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读《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稳定标准》》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7-09-25
  •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函[2015]274号文下达的编制任务,通过研究国内外污泥稳定处理工艺和要求,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主编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 稳定标准》(CJ/T 510-2017,以下简称“标准”),于2017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1污泥稳定的定义

    污泥稳定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降低污泥有机物含量,使其不易腐败发臭;二是减少污泥中的病原体。“标准”对污泥稳定的定义为:污泥通过生物、化学或物化处理,使处理产物达到不易腐败发臭、控制病原体等要求。

    2污泥稳定工艺

    污泥稳定处理工艺包括生物、化学或物化方法,生物处理工艺包括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和好氧消化等;化学或物化处理工艺包括热碱分解、石灰稳定、热干化和焚烧等。“标准”的污泥稳定处理工艺包括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好氧消化、热碱分解和石灰稳定。其中,石灰稳定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石灰,污泥减量化程度较差,也不利于后续资源利用,但考虑到污泥用于生产水泥熟料、路基建材或填埋时,石灰稳定仍是可选择的处理方法之一,为规范现有设施的运行,仍将石灰稳定纳入标准范围。

    此外,当污水处理工艺采用长泥龄方式运行时,产生的污泥在污水处理阶段就能达到稳定。参照污泥好氧消化工艺的稳定指标,当污泥的比耗氧速率低于2.5 mgO2/(g VSS˙h)时,可判定该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泥达到稳定要求。

    3污泥稳定指标

    污泥稳定指标根据污泥处置利用途径、稳定处理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无法提出类似污水污染物排放一级A、一级B、二级这样统一的标准,需针对不同的稳定处理工艺提出各自适用的指标。

    “标准”将污泥稳定指标分为产物控制和过程控制两类:前者是对污泥稳定处理产物的控制要求,结合污泥稳定定义,主要从有机物去除率和粪大肠菌群两方面提出控制指标;后者是污泥稳定处理过程中的控制参数,包括温度、时间、脂肪酸、总碱度等指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类指标进行稳定评价。同时,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可能,对于改良工艺要求处理产物达到控制指标,对过程控制指标则不作要求。

    3.1厌氧消化控制指标

    污泥厌氧消化控制指标如表1所示。

    污泥经常规厌氧消化处理后,控制指标包括有机物去除率和粪大肠菌群菌值。

    常规污泥厌氧消化的过程控制指标包括温度、固体停留时间、脂肪酸(VFA)、总碱度(ALK)以及脂肪酸和总碱度之比(VFA/ALK)。常规厌氧消化的温度应控制在(35±2)℃,固体停留时间大于20 d。脂肪酸和总碱度反映了产酸菌和产甲烷菌的平衡状态,是厌氧消化系统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内外运行经验,厌氧消化污泥的VFA应小于300 mg/L,ALK应控制在2 000~5 000 mg/L,VFA/ALK控制在0.1~0.2。

相关报告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4-03
    •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促进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和污水资源化利用,保障人体健康,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废气和污泥中污染物的控制项目和标准值。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污泥的控制一律执行本标准。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和医院污水,应达到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相关行业的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的相应规定限值及地方总量控制的要求。居民小区和工业企业内独立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也按本标准执行。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 《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及污泥处理分析》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1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可以有效解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为了对水污染的现况进行改善,生活与投资环境得到优化,各地区纷纷建设了不同工艺类型和处理规模的污水处理厂,而且这些污水处理厂大部分采用的是地上式的。城市污水处理的“污水就近处理回用”作为污水厂选址的优先原则具有动迁困难问题。所以能够使污水就近处理回用的地下污水处理厂成为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围绕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及污泥处理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 引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已成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文章对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及污泥处理展开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下污水处理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下污水处理厂尽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规划建设要求高,地下污水处理厂的主体构筑物建于地下,一旦修筑完成再进行改扩建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因此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及设计初期,对地下污水处理厂的整体规划建设要求相对更高;其次,设计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由众多分项工程组成,涉及到地面景观、深大基坑的开挖和支护以及通风照明等,这些分项设施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规模或建设标准提高。相应的设计及施工不论从量上还是内容上难度大大增加,成本也相应增加;再次,风险因素高。地下污水处理厂有可能出现有毒气体、污水泄漏等情况,一旦发生,后果将非常严重;最后,地面景观设计单一。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地上景观建设相对单一,设计理念也较为落后,大规模进行园林、湿地、休闲娱乐场所和公园等的建设相对较少,总体功能不够完善。 二、国内外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建设现状 国外像芬兰、瑞典、挪威、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许多城市地下大型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发建设已经走过很长时间。瑞典拥有大型的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其整个排水系统的污水处理厂全部建设在地下,不论处理效率还是规模都是世界领先的。仅斯德哥尔摩市就有大型排水隧道200km。例如KAPPALA污水处理厂的设计通常采用许多平行的洞室来进行水的净化,一般情况下,污水净化要求洞室长300m,过水断面达到100m2,该处理厂的每个洞室均可满足。日本的地下处理厂也多数采用中隧道式,如神奈川县叶山镇污水处理厂等。其占用土地面积较小,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此外虽然修建隧道造价比较高,但不需基础工程以及回填等,总体费用相差不大。另一方面,隧道密闭的空间对污水排放的有毒气体有着较好的封闭,对环境污染的可能小较小。国内地下污水处理主要是借鉴国外地下污水处理的理念和技术,在国内运用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了许多关键性问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香港赤柱的地下污水处理厂、深圳布吉污水处理厂、广州京溪污水处理厂以及昆明第十污水处理厂的成功应用都证明了地下污水处理厂在解决污水方面的重要发展地位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地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分析 地下污水处理厂在对污水处理排放后常残留大量的污泥,而这些污泥中存在有大量的污染物,包括有害的重金属、致病物质以及不可分解的化学物质等等。而我国每年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将产生的污泥直接填埋或者倾倒,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也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安全。因此如何合理的处治污泥已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典型的污泥处理技术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污泥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六类:厌氧消化即通过多种微生物进行氧化处理,使高能的有机物转化为低分子的物质,降低污泥的毒性。污泥好氧发酵,主要为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各类菌对污泥进行有机物分解,进而转变为腐殖质。污泥的石灰稳定,即在污泥中加入一定量的石灰,石灰与污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体化合物,从而钝化重金属。另外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的热达到杀菌的作用。热干化技术是污泥通过与热媒的传热作用进行脱水的过程。经过热干化后污泥中的微生物基本灭活,干污泥可用作施肥和建筑原料等。此外污泥焚烧以及生物沥浸也是比较常见的污泥处理技术。污泥焚烧能够最大可能的使污泥无害化和减量化,但是工艺要求如污染气体排放等要求较高。生物沥浸主要依靠硫杆菌为代表的特殊菌对污泥进行深度氧化,除去重金属,进而降低污泥毒性。该技术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已在各大污水处理厂得到应用[2]。 (二)工程实际应用 我国某地下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污水处理规模为11万m3/d,污水处理后主要残留的污泥成份为剩余污泥、初沉污泥、水泥区化污泥以及漏失污泥等。经初步统计,污泥量为2346m3/d,污泥含量较大且出产速度较快,因此选择合理的污泥处理技术至关重要。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常用的污水处理技术较多,但是选择适合本处理厂的方法需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如项目的成本、运行情况等相结合,同时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衍生。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初步确定调理压榨污泥干化、污泥加钙干化和生物沥浸干化3种技术进行比选[3]。 (三)对比分析 从污泥处理前后含水率、污泥含固量以及处理前后对环境的影响等技术性能和工程建设运行等的经济费用两个角度对调理压榨污泥干化、污泥加钙干化和生物沥浸干化3种工艺进行对比分析。从技术性能角度分析,调理压榨污泥干化术优于污泥加钙干化技术和生物沥浸干化技术。从经济费用角度,污泥加钙干化技术运行费用最高,但工程费最低,而生物沥浸干化技术工程费最低,运行费最高,调理压榨污泥干化技术则二者相差不大。另一方面考虑到生物沥浸干化与原设计工艺等相较好结合,处理技术以及方式效果等较为符合我国当前环境、法律法规等要求。因此综合分析该处理厂采用生物沥浸干化污泥处理技术[4]。 结论 简而言之,尽管我国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发展日趋成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涉及到规划建设、投资运营以及景观设计等方面。今后的建设中宏观远期合理的规划是根本,时刻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是重中之重。此外不断创新加强和合理利用地面资源,优化地面景观设计尚待进一步研究和广泛应用。另外,通过对不同污泥处理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考虑认为生物沥浸干化污泥处理技术比较适用于本地下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给生态文明的建设和人类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大规模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将势必是城市今后至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近年来城市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的新型崛起,合理的将地下污水处理厂与综合管廊的有效结合也是一个新的技术革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