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光机所退休老同志高光天在书法理论研究上取得成果》

  • 来源专题:离退休部门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9-06
  • 近几年,长春光机所退休老同志高光天的《楷书之美——科学视角下的结构原理》等书法理论著作及书法专利相继问世,原来的“业余爱好”现已成为专业的学术研究。

    高光天退休前主要从事物理发光测量和模拟集成电路应用研究,曾荣获全国发明金奖。他自幼喜欢书法,退休后开始研究书法理论,主要基于启功书学思想从事楷书结字法以及兰亭行书科学解析研究。现已获得七项国家书法专利,在书法核心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撰写进阶“三步曲”书法教材――启蒙之作、进阶之作和悟道之作(已完成九本书稿)。《楷书黄金律》颜体、欧体、柳体练习指导和《楷书之美科学视角下的结构原理》四本著作先后由文物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高光天在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西安交通大学《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中国书法学院书法系、中国油画研究院、武汉大学艺术中心、偃师市张海书法艺术馆、长春市图书馆国学大讲堂、河北省博物馆等地做过多次“书法与科学”专题讲座。2018年7月应邀赴台湾讲学。其成果受到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的关注。

相关报告
  • 《长春光机所基于荧光碳纳米材料的高带宽可见光通讯器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2
    • 发光碳纳米点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类重要发光材料,但是其存在的聚集诱导荧光淬灭问题一直阻碍其在光电器件中发展,特别是碳纳米点在可见光通讯器件方面的应用更是鲜有报道。近日,长春光机所曲松楠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郭睿倩课题组合作,提出一种新的方便快捷的处理方法制备出具有高荧光量子效率的纯碳纳米点荧光粉,利用合适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对原本固态下荧光猝灭的碳纳米点进行表面氧化处理,实现碳纳米点固态下的高效发光。同时利用该碳纳米点荧光粉较短荧光寿命的特点,与复旦大学郭睿倩课题组合作,首次将所研制的碳纳米点荧光粉应用于可见光通讯器件。该工作对于研究解决碳纳米点的固态猝灭以及推动碳纳米点在照明及可见光通讯器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 》(SCI 影响因子12.4) 上( Adv. Sci. 2018, 1800369),第一作者为在读博士生周正杰,复旦大学田鹏飞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曲松楠研究员和郭睿倩教授。并申请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已受理。   曲松楠课题组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对以柠檬酸与尿素为原材料,微波法合成的原本固态荧光猝灭的碳纳米点进行氧化处理,该方法不同于被较多报道的将碳纳米点掺杂进入例如PVA 或无机盐等基质的方法,处理后的碳点获得宽带隙的表面能级结构,抑制了碳纳米点聚集态下表面态的无辐射跃迁过程,获得固态下荧光量子效率25% 的黄绿光碳纳米点。以所研制的碳纳米点荧光粉作为颜色转换层,通过调节碳点荧光粉的比例,制备出不同色温的白光LEDs 。所研制的碳点荧光荧光寿命只有几个纳秒(~ 6ns) ,将其作为光转换层,制备可见光通信领域器件,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带宽为285MHz 、信号传输速率为435 Mbps 的基于碳纳米点的可见光通信。
  • 《长春光机所在红外弱小目标处理研究中获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7-11-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围绕基于POCS的红外弱小目标超分辨率复原算法展开研究。针对红外弱小目标超分辨率复原中出现的问题,对传统POCS超分辨率复原算法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改进算法,提高了复原算法的性能,同时使其达到实时或接近实时,进而可以在实际红外图像处理系统中应用。 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红外弱小目标识别与跟踪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DOI: 10.1038/s41598-017-15273-0)上。《Scientific Reports》是Nature出版社旗下一综合科学期刊,专注于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属中国科学院SCI期刊分区1区,SCI影响因子5.228。论文的第一作者是陈健助理研究员。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光电对抗研究部创新基金等支持。 图1.研究成果发表在www.nature.com 随着红外成像相关产业的兴起,红外成像技术具有的隐蔽性好、探测范围广、定位精度高、穿透距离远,以及轻质小巧、低耗可靠等优点备受青睐,已成为当前智能化光电探测发展的主流方向。然而,红外弱小目标的图像细节特征少、信噪比低等特点成为红外图像应用的瓶颈,如何提高红外弱小目标成像效果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项研究以“复原为本”为研究着眼点,利用超分辨率复原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红外弱小目标超分辨率复原的方法和技术。 本项研究提出了四种改进的POCS算法和一种新的超分辨率复原评价方法,并分别通过基于红外动态场景仿真系统实验和基于红外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实验,验证了改进算法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本项研究的主要工作及创新之处在于: (1)针对传统POCS复原方法对噪声比较敏感的问题,将目前去噪效果较好的BM3D滤波方法和POCS复原方法相结合,对BM3D方法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使用图像块的均值预筛选和限制分组图像块数目的方法,降低了BM3D方法的运算量。实验表明基于BM3D的POCS超分辨率复原算法能够在低分辨率图像包含噪声时,取得比传统POCS方法更好的复原效果,复原的高分辨率图像主观上基本看不出噪声。 (2)针对传统的超分辨率复原评价体系只关注图像某一方面统计特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SIM_NCCDFT的超分辨率复原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结合了空间域的灰度均值、对比度以及频域自相关,能够同时评价超分辨率复原结果在空间域的复原效果和对频域信息的复原精度,实验表明该评价方法能够很好的评价超分辨率复原的结果,对超分辨率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针对POCS超分辨率复原算法迭代时间较长,无法满足光电探测系统实时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梯度图的快速POCS超分辨率复原算法。该算法根据图像的梯度分布对图像中的像素点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的迭代系数进行计算。改进算法能够较好的保留边缘信息并抑制噪声,进而在保证超分辨率复原性能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运算时间。同时,提出了另外一种改进算法:基于区域选择的快速POCS超分辨率复原算法。光电探测系统中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目标区域,而这一区域通常只占很少的像素位置,因此通过阈值分割和合并找到所有目标区域并集,然后仅在这个目标区域并集上进行超分辨率复原。这样,去除了复原背景的巨大运算量,大大缩短了运算时间,使其达到实时或接近实时,进而可以在实际红外图像处理系统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