,我们过去认为矿物呼吸细菌利用细胞外电子转移是为了生存,新研究表明,细菌都喜欢用它,因为它更‘省事儿’。” 为了测试该系统的稳健性,Light团队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Caroline Ajo-Franklin合作,探索了活微生物与无机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碳捕获和储存以及生物太阳能发电。 经测量,从细菌中流出的电流高达500微安,科学家们确认它确实是电性的。事实上,它们产生的电能大约为每秒100000个电子。 乳酸菌也具备该系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乳酸菌被广泛用于生产奶酪、酸奶喝泡菜。他认为,也许电子传递对奶酪和泡菜的味道起了一定作用。“这是细菌生理学的一部分,一大片未知被揭晓了,而且这些细菌还可以被操纵,”Light说。 Light和Portnoy对这些细菌如何以及为什么产生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系统感到好奇。首先它很简单——通过一层细胞壁传递电子比通过两层细胞壁传递电子更容易;其次是环境条件有利——直接利用环境中的flavin分子去除电子,如此一来,细菌似乎在富氧和贫氧环境下都能很好的生存。 原文检索:A flavin-based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mechanism in diverse Gram-positive bacteria
  • 《日本研究者发现肠道细菌新靶点》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19-05-09
    • 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阐明了致病性大肠杆菌如何附着在宿主肠上皮细胞上。研究表示,细菌表面的IV型菌毛不足以粘附肠上皮细胞,大肠杆菌分泌的蛋白质也是必需的。这种附着机制可能是许多肠道病原体(如霍乱弧菌)的共同特征,提供了针对这些细菌的新的治疗靶点。该研究发表在2018年7月10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居民和旅行者腹泻的主要原因。据报道,每年因ETEC引起死亡的人数约30万~50万人。ETEC的有效疫苗尚未开发,因此感染ETEC的患者只能接受抗生素治疗。然而,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已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全球都在积极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对宿主肠上皮的粘附是人类ETEC感染的必要步骤。IV型菌毛被认为对细菌附着非常重要,但其详细的粘附机制尚不清楚。本次研究利用X射线晶体学,发现大肠杆菌利用分泌蛋白充当分子桥,链接细菌表面上的IV型菌毛和人肠上皮细胞。因此,针对分泌蛋白的抗体可以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附着。而这种附着可能是许多表达IV型菌毛的肠道病原体的共同特征,因此该研究提供了此类细菌病原体治疗的新靶点。开发防止与细菌附着有关的蛋白质结合的抗粘连剂,可以将致病菌从体内冲洗而不会破坏它们,避免了产生耐药细菌的风险。该研究有望提供一种新型治疗方法,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