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龙再度荣膺2020-2021年度中国自动化和数字化50强品牌》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1-05-01
  • 2021年3月,"中国制造数字化服务峰会2021 CAIMRS暨年度评选颁奖盛典"隆重举办。本届峰会以"双环加速,数字重构"为主题,解读后疫情时代企业如何借紧抓产业链重塑新机会,抢占"双循环"重构先机。盛典上正式发布“中国自动化和数字化品牌50强”,欧姆龙再度荣登50强榜单!载誉而归!

    作为我国工业自动化界历史悠久、受众广泛、流程公开、结果公正的评选,第十九届自动化及数字化年度评选面向智能制造的全产业链,共评选、颁发出产业领袖奖、产品创新奖、服务创新奖等奖项。本年度评选结合用户投票、市场调研、大数据分析以及专家评选综合得出结果。欧姆龙连续多年摘获CAIMRS多项大奖,这是业界对欧姆龙在自动化领域所做贡献高度认可。

    2021年,“十四五”开局,适逢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中国启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内循环”战略。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制造产业链升级加速,云计算,大数据,IoT,AI,5G等加速产业融合应用,正在驱动我国由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变革。同时,对于通过多品种少量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数据完善工厂管理以实现生产的高端化和复杂化、熟练工不足及劳务费高涨等人员变化引起的自动化需求增加等生产领域的巨大变化,亟需一一解决。

    面对这样的环境变化,欧姆龙提倡的制造革新理念,就是i-Automation!

    欧姆龙掀起制造革新

    欧姆龙制造革新理念"i-Automation!"由3个“i”组成,即“控制进化”(integrated)、“智能化” (intelligent)、“新型人机协作”(interactive),旨在对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通过与客户共创,掀起制造业的革新浪潮。

    integrated控制进化

    随着市场对于高精度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应对复杂的生产要求,唯有通过超高速、高精度的机械控制才能满足。实现这一点的基础,是诸如传感器、开关电源、PLC控制器、伺服电机、机器人、安全等制造所需要的所有商品群ILORS+P。

    通过这些商品,配合欧姆龙控制软件,在客户现场,我们与客户共创革新应用。

    截止目前,欧姆龙创造的革新应用达230种以上,并已导入众多的制造现场中。今后,欧姆龙也将持续研发适用的应用方案。

    intelligent智能化

    欧姆龙一直致力于实现生产现场的IoT化和智能化,通过实时采集制造现场的数据,并将其存储、可视化和解析,挖掘潜在的改善点以提高生产性。

    通过AI控制器,再加上装置状态可视化的流量和压力传感器,电机状态监控器、控制柜内温度监控器,实现全商品群的IoT化。

    近10万种的产品,进一步夯实IoT化的基础。

    interactive新型人机协作

    人与机械相互感知状况,在同一个生产现场通过互补、协助,实现崭新的超柔性生产,这就是欧姆龙向往的制造现场。

    欧姆龙从柔性搬运的自动化开始人与机械的协作,在这几年间,又确立了移动操纵机器人(Mobile Manipulation)技术,使得搬运、部品抓取、供给到组装,人与机械协调作业范围变得越来越广。

    统合控制器,将机器人、设备、图像、安全统合起来由一个控制器进行控制,达到高度同步和自动化,实现多品种少量生产效率200%以上的提升。

    未来,欧姆龙将充分发挥行业品牌影响力,为客户提供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及优质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与欧姆龙携手,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升级制造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革新!

相关报告
  • 《预计2023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将实现大幅增长》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11-23
    • 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115亿元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上游主要是半导体元器件、电子元器件、钢材以及结构件等。除部分核心零部件外,上游行业的供应情况对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影响总体较小,基本属于市场自由化竞争阶段,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价格,合理控制库存等措施转移部分原材料、零部件价格波动的风险。 行业下游涉及的领域较多,包括 OEM 型的电子设备制造、包装、电梯等,以及项目型的电力、石化、油气、冶金、市政等领域,市场需求情况对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影响较为显著。下游行业需要的自动化设备种类繁多、型号规格各异,具有高度依赖性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多为非标定制化产品,对自身自动化水平重视程度的高低对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的需求起到关键作用。 工业自动化行业是推动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升级转型的关键,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了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政策,为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达2530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115亿元。 2023年我国PLC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5.4亿 行业权威评估显示,预计到2023年,我国PLC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5.4亿人民币,其中小型 PLC、中大型PLC的市场规模分别为80.72 亿元、84.68亿元。 近两年来,受到芯片缺货、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PLC市场价格上涨趋势非常明显。去年以来,全球PLC巨头纷纷开启提价。其中,罗克韦尔旗下PLC产品涨价幅度从3%-36%不等。欧姆龙、艾默生、台达等企业旗下产品的涨幅也均在6%以上。 国产品牌的PLC在国内PLC市场份额所占比例很小,一直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主要集中在小型PLC领域。目前,小型PLC国产化率约20.2%,中大型PLC国产化率低于10%,大型PLC系统的国产化率仅约为1%。 我国DCS市场规模过百亿元,国产化效果明显 随着应用市场的不断升级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推动,DCS产品有望进一步普及并向大型、高端、联合控制和注重后续维护的方向发展,DCS产品在未来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化工、电力、石油等领域是我国DCS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化工领域DCS规模为41.41亿元,占比达37.24%;电力领域规模26.28亿元,占比23.63%;石油领域规模21.56亿元,占比19.43%。随着国家对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DCS的应用将会更加普及。此外,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DCS系统将会与其他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更为智能化的工厂控制系统,实现全面的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预计在未来的发展中,DCS技术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更多创新和可能性。 目前,我国的DCS产品技术水平相对于国外尚有较大差距,但是国内一些DCS厂商在技术方面的不断研发和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大展。目前,我国DCS市场中本土品牌以中控技术、和利时为主,外资品牌主要有欧美系的艾默生、ABB、西门子、霍尼韦尔和日系品牌横河电机。 2025年中国变频器市场预计将达到600亿元 亚太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高,对高效能、节能的设备需求量大。亚太地区是最大的变频器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40%以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变频器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的数据,2019年中国变频器市场规模约为3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8.3%。其中,市场份额主要以低压变频器为主。未来中国变频器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600亿元人民币。
  • 《全球自动化和数字化趋势正加速发展(国际视点)》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1-06
    • 疫情防控期间,全球工业自动化与数字化趋势加速推进。多国积极出台产业措施,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以抓住新的产业变革机遇。   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2020年未来工作报告》称,全球自动化和数字化趋势正加速发展。目前,全球超过80%的企业正在加速布局,推进工作流程数字化,而50%的企业则希望加快实现部分岗位的自动化。报告预测,未来5年,科技驱动的自动化浪潮将创造9700万个新就业机会,各国应加大对员工“再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   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大显身手   日本机器人工业协会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日本机器人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3%。在欧元区,计算机编程领域的就业人数不降反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美国商品进口同比减少11%,但工业机器人进口增长5%。   通过与人工智能公司BrainCorp的合作,美国零售企业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俱乐部,计划在今年秋季向其门店继续布置372台新的自动地板清洁器,而这些小机器人还附带一个功能——分析货架库存。沃尔玛公司表示,出于疫情防控需要,购物者日益青睐与他人接触较少的购物体验,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能够提供更好解决方案,帮助降低成本。   在送餐、分发快递、测量体温、核酸采样等领域,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也大显身手。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评论指出,机器人已经成为疫情防控不可或缺的“一线工作者”,在医院、办公室和城市发挥了关键作用。   丹麦蓝海机器人公司生产的UVD消毒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成了欧洲多家医院的“网红”,这款机器人装载的紫外线照射灯射出的紫外线光束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消杀99.99%的病原体。UVD消毒机器人仅用10分钟就可以消杀一间房屋,并且可以避免人工消毒带来的感染风险。   疫情防控期间,日本椿本集团的自动分拣和传输设备需求猛增,该公司还与初创科技企业合作,研发线上卡车运输交接系统,司机无需接触即可完成货物交割,节省时间,也减少了接触传染风险。据日本媒体报道,未来日本对无人自动化系统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到2025年,仅下一代物流系统的需求就将达到6510亿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15.6日元)。   出台政策助力新技术应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全球在岗的专业服务机器人数量今年将增长38%,并且在未来两年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从2020年到2022年,全球范围内将新安装约200万个机器人。管理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研究显示:“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形式的智能自动化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到2030年将为全球贡献15万亿美元的产值。”一些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自动化变革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机器人在日本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从企业生产线到物流、教育、服务等都能看到机器人的身影。为推动自动化发展,日本政府近年来出台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人工智能战略2019》等文件,希望以智能化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强化日本企业竞争力。   疫情防控期间,欧盟委员会专门发起“欧洲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倡议”,征集应对疫情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希望能够立即或者在中短期内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投入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欧盟委员会认为,人工智能医生、医护机器人、自动仓库、无人驾驶汽车等技术将改变人们的生活,而在未来整个欧盟将进一步加速实现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   今年10月,欧盟公布的最新版“数字欧洲”项目显示,欧盟将投资6亿欧元,用于为欧盟范围内的数字行业培训约25.6万人,其中将设立160个新硕士学位,培训8万名数字专家,并通过短期培训项目为其他行业培训15万数字化人才。此外,欧盟要求成员国将“数字化转型”融入经济恢复全过程,以拓展数字化新机遇。   产业变革催生新就业机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任埃德蒙·菲尔普斯日前表示,人工智能不仅带来了“加法”机器人,还带来了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的“乘法”机器人。菲尔普斯同时指出,需要充分考虑智能化的短期和中长期后果,推出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法律和程序来规范机器人的使用。   经济学家们认为,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大规模运用和推广为各国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各国应该针对新的需求,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机器替代人”的情况,还可以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很多人担忧,新技术将冲击劳动力市场并导致失业。有分析认为,未来5到10年,经合组织国家14%的工作将实现自动化,32%的工作将改变操作方式。在欧盟成员国,37%到69%的工作将至少有一部分可以实现自动化,还有25%的工作将因自动化的实施发生巨大变化。   不过,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指出,数字化和自动化将带来更多新的就业机会。一方面,由于自动化等新技术的使用,现有工作岗位需求减少,简单重复劳动等低技能岗位最容易被机器所取代。预计未来5年,全球受此影响的岗位达8500万个。但同时,由于新技术投入,未来5年将创造9700万相关工作岗位,尤其是人机交互、算法等相关岗位需求激增。   欧洲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不管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多么先进,高素质人才依然急缺,不仅需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数据科学家、程序员、技术商业化人才。欧盟预计,96%的人经过充分培训可以找到类似或者更好的工作。“未来自动化浪潮下,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劳动者必须适应新的岗位要求,为此必须要加大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