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基于LAMOST发现一颗目前离地球最近的特殊中子星候选体》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3-23
  • 近期,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使用LAMOST光谱数据并结合新疆天文台南山光学望远镜测光数据,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0.98倍太阳质量的致密星与晚期主序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该研究结合多波段(射电、光学、X射线及伽马射线)观测分析,推测该致密星可能是一颗“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XDINS),这是首次在双星系统中发现此类天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快报》上。

    左图是该系统的多波段光变曲线以及模型拟合的结果,右图是在光学伴星参考系下的Ha发射线随轨道周期的改变
    如果中子星各种可能的能源均消耗殆尽,那么星体只能辐射剩下的热能,这类中子星称为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XDINS)。XDINS以软X射线的热谱为主,且伴有紫外辐射,表现为射电宁静状态,故发现它们颇为困难。理论认为,通过核塌缩超新星爆炸不可能产生低于1.17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新的发现意味着此类中子星可能产生于其他形成通道,如白矮星吸积诱导塌缩(AIC)。此外,根据Gaia卫星的视差,这个包含中子星候选体的双星系统离地球仅约385光年。这是目前发现的离地球最近的中子星候选体。该研究暗示了来自地球深海探测到的重元素可能与该类超新星爆发过程成协。
    目前仅有七颗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被发现(绰号“七剑客”)。它们离地球均较近(约391光年至1630光年),自转周期大概是5到10秒。新发现的这颗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是首次在双星系统中发现这类天体。
    该发现是基于LAMOST的中低分辨率光谱时域巡天数据,结合南山光学望远镜多波段和美国凌星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的测光数据以及其他波段的光学巡天数据确定了晚期主序星的半径、温度等信息。研究通过拟合光变曲线,最终得到这个双星系统中的致密星以及光学伴星的质量分别约为0.98倍太阳质量和0.62倍太阳质量。
    通过LAMOST中分辨率光谱数据,研究发现该系统的Ha发射线具有双峰结构。其中,成分相对较宽的Ha发射线起源于恒星色球活动,而另一个相对较窄的Ha发射线表现出与致密星同相位的变化,因此较窄的成分可能来自吸积盘。另外,在十几年的巡天测光数据中,该源没有展现大幅度的星等变化,且X射线光度低,表明该致密星不太可能是白矮星,而可能是颗中子星。
    通过美国费米(Fermi)卫星未发现其高能对应体,基于该系统极低的X射线光度且相对较软的X射线能谱,可推测该致密星是一颗处在双星系统中的XDINS。根据美国的星系演化探测器(GALEX)的紫外观测得到该系统的吸积盘辐射半径及中子星死亡线,可知该中子星的自转周期大概位于0.52秒到6.5秒之间,这与XDINS的自转周期一致。
    这颗目前离地球最近、且处于双星系统中的“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候选体的发现,为剖析此类特殊天体的物理性质以及形成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现产生高温超导体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魏韧
    • 发布时间:2019-06-27
    • 20世纪80年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推翻了一种广为流行的理论,即超导体材料仅在约30开尔文(或零下406华氏度)的极低温度下无电阻。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关注100开尔文(零下280华氏度)以上的铜酸盐超导体研究。现在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科学家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电子自旋。相关成果将发表在12月13日的《科学》杂志上。 1、在旋转方式中添加电子自旋 每一个电子都像一个指向某个方向的微小磁铁。大多数超导体材料中的电子似乎都遵循着自己的旋转方向。它们的电子不是指向同一个方向,而是不规则地向某一个方向旋转——有的向上,有的向下,有的向左或向右。 当开发新的材料时,科学家们会观察材料的电子自旋。但是,当制造超导体时,凝聚态物理学家传统上并不关注自旋,因为传统观点认为这些材料的独特性是通过两个电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即“电子关联”形成的。但该研究用一种称为SARPES(s)的技术,发现一些超导体材料中存在电子自旋的特殊模式。 2、高温超导体的新图谱 材料在高于预期的温度下,或远低于零华氏度的极冷温度下出现超导,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在没有任何阻碍地输送电子,此时电子能够同步运动,而不会被摇摆的原子撞击,进而产生电阻。在这类特殊的高温超导体材料中,铜酸盐的表现最好,一些研究人员相信,铜酸盐有可能成为制作新型超高效电线的材料。 凝聚态物理学家在研究的超导材料中发现了电子关联。其实还存在另一种电子相互作用方式,“自旋-轨道耦合”,即电子的磁矩与材料中的原子相互作用。许多人认为,与“电子关联相比”,铜酸盐超导体中的“自旋-轨道耦合”很弱,所以常常被忽略。 3、用SARPES发现电子自旋 SARPES探测器由Lanzara、Zahid Hussain和Chris Zzwiak共同开发。科学家用其探测电子的关键特性,如价带结构。科学家使用SARPES与ALS的10.0.1光束,探测到电子的自旋速度,发现bi-2212独特的自旋模式,即“非零自旋”。
  • 《我科学家发现新一类半金属》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22
    • 从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获悉,该中心田明亮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对层状结构的PtBi2在40特斯拉高磁场下的量子输运特性测量及第一性原理能带计算研究,发现层状结构的PtBi2是新一类三重简并拓扑半金属,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拓扑半金属材料具备奇异的磁输运性质,如手性负磁阻、巨磁电阻、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等特点,在未来低能耗电子学器件应用上具有重要价值,因而成为国际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此前实验发现的拓扑半金属材料有三种,分别为狄拉克(Dirac)半金属、外尔(Weyl)半金属、节线(nodal-line)半金属,且三种材料中包含的准粒子均为四重或两重简并费米子,即在同一个能级态同时存在两种或者四种半奇数自旋数。但是目前人们仅在钨—碳型材料WC和MoP中确认存在三重简并费米子。 科研人员制备了高质量的具有三角格子特征的层状PtBi2单晶样品,利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水冷磁体和混合磁体对其磁输运性质进行了详细表征研究,并进一步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层状PtBi2的能带结构。结果表明,层状结构的PtBi2是新一类三重简并拓扑半金属,且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对于WC和MoP两种材料,PtBi2的三重简并点离费米面较近,可直接对应为新奇费米子的特性。二是层状PtBi2易于解理,在制备器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对制备小尺寸微纳器件及性能的调控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这项研究工作对促进人们认识电子拓扑物态,发现新奇物理现象,开发新型电子器件以及深入理解基本粒子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