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科学家开发可遥控纳米机器人 可用于多种疾病治疗》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发布时间:2016-07-27
  •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开发仿生机器人的简单方法,并且为这种机器人装备了许多先进技术。他们还构建了一个测试机器人设计的平台,用以研究机器人不同的运动模式。这种新研发的微缩机器人更加柔软灵活且无需马达。它们是由生物相容性水凝胶和磁力纳米颗粒所组成,这些纳米颗粒不仅塑造了机器人的形状,还能够保证其在电磁场作用下的灵活运动。科学家们希望借助这种机器人替代具有侵入性的复杂手术,使得疾病治疗能够更加优化。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医学纳米机器人肿瘤治疗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1
    • 《Nature Biotechnology》于2018年3月刊发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丁宝全和赵宇亮院士课题组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颜灏课题组合作完成的工作(“A DNA nanorobot functions as a cancer therapeutic in response to a molecular trigger in vivo”, 36: 3, 258-264, 2018)。《Nature Biotechnology》同期以“Smart Cancer Therapy with DNA Origami”为题对该工作进行了专门评述。评述文章认为,中国科学家尝试利用医学纳米机器人治疗肿瘤等恶性疾病,这种新颖的纳米机器人将改变人们对药物输运的传统观念,为更有效的肿瘤治疗提供全新策略。   恶性肿瘤(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肿瘤的血管系统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通过阻塞肿瘤血管的营养和氧气输运从而“饿死” 肿瘤的治疗思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肝癌等恶性肿瘤的物理介入治疗。但是,该方法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仍面临较大局限性。血液中的凝血酶(thrombin) 是机体凝血系统的一种关键酶,能够快速高效地诱导血栓形成。如果将凝血酶作为特定的“货物”装载在纳米机器内部,靶向运输并精确释放至肿瘤血管,诱导凝血产生血栓,就可以通过栓塞肿瘤达到高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根据这种看似“异想天开”的设想,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发展了基于超分子自组装的DNA纳米机器人,用于活体运输凝血酶进行肿瘤治疗。该工作利用DNA折纸术构建智能化的分子机器,通过自组装将“货物”凝血酶包裹在分子机器的内部空腔,使其与外界底物隔绝而处于非活性状态;分子机器两端装载有“雷达”核酸适配体,提供靶向识别和定位功能;当DNA纳米机器人到达肿瘤血管时,纳米机器上的“锁”识别特异标志物而发生结构变化,使得 “锁”从闭合状态变为开启状态,整个纳米机器由管状结构打开变为平面结构,暴露出内部装载的“货物”进而实现诱导栓塞的功能。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在细胞和活体水平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这种DNA纳米机器人可以实现凝血酶在活体内的精准运输和定点栓塞,对于包括乳腺原位肿瘤、黑色素瘤、卵巢皮下移植瘤和原发肺部肿瘤在内的多种肿瘤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DNA纳米机器人可以实现精确的肿瘤定位,整个体系有效用量很低;同时DNA纳米机器人还有极好的识别响应功能,仅在肿瘤血管标志物存在时才启动活化凝血酶。这些性质保证了装载有凝血酶的DNA纳米机器人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在小鼠模型和迷你猪模型上都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这种智能化的DNA纳米机器人有望为肿瘤血供阻断治疗策略提供一种高效低毒的药物新剂型。以其强大的活体运输和响应识别功能,作为智能化的给药平台,进行多种药物的联合高效递送。有望对传统难以成药的物质(如毒素、蛇毒蛋白等)实现有效包载和智能递送,进而推动全新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在纳米药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工作得到了《Nature Reviews Cancer》(“DNA nanorobots-seek and destroy”)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Tumor-hunting nanorobots”)的专门评述以及F1000Prime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纳米重点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等对该研究提供了资助。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李素萍、蒋乔、刘少利和张银龙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图:DNA纳米机器人的设计和工作原理
  • 《英科学家开发可6小时识别病原菌的纳米孔宏基因组学方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7-22
    • 近日,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Justin O'Grady博士和Earlham研究所的科学家成功开发了一种宏基因组学检测的研究方法。该优化后的研究方案针对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可从临床呼吸道样本中去除高达99.99%的宿主核酸,并利用纳米孔测序的实时检测在6小时内准确识别病原体和抗生素抗性基因。《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7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该项研究。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威胁和宏基因组学挑战 每年全世界约有300万人死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目前,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LRIs)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主要依赖采集患者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但其周期慢且敏感性差。在此期间,患者通常被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而过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也是驱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临床宏基因组学测序研究是一种是从单个样本中获得的多种生物的基因组分析。相对于细菌培养,宏基因组测序可以更快地鉴定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在呼吸道样本中存在大量人DNA,需要使用特定方法去除,因此跟它打交道非常困难。该研究克服了一些迄今为止阻碍临床宏基因组学广泛应用的障碍,包括从患者提供的样品中快速有效地去除人DNA的方法步骤,只留下病原体DNA用于测序。 实时的纳米孔宏基因组测序6小时内准确鉴定病原菌 Justin O'Grady博士团队开发的是一种用于能够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研究的宏基因组学方法,该方法同时兼备了使用皂苷(saponin)进行有效宿主DNA移除和实时的纳米孔测序检测的特点。该方法首先对来自疑似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40个样本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在对方法进行优化改进和优化后,对另外41个呼吸道样本进行测试。 研究人员使用便携式MinION测序装置来促进实时测序、数据生成和分析,并将样品到结果的时间缩短至6小时。该测序装置的便携性意味着它可以更靠近患者使用,减少了将样品送到中心实验室所花费的时间。 与培养法相比,优化的方法对病原体检测的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41.7%,可以准确检测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确认定量PCR和pathobiont特异性基因分析后,特异性和灵敏度增加至100%。这表明纳米孔宏基因组学可以在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研究中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菌,并可能助力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结语 “临床宏基因组学具有革命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前景。我们的研究描述了首个快速、经济且准确的临床宏基因组测试,并容易能够很快的常规应用在临床场景中。“ Quadram研究所的课题领头人、东英吉利大学副教授 O’Grady博士表示。 该项目的另外一名负责人Richard Leggett博士说:“纳米孔测序是一种在临床诊断中极具吸引力的技术,这项工作仅仅是我们尝试使用该技术的众多场景之一。“ 目前该实验方案正在一项更大型的多站点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以评价其在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研究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