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绿色工作者: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29
  • 万州:任凭,万州区林科所林业正高级工程师,9年前开始带领团队在长江万州段的消落带试种中山杉,取得成功。他走过的这片中山杉是2006年栽种的,原来3、4米高的中山杉已长大成林。 通讯员 冉孟军 摄

    负责浇灌的谭天篮和村民为消落带“穿绿衣”。她和村民一样,祖祖辈辈都住在长江边。她说:“光石板(指消落带)变美了,镇上还沿江建起十里长廊,吸引不少市民周末来度假,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通讯员 冉孟军 摄

    巫溪:巫溪县兰英乡高洞村,生态护林员在崖路沿途写护林防火标语。记者 谢智强 摄

    巫溪县兰英乡高洞村,生态护林员在荒坡上栽树。近年来,巫溪县林业局聘请辖区内建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在划定区域护林,每人每年补贴8000元。目前,全县共有1500名生态护林员。 记者 谢智强 摄

    巫山:张兵夫妇在巫峡峡口清漂。一年四季,夫妇俩风里来、浪里走、毫无怨言。 通讯员 王忠虎 摄

    △张兵夫妇在清漂船头留影。通讯员 王忠虎 摄

    重庆日报消息,4月29日清晨,不到7点,巫山县城还笼罩在一层薄雾里,张兵、李东燕夫妇就驾船驶离了港口。

    作为巫山清漂队队员,从2009年开始,夫妇俩就从事着长江水域巫山段的清漂工作,负责着长江干线55公里和支流128公里水域的清漂以及两岸的保洁。

    每年汛期,由于江面上漂浮物猛增,清漂队员都是清晨7点开始作业,直到太阳落山才收工。

    “我们绝不让漂浮物出重庆。”张兵说,巫山是长江在重庆境内流经的最后一个地方,要守好这“最后一道防线”。

    清漂工作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但张兵夫妇却九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着,“就为了长江干净整洁,我们心头也舒服。”

    张兵夫妇守着长江重庆段“最后一道防线”,而在万州,为了守护长江坡岸,52岁的任凭和同事们也在努力着。

    4月29日14时,两鬓斑白的任凭和比自己小1岁的吴晓洪在江边丈量着土坑直径。任凭是消落带栽种中山杉实验的专家,吴晓洪则是消落带栽种中山杉实验结果推广应用的企业家。

    如今,长江万州段消落带上已经种植了1500亩中山杉,总数超10万株。随着消落带栽种中山杉应用技术的成熟,接下来还会在开州、合川等地进行推广。

    任凭和吴晓洪在长江边种出了一片一片树林,巫溪县兰英乡高洞村村民谌祖友,则全心全意守护着阴条岭坡上岭下这片森林。

    “我们还是娃儿的时候就晓得,大宁河的水这些都是从阴条岭里流出来,不守好这片林子,水就没得了。”5月1日,巫溪林业局聘请的生态护林员谌祖友和李家财一起,在巫溪县通城镇至双阳乡的公路沿线用白漆涂写着护林防火标语,“做好宣传,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守好林子。”

    张兵、李东燕、任凭、吴晓洪、谌祖友、李家财……他们只是千千万万用自己的辛劳守护着长江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重庆儿女中的普通一员,但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水会更清,岸会更美!

    重庆日报记者 陈维灯

相关报告
  • 《长江流域水电产业前景:中国绿色能源的选择》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8-08-29
    • 能源安全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绿色能源选择迫切需要的时候。随着化石燃料燃烧引发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将在未来做出改变,以应对从化石燃料转向绿色能源的需求。我国水电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长江流域水电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有许多阻碍其发展,包括住宿和消费问题,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移民问题等。中国已经停止发展的大多数中小型水电工程,水电以来长江流域也有许多缺点。本文通过对长江流域水电产业现状的总结,运用外部性特征分析和SWOT分析对其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一系列的发展计划方面的制度、技术、商业和政治是为了帮助使水电是一个更好的绿色能源的选择,实现水电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长江流域,并确保在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
  • 《"1234"模式江西河长制升级版走起-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7-25
    • 江西自2015年底全面启动河长制,率先在全国成立以省委书记、省长为总河长、副总河长的最高规格省级河长组织架构,基本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在制度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宣传引导等基础性工作上扎实有效,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多个省份先后到江西学习考察。2017年,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相关精神,在修订完善省级工作方案的同时,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以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河长制升级版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掀起全面推行河长制、打造河长制升级版的热潮。 坚持一条主线 江西河湖密布,雨水丰沛,水资源量多质优。不论是水资源总量,还是水质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是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势资源。长期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把水生态保护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从上世纪“山江湖并治”的发展观念,到本世纪初“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并重”的发展要求,再到近几年“绿色崛起”的发展方针,传承着一脉相承的绿色发展理念。2015年以来,江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启动河长制,今年又提出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坚持的就是“绿色发展”理念,,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要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健全两大体系 江西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实行党政同责,建立区域和流域相结合,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河长组织体系,并在基层村组(社区)设立专管员或巡查员、保洁员。目前,按区域,江西省、市、县、乡均明确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行政区域内的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按流域,共明确市级河长90人,县级河长834人,乡级河长3824人、村级河长15029人。全省基层共设巡查员或专管员20105人、保洁员51249人。 同时,构建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将涉及到的24家相关部门列为河长制省级责任单位,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各部门日常工作中通过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及信息简报等平台、加强横向、纵向的沟通联系,形成较好的协作联动机制。在2016年全省开展的“清河行动”10个专项整治活动中,水利、环保、农业、交通、住建、农工部等6个责任部门联合行动,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开展专项整治,取得良好整治效果。 突出三大抓手 突出以问题整治为目的的清河行动。今年持续开展以“清洁河流水质、清除河道违建、清理违法行为”为重点的“清河行动”,进一步拓展行动涉及范围的广度和深度,加大行动持续开展的力度和精度,确保对影响河湖健康突出问题的整治取得重大成效。今年在2016年“清河行动“ 开展10个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增加5个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水域岸线、倾倒废弃物、擅自取水排污、非法采砂、非法捕捞以及破坏湿地等违法犯罪行为,从源头上清理各类污染源。另外,全省消灭劣V类水工作已纳入河长制范围,力争用一年时间消灭劣V类水,带着IV类及以上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突出以思路升级为主导的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转型升级河长制工作思路,以实施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协同推进流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实现生态与富民双赢。2017年已启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力争在提升河湖管理保护水平的同时促进地方产业转型,打造一批河长制示范河流,推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突出以纵横结合为手段的考核机制。2016年河长制工作考核纳入了省政府对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今年再把河长制工作内容纳入省直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并明确上级河长对下级河长进行考核,将各级河长履职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述职的重要内容。 夯实四重保障 完善“4+3”的制度体系,在2016年已建立河长制省级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督办制度和工作考核办法等4项制度的基础上,再制定出台督查制度、验收制度、表彰奖励办法等3项制度。同时明确河长制工作责任追究纳入《江西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执行,对违规越线的责任人员及时追责。 强化“1个平台+1个规划”的能力建设,一方面推进河湖保护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以河湖保护管理为核心,突出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维护、河湖健康保障等核心业务,实现河湖基础数据、涉河工程、水域岸线管理、水质监测等信息化和系统化,建立河湖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开展“五河一湖一江”流域保护治理规划编制,围绕河长制工作目标的实现,在梳理河湖现状的基础上,调查摸清“五河一湖一江”流域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各流域保护治理的目标任务及对策措施,以流域和区域为单元,形成一套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为各级河长指导河湖保护和治理提供基本依据。 增强资金投入保障,2016年省、市、县三级财政结合实际,安排河长制专项工作经费2亿元,其中省财政专门安排5000万元资金。今年以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河长制升级版”的要求部署,积极整合流域内水利、环保、农业、林业、交通、旅游、文化等项目,打捆形成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同时通过整合资金、调整支出结构,统筹使用财政性资金,加大对河湖管理与保护特别是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投入。 营造“培训+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各级加强培训,积极推进河长制进党校,倡导河长带头宣讲河长制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园区、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宣传活动及河长制公益宣传;开展中小学生河湖保护管理教育知识进校园活动,增强中小学生的河湖保护及涉水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