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与上海植生所等团队合作阐明了利福霉素生物合成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0
  •    结核病不仅有导致大量人类死亡的历史事件,而且至今仍是危害公共健康的顽固性呼吸道传染病。利福霉素类化合物是由地中海拟无枝酸菌产生的一类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别是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同时对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也有效果。由天然产物利福霉素SV或利福霉素B进行化学半合成的利福平、利福喷丁、利福布丁等药物进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基础药物目录,作为一线抗结核药物挽救了数以万计结核病人的生命。自1957年首次发现以来,利福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一直是生物化学家们的研究热点。尽管前期利用同位素标记和基因敲除(敲入)等方法已阐明其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大部分环节,但利福霉素SV是如何转化为利福霉素B的这个关键环节却长时间困扰着科学界。   日前,由青岛能源所李盛英研究员带领的酶工程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植生所)赵国屏院士和肖友利研究组,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唐功利团队的多名学者合作,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利福霉素SV转化为利福霉素B的详细生物合成途径及酶催化反应机制,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最新出版的 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基于2011年赵国屏院士研究组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确认关键基因Rif15/16负责利福霉素SV到B转化的体内研究工作基础,本工作中研究人员成功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得到可溶性的转酮酶Rif15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Rif16,在体外通过酶活重建、产物结构表征、13 C 标记实验和Rif16晶体结构解析彻底阐明了利福霉素SV转化为利福霉素B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这两个酶的功能和催化机制,改写了Ghisalba等在36年前提出的“旧模型”(J. Antibiot. 35 , 1982: 74-80 )。研究团队发现,利福霉素SV首先在有氧条件下可自发被氧气化学氧化成利福霉素S,进而在转酮酶Rif15的作用下将2-酮糖的一个C2基团转移至利福霉素S上并重排生成含有C-O酯键结构的利福霉素L。接着P450单加氧酶Rif16拔取利福霉素L C-39位羟基上的氢原子,形成的氧自由基进攻临近芳环C-4位形成五元环结构,然后再经一系列电子重排和第二次C-1位置酚羟基上氢原子的拔取,生成不稳定的中间体化合物利福霉素O。该化合物在电子供体NADPH存在条件下,迅速被水解还原形成稳定的终产物利福霉素B。在此过程中,转酮酶Rif15表观上催化一个独特的C-O成键反应(通过常规的C-C成键和非常规重排形成);而P450单加氧酶Rif16则通过一个五元环的介导,成功实现了一种十分罕见的“酯醚转化”反应。这两个全新催化机制的发现,进一步拓宽了转酮酶和P450单加氧酶这两种常见生物催化剂的催化反应类型,加深了领域内对这两种酶的认识。该项研究的成功还将为进一步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有效进行新型利福霉素发现和工业菌种改造,进一步提升利福霉素的产量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

      青岛能源所助理研究员齐飞飞和上海植生所雷超博士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盛英研究员和肖友利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山东省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研究项目和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的支持。

相关报告
  • 《研究阐明利福霉素生物合成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5
    • 结核病不仅有导致大量人类死亡的历史事件,而且至今仍是危害公共健康的顽固性呼吸道传染病。利福霉素类化合物是由地中海拟无枝酸菌产生的一类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别是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同时对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也有效果。由天然产物利福霉素SV或利福霉素B进行化学半合成的利福平、利福喷丁、利福布丁等药物进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基础药物目录,作为一线抗结核药物挽救了数以万计结核病人的生命。自1957年首次发现以来,利福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一直是生物化学家们的研究热点。尽管前期利用同位素标记和基因敲除(敲入)等方法已阐明其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大部分环节,但利福霉素SV是如何转化为利福霉素B的这个关键环节却长时间困扰着科学界。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李盛英带领的酶工程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和肖友利研究组,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唐功利团队的多名学者合作,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利福霉素SV转化为利福霉素B的详细生物合成途径及酶催化反应机制,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最新出版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基于2011年赵国屏研究组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确认关键基因Rif15/16负责利福霉素SV到B转化的体内研究工作基础,该工作中研究人员成功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得到可溶性的转酮酶Rif15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Rif16,在体外通过酶活重建、产物结构表征、13C标记实验和Rif16晶体结构解析彻底阐明了利福霉素SV转化为利福霉素B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这两个酶的功能和催化机制,改写了Ghisalba等在36年前提出的“旧模型”(J. Antibiot. 35, 1982: 74-80)。研究团队发现,利福霉素SV首先在有氧条件下可自发被氧气化学氧化成利福霉素S,进而在转酮酶Rif15的作用下将2-酮糖的一个C2基团转移至利福霉素S上并重排生成含有C-O酯键结构的利福霉素L。接着P450单加氧酶Rif16拔取利福霉素L C-39位羟基上的氢原子,形成的氧自由基进攻临近芳环C-4位形成五元环结构,然后再经一系列电子重排和第二次C-1位置酚羟基上氢原子的拔取,生成不稳定的中间体化合物利福霉素O。该化合物在电子供体NADPH存在条件下,迅速被水解还原形成稳定的终产物利福霉素B。在此过程中,转酮酶Rif15表观上催化一个独特的C-O成键反应(通过常规的C-C成键和非常规重排形成);而P450单加氧酶Rif16则通过一个五元环的介导,成功实现了一种十分罕见的“酯醚转化”反应。这两个全新催化机制的发现,进一步拓宽了转酮酶和P450单加氧酶这两种常见生物催化剂的催化反应类型,加深了领域内对这两种酶的认识。该项研究的成功还将为进一步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有效进行新型利福霉素发现和工业菌种改造,进一步提升利福霉素的产量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 青岛能源所助理研究员齐飞飞和植生生态所博士雷超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盛英和肖友利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山东省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研究项目和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的支持。
  • 《青岛能源所基于基因组靶向挖掘发现真菌黄酮生物合成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04
    • 黄酮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大类天然产物,如花青素、大豆异黄酮、水飞蓟宾等,在功能性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黄酮资源依赖植物获得,受制于植物种植周期长、组分多含量低、分离纯化工艺复杂等弊端而具有产能小、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黄酮类产品的应用开发和市场拓展。利用合成生物技术设计构建黄酮细胞工厂,推动植物黄酮的微生物高效生产成为重要的解决方案。由于物种差异,植物黄酮合成途径在微生物中异源重构面临适配性差、产量低等问题,距离商业化仍有较大差距。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吕雪峰团队在丝状真菌中发现了黄酮生物合成基因簇(BGCs),通过合成途径解析了真菌黄酮合成新机制,丰富了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认识,并为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提供了新选择(图1)。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利用自抗性基因共定位(SRGD)策略是开展天然产物基因组挖掘的有效方式,为了探寻具有抗菌和除草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以合成支链氨基酸的关键酶乙酰乳酸合酶(ALS)为探针,在亮白曲霉中发现了负责合成黄酮类化合物氯黄酮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图2)。活性评价显示,氯黄酮具有抑制拟南芥种子萌发和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活性,而体内和体外实验也证实cfoL确是编码ALS的氯黄酮自抗性基因,因而具有开发成为除草剂和抗生素的潜力。   植物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目前已清楚,首先是查耳酮合酶(CHS)III型PKS以对羟基肉桂酰辅酶A为起始单元与3分子乙酰辅酶A缩合形成查耳酮,然后在查耳酮异构酶(CHI)作用下形成黄烷酮,由黄酮合酶(FNS)进一步催化黄烷酮形成黄酮骨架,最后在修饰酶的作用下形成多种多样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同位素标记实验发现,亮白曲霉中查尔酮骨架由NRPS-PKS杂合酶CfoA以苯甲酸或对羟基苯甲酸为起始单元与4分子乙酰辅酶A缩合形成,而非是植物的III型PKS装配模式,说明真菌黄酮骨架合成机制与植物存在显著差异。   以此为基础,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和体外酶活实验发现,CfoK催化查耳酮关环生成黄烷酮,与植物中的CHI具有相同的功能。然而,CfoK与目前已发现的CHI存在不同的进化关系。基于AlphaFold2预测的蛋白质结构模拟和定点突变实验表明,CfoK通过His33介导的酸碱催化诱发查耳酮发生Oxa-Michael加成反应,以6-endo-trig关环方式形成构型专一的黄烷酮(图4),这一机制不同于植物CHI中水介导的催化过程,因此CfoK是一种新颖的真菌查耳酮异构酶。   亮白曲霉中由黄素依赖型氧化还原酶CfoJ行使黄酮合酶(FNS)功能,将黄烷酮转化为黄酮,同时,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已知的FNS I(2-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和FNS II(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处于不同的分支。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定点突变实验结果显示,CfoJ是通过典型的黄素依赖型氧化还原酶催化机制介导C2-C3位的脱氢,将黄烷酮转化为黄酮,这与植物FNS的自由基催化机制完全不同,因此CfoJ是一种新型的真菌黄酮合酶(图5)。   该研究完整剖析了真菌黄酮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提示了真菌黄酮合成途径在进化上是独立的而非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植物中获得。这丰富了自然界黄酮生物合成的多样性,为黄酮的合成生物技术开发与微生物高效制造提供了新思路,并对黄酮的应用价值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