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问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04
  • 7月3日,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问天量子)发布信息,由该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刘冬生教授团队攻克的国内首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正式问世,标志着我国在量子安全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未来的后量子密码迁移奠定坚实基础。

    问天量子安全系统专家钱泳君博士介绍,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密码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旦传统密码体系被量子计算机破解,金融交易、医疗数据、能源调度、指挥控制等系统将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于是,旨在抵御量子计算机攻击的后量子密码技术应运而生。“后量子密码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现有电子计算机上实现的、具有抵抗未来量子计算机攻击能力的数学密码系统,能为信息安全提供‘更优解’,被视为‘制信息权’的关键技术之一。”钱泳君说。

    作为国内量子密码领域知名企业,问天量子专注于量子密码通信系统及产品研发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刘冬生教授团队是国内最早从事后量子密码及其芯片研究的团队之一,在后量子密码芯片架构设计与优化方面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两家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采用后量子密码SoC(System on Chip)芯片与量子随机数芯片技术架构,从电子学、密码学、软件工程、物理安全及侧信道攻防等多层面规范设计,支持多种后量子密码算法,且兼容传统国密算法,可实现数字签名/验证、非对称/对称加解密、密钥生成等安全保密功能,全面满足各类信息系统抵御量子计算攻击的迫切需求。

    钱泳君表示:“多场景测试数据显示,这款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可在党政、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广泛适配与应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news/2025/07/03/detail_20250703219915.html
相关报告
  • 《PQShield公司推出首款符合NIST标准的后量子密码学标准的硅测试芯片》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4-09-10
    • 近日,PQShield公司开发了第一款功能齐全的后量子密码学(PQC)硅测试芯片,使NIST PQC标准在行业内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该测试芯片配备了PQShield的PQPlatform IP,可以对功耗、性能和侧信道分析(SCA)对策进行实际测试。该芯片的固件可以持续更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标准或增强安全性的需求,以抵御侧信道攻击,从而为未来的PQC开发提供更多的灵活性。芯片中还包含RACCOON数字签名方案,这使得它可以在硅中进行首次后量子安全性测试。 PQShield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款功能齐全的后量子密码学硅测试芯片,以支持遵守新的NIST PQC标准。根据发布的信息,随着行业从准备转向满足合规性要求,该测试芯片为半导体供应商提供了实施安全 PQC 解决方案所需的工具。这使得在实际环境中对功耗、性能和侧信道分析(SCA)对策进行详细评估成为可能。 正如该版本中所概述的那样,该测试芯片嵌入了PQShield的PQPlatform IP,使其为平台安全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些集成组件通过固件更新提供了灵活性,使其更容易适应不断发展的标准或提高对侧信道攻击的抵抗力。随着后量子密码学从概念走向实际部署,这种硬件和软件共同设计的方式为半导体供应商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工具包。 PQPlatform IP包括一系列专用功能,每个功能都针对特定的加密需求量身定制:PQPlatform-Hash是一种后量子硬件加速器,针对基于哈希的签名方案(如LMS和XMSS)进行了优化,为嵌入式设备中的签名生成和验证提供支持,尤其是在需要高吞吐量的情况下。PQPlatform-Lattice增加了对基于晶格的加密技术的支持,包括ML-KEM和ML-DSA,使用PQShield的固件以最小化区域占用和可选的侧信道电阻提供后量子安全性。PQPlatform-CoPro使用PQC操作和可选的侧信道对策将后量子密码学集成到现有的安全子系统中,所有这些都由PQShield提供的固件管理。PQPlatform-SubSys是一个加密子系统,可独立处理后量子签名生成、验证和安全密钥建立等任务,从而将这些任务从主系统处理器中剥离。 PQShield的工程副总裁Graeme Hickey强调了这种转变的重要性:“它不再是一个PoC或研究项目;它现在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我认为我们会看到行业和公司对希望找出如何解决后量子问题的兴趣将持续增加。 据PQShield称,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包含RACCOON数字签名方案,这是一种专为后量子环境设计的抗侧信道攻击和掩码友好的解决方案。这是RACCOON在硅片中的首次实施,为测试和分析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随着对PQC合规性需求的增长,PQShield的测试芯片为希望保护其系统免受潜在量子威胁的公司提供了一个实用工具。通过提供这项技术,PQShield使企业能够在其硅产品中评估和实施后量子加密解决方案,从而支持长期安全性的需求并满足不断发展的行业标准。
  • 《国内首款PbS量子点短波红外成像芯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6-24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唐江教授团队与海思光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制备出一种适配硅基读出电路(ROIC)的顶入射结构的光电二极管,实现了30万像素、性能可媲美商用铟镓砷(InGaAs)的短波红外芯片,为国内首款硫化铅胶体量子点(PbS CQD)红外成像芯片。6月16日,相关成果以 A near-infrared colloidal quantum dot imager with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readout circuitry 为题发表于最新一期 Nature Electronics 期刊。 红外成像芯片是光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机器视觉、物质鉴别、生物成像等新兴领域。受到加工温度和单晶基板的限制,现有的红外成像芯片主要采用异质集成的方式实现红外光电二极管与硅基 ROIC 互联,面临工艺复杂、分辨率受限、大规模生产困难、成本高等问题。 红外光电二极管与硅基 ROIC 的单片集成工艺简单、成本可控,且有望极大地提升红外成像芯片分辨率。不同于高温外延生长的红外材料,PbS CQD 采用低温溶液法加工,衬底兼容性好,可与硅基 ROIC 单片集成。但现有 PbS CQD 器件结构不适配硅基 ROIC,其耗尽区远离入射光,导致器件外量子效率低。 唐江教授团队根据 PbS CQD 的特性,设计出了适配硅基 ROIC 的顶入射结构光电二极管,通过模拟分析和实验优化器件结构,使耗尽区靠近入射光,实现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与收集,从而提高器件外量子效率。针对磁控溅射中高能粒子对 PbS CQD 界面的损伤,通过引入 C60 界面钝化层降低界面缺陷,通过驱动级电容和电容-电压测量分析证明了探测器缺陷浓度降低至2.3×1016 cm-3,接近广泛研究的 PbS CQD 光电二极管的最佳值。文中报道的顶入射 PbS CQD 光电二极管的外量子效率达63%,探测率达2.1×1012 Jones,-3dB带宽为140 kHz,线性动态范围超过100 dB。 基于最优的 PbS CQD 光电二极管,团队进一步实现了国内首款 PbS CQD 成像芯片的制备,其分辨率为640×512,空间分辨率为40 lp/mm(MTF50),具有可与商用 InGaAs 成像芯片媲美的成像效果。此外,文中展示了 PbS CQD 红外成像芯片在水果检测、溶剂识别、静脉成像等方面的应用,证明了其在广泛的应用潜力。 图 PbS CQD成像芯片的应用。a) 智能手机(硅基成像芯片)和d) PbS CQD成像芯片在自然光照射下拍摄的苹果和水图片;b) PbS CQD成像芯片和e) InGaAs成像芯片在940 nm光照下拍摄的手掌血管的照片;c) 图b中的红色虚线(线1和线2)的灰度变化;f) 图e中的红色虚线(线1和线2)的灰度变化;g) PbS CQD成像芯片和InGaAs成像芯片在940 nm光照下拍摄的水和乙醇照片(S1和S3为水溶液,S2和S4为乙醇溶液);h) 溶液S1-S4 的归一化灰度直方图;i) 不同浓度(25%、50%、75% 和 100%)的酒精的归一化灰度直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