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恢复和加速生物经济五点原则》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1
  • 生物未来平台(Biofuture Platform)是一个由二十个国家和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发起的倡议。2020年8月12日,该平台宣布了一系列关于恢复和加速生物经济的自愿原则。这些原则得到了成员国的支持,并且是在与政策制定者、行业专家以及国际能源机构(IEA)、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和全球生物能源伙伴关系(GBEP)等国际组织协商后制定的。
    新冠病毒病(COVID-19)疫情对生物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例如,生物能源是劳动力最密集型的能源产业之一,已经在全球雇用了大约300万人,预计将在能源部门的脱碳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是,它也是受COVID-19疫情影响最大的部门之一。根据IEA早期的分析估计,在疫情之前有望继续增长的运输生物燃料产量实际上可能在2020年下降13%,这将是20年来产量的首次下降。与此同时,加强生物经济对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将会发挥重要作用。IEA的可持续恢复计划表明,生物燃料可能是在能源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一种非常划算的方式,因为在每百万美元的支出中,生物燃料创造的就业机会数量(15~30个)位居第二。
    此次发布的原则并不具有约束力和规定性,旨在鼓励成员国通过更广泛的可持续性倡议和经济恢复方案来实施这些原则。许多国家已经实施或正在考虑符合这些原则的新政策。例如,巴西的国家生物燃料政策(RenovaBio)和加拿大的清洁燃料标准计划,这些计划将生物燃料的正外部性纳入了基于市场的机制中。美国最近还公布了一项更高混合基础设施激励计划,以加强生物燃料分销基础设施。一些地区还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例如,印度计划到2030年扩大生物能源的使用,包括在汽油中添加20%的可持续乙醇,欧盟也在可再生能源指令(REDII)中确立了到2030年扩大先进生物燃料的政策目标。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将发展可持续燃料纳入其经济恢复措施。例如,法国宣布了一项针对航空业的重要支持计划,其中包括可持续的航空燃料目标。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部门中被忽视的巨人,对全球能源的成功过渡至关重要。但是其增长目前还没有走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轨道。至关重要的是,各国政府应将生物能源纳入其COVID-19经济恢复计划中,以促进该部门的就业并避免其巨大潜力一直得不到开发。政策制定者在考虑恢复计划时,可能会将这些指导方针应用于多个部门。疫情对生物经济的影响涵盖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的行业。由于交通运输在恢复计划中占绿色金融的很大一部分,面向创新的资金可以与开发新的用于长途运输和工业的生物能源技术解决方案相联系,这反过来又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应在全球范围内考虑交通生物燃料的生产。尽管2019年的产量达到了破纪录的1620亿升,即每天280万桶,但预计到2020 年产量将减少200亿升(13%),降低到2017年的产量水平。相比之下,在COVID-19疫情开始前,2020年的产量预期是将会增加50亿升(同比增长3%)。
    其他机会还包括沼气和生物甲烷,这两种气体可以在全球能源系统的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确保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和再利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服务需求,同时带来更广泛的环境效益。要实现沼气和生物甲烷的多重效益,就需要在能源、交通、农业、环境和废物管理领域进行协调决策。

    后疫情时代恢复和加速生物经济的五点原则
    1)不走回头路:确保生物能源、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目标及已证明成功的现有政策机制的连续性和长期可预测性;
    2)考虑为生产者提供短期的COVID-19支持:在与COVID-19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关的救济方案中,酌情应对生物能源和生物基材料行业的短期挑战;
    3)重新评估化石燃料补贴:利用低油价的环境,重新评估化石燃料补贴,以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4)利用生物技术更好地重建:在适当的情况下,将生物经济部门纳入更广泛的恢复计划,例如要求将生物经济投资/目标作为交通和化学品等特定部门的援助和恢复计划的一部分;
    5)奖励可持续性:将可持续性奖励机制纳入政策框架,促进生物燃料、化学品和材料生产和使用的正外部性。

    关于生物未来平台
    生物未来平台是一项由政府主导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倡议,旨在通过促进可持续低碳生物经济方面的国际协调,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并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它于2016年11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办的第22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启动。国际能源机构(IEA)自2019年2月1日以来一直是该倡议的主持机构(秘书处)。生物未来平台现有二十个成员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中国、丹麦、埃及、芬兰、法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摩洛哥、莫桑比克、荷兰、巴拉圭、菲律宾、瑞典、英国、美国和乌拉圭。作为一项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倡议,许多国际组织、学术界和私营部门协会也作为官方合作伙伴参与其中。
    编译整理 | 孙裕彤 陈方  生物科技战略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 Biofuture Platform launches Five Principles for Post-COVID Bioeconomy Recovery and Acceleration

相关报告
  • 《哥斯达黎加《国家生物经济战略》》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1
    • 位于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面对因COVID-19疫情加剧的全球经济紧缩,该国生产系统面临着四重挑战:提高生产效率或自我改造,维持支持就业和生计的价值链,同时在气候变化面前确保自然的可持续利用和恢复。2020年8月20日,为巩固哥斯达黎加基于知识的经济,在其所有区域实现可持续的高附加值生产,并公平公正地利用其生物多样性,该国政府宣布了国家生物经济战略(National Bioeconomy Strategy)。 这是环境和能源部,农业和畜牧业部,经济、工业和商业部以及科学、技术和电信部(MICITT)作为该倡议的牵头机构所做的努力。其制定过程得到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ECLAC)的支持,并得到了与德国的合作计划(CEPAL-BMZ/GIZProgram)的财政支持,以及来自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各部门和专家的贡献。 国家生物经济战略是一个用于整合公共和私人提案、调整激励措施和公共投资、指导私人倡议的框架,阐明了与生产和环境有关的各个领域。其目的是通过促进哥斯达黎加经济的创新、增值、多样化和复杂性,应用循环生物经济的原则并寻求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脱碳”,使生物经济成为哥斯达黎加生产转型的支柱之一。 生物经济为促进区域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因为它是对现有生产活动的补充,通过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甚至是当地产生的废物,使生产活动多样化,促进附加值并使其更具可持续性。 该战略力求在公平合理地利用其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建设具有高附加值的可持续生产的哥斯达黎加,加大生物技术力度,从而实现基于知识的生产转型。 规划十年战略部署 国家生物经济战略以该国通过的全球政策框架为基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气候变化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 on Climate Change)、生物多样性公约(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和防治荒漠化公约(the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以及实施这一框架的国家政策文件。 国家生物经济战略提出了十年愿景,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启动(2020-2022年)、升级(2022-2026年)和整合(2026-2030年)。通过这三个阶段,在知识和可持续利用国家生物资产的基础上,哥斯达黎加将加强利用其在科学领域的生物财富和能力。 同时,MICITT还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签署了谅解协议,旨在促进技术和财政资源调动,鼓励在国家生物经济战略和生物多样性融资倡议(BIOFIN)框架内促进生物企业发展。 重申环境领导地位 哥斯达黎加从创新、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角度再次展示了其在经济和商业机会方面紧跟全球步伐,促进经济复苏转化。 从农业部门来看,该战略是以可持续方式实现农业、畜牧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更大发展的一种选择。该战略希望促进价值的增加,将生物质用于能源生产的多样化并使生产者更具竞争力,因为随着新产品和服务以及新资源的出现,通过经济和社会的公平增长,进入各种市场的机会也随之增加。这是一个补充2030年国家创业政策(2030 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Policy)的参考框架,也构成了促进可持续经济复苏的指导框架,为生活时代所需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家生物经济战略的一部分,农业生态系统、农用工业、生物勘探以及农业和医学生物技术是哥斯达黎加有能力增强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哥斯达黎加致力将两个相关因素结合在一起:其一是该国的生物财富;其二是在生物和生命科学领域公认的能力。 编译整理 | 孙裕彤 陈方  生物科技战略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 Costa Rica Launches National Bioeconomy Strategy;Costa Rica lanza Estrategia Nacional de Bioeconomía
  • 《科技中国 | 生物经济将改变世界、影响人类发展》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8
    • 一、生物经济正在改变世界 生物经济是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以生物产品与服务的研发、生产、流通、消费、贸易为基础的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形态,也称第四次浪潮。 未来世界怎么变、怎么看、怎么办?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人士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们研究认为,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生物产业革命将帮助人类更高水平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且必将改变世界五大格局。 第一,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生物经济加速崛起。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四降四升”的态势:一是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中国的贡献多年保持在30%左右,是美国的一倍左右。二是第二产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第三产业的贡献在增加。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已超过70%。三是世界经济增速下降,金融风险上升。新冠疫情、俄乌冲突、霸权主义等因素使世界经济增速下降、效益下滑。许多国家政府债务增加、货币超发、通货膨胀、银行破产,新一轮金融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四是数字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下降,生物经济的作用明显上升。美国出台《芯片和科学法案》等一系列措施遏制中国,导致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减速。据报道,2022年美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高达65%,但美国GDP增长却多年徘徊在3%左右。2016年至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复合增长14.2%,2022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41.5%,但同年我国GDP增长率仅3%,说明经济持续发展仅依靠数字经济是不够的,需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后,许多国家民众需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追求网速的少了,追求健康的多了,重视食物安全的多了,换房子、换手机的少了,改善生态、出行旅游的多了,世界经济正在迎来生物经济时代。 第二,改变世界科技格局,两次科技革命叠加。世界科技格局进入了两次科技革命的叠加期。一是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经历了数字化阶段,处于网络化中期,正在进入智能化的高级阶段。二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将民用科技经费的40%~50%用于生物技术研发,30多个国家的生物与医药论文数量占本国自然科学论文数量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60%以上。近十年,全球生物和医学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接近自然科学论文总数的一半。新冠疫情以来,许多国家进一步加强生物技术研发,生物技术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来临。 第三,改变世界文化格局,生态文明日益壮大。信息化、网络化加速了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等世界九大文化的交流与借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已成大趋势。世界文化格局呈现交流、多元、包容、融合等新趋势,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文化包容让世界减少冲突。 第四,改变世界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成为主体。新冠疫情之前,世界安全格局的重点是核安全、网络安全、金融安全。而新冠疫情之后,世界安全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共存的局面,生物霸权将成世界安全面临的最大安全隐患。如果说二战之后没有保障核安全的能力,就不能保障国家安全,那么,新冠疫情之后,没有保障生物安全的能力,就不能有效保障国家安全。世界安全格局正在由“核安全主导”转向“生物主导”。 第五,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将加速推进多元化。生物经济时代,世界政治格局将进一步多元化。一是美国国内社会矛盾日趋突出。美国1%的富人拥有与其余99%的人口同等的财富。二是西方国家之间矛盾加剧。美国推动“美国优先”战略,直接影响欧盟等盟友的利益,法国等国家或地区提出“战略自主”。三是中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按照美元计算,1978到2022年,中国GDP增长速度是美国的12倍,1949到2022年中国GDP增速是美国的10倍,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霸权主义、民族主义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世界政治格局加速多元化。 二、生物经济可能改变人类 纵观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第一次产业革命催生农业经济时代,增加了人类的食物。第二产业革命催生工业经济时代,增强了人类的体力。第三次产业革命催生数字经济时代,增强了人类的“脑力”。第四次产业革命将催生生物经济,直接延长人类预期寿命,对人类自身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人类更长寿,人活90岁成常态。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将推动医学第四次科技革命,人均预期寿命有望增长10岁左右,“人活90岁成常态”。一是人类有望攻克癌症,癌症将不再是引起人类死亡的最大疾病;二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将得到有效控制;三是传染病将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基因编辑有望遏制遗传性疾病发生;五是干细胞技术可能使人类部分器官实现再生;六是人类长期梦寐以求的“长寿丹”可能成为现实。 第二,人人能吃饱,人类有望告别饥饿。当前,全球80亿人口中仍有8.3亿人口没有吃饱,未来还将出生20多亿人吃什么?现有的农业技术、农业政策很难保障未来100亿左右的人口人人都能吃饱、吃好。生物技术能够推动农业第三次绿色革命,人类有望彻底告别饥饿。一是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有望使农作物单产提高20%左右;二是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抗旱、抗盐、抗低温的作物品种,有望使旱地、盐碱地、荒地变成农田;三是生物合成技术能够生产人造肉、合成淀粉;四是人类可在高楼大厦养猪、种田创造人工生态环境,发展大楼农业,有效缓解耕地不足问题。 第三,人类可能面临更多生物恐怖。人类在认识生物、改造生物的同时,已经能够创造生物。人类将像小孩玩积木一样,对一些生物进行改造,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成熟,合成一种新的生物正在成为现实。合成生物技术是“双面技术”,一旦被恐怖分子掌握,极可能会合成比新冠病毒传染性更强、死亡率更高的病毒,人类将面临生物恐怖的威胁。 第四,传统伦理观念将受到冲击。生物技术也有一些副作用,如组织工程、器官移植等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使人体携带他人甚至动物的组织与器官,基因测序会发现一个家族、个人的遗传病基因,克隆技术、合成生物等技术可能导致克隆人、重组超级生物的出现,这些问题将引发道德、伦理、法律问题。 三、中国生物经济拥有40万亿元潜力 发展生物经济,对未来中国有三大意义。一是改善民生。让百姓有粮、少病,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二是促进经济发展。打造40万亿元生物经济,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三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每一个第一经济大国都曾经引领过一次科技革命,中国要达到并保持第一经济大国地位,必然要引领生物技术新科技革命。我们研究发现,我国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境、生物能源、生物资源、生物安全、生物服务、生物信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等十大行业,到2030年,我国生物经济总体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40万亿元。 第一,打造25万亿元生物医药产业。一是新药开发,使我国由医药大国进入医药强国行列;二是重大疾病防治与慢病控制取得重大进展,使中医治未病得到广泛应用;三是加速医疗器械的国产化,彻底扭转高端医疗器械90%以上依赖进口的局面;四是加速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创出一条中西医结合的中国特色健康模式,探索以“中医理念、现代技术”为核心的未来医学;五是人体器官生产、再生研究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六是衰老控制与长寿研究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 第二,打造4万亿元生物农业产业。一是推进第三次绿色革命,加速基因编辑、合成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粮食单产提高20%左右;二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用好10亿亩旱地、5亿亩盐碱地;三是发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动物疫苗与药物;四是开发一批植物、动物生长激素。 第三,打造5万亿元生物制造产业。加速我国由生物制造大国向生物制造强国转变。一是突破3000万升级发酵罐制造与智能化控制技术;二是重点突破发酵菌种改良技术,使细胞成为新型工厂;三是加速发酵过程控制的标准化、智能化;四是大力开发生物材料代用品,使制造业成本下降50%左右;五是加速酒类、酱油、醋等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加速我国由发酵工业大国向发酵工业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第四,打造5000亿元生物能源产业。一是充分利用7亿吨农作物秸秆,生产燃料乙醇,替代部分石油产品;二是利用南方10亿亩草山草坡发展生物能源植物,开发生物乙醇、生物柴油;三是研发农作物秸秆、生物废料发电技术;四是开发生物制氢技术,加速沼气等生物燃气技术与装备的升级换代。 第五,打造1.6万亿元生物资源产业。一是大力发展能源植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二是利用微生物资源,研制药物、开发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三是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四是利用12 000多万种中药资源开发保健食品。 第六,开发1万亿元生物环保产业。一是应用抗旱、抗盐植物新品种,发展防风固沙植物,将有可能使旱地、盐碱地变为良田,土地荒漠化的趋势有望得到遏制;二是发挥微生物降解作用,处理有机废物与垃圾;三是利用生物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第七,切实保障生物安全、生命安全。一是建成能够应对5000万人同时感染的生命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建设国门生物安全的“新长城”,防御有害生物入侵;三是保障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防止生物技术滥用误用;四是切实加强国防生物安全,打击生物恐怖,打赢生物战。 第八,打造2万亿元生物服务产业,使国际药物研发后期与生产搬到中国来。一是力争建立世界最大的临床医学研究服务中心;二是建立世界上规模大、水平高、服务效率高的药品安全评价中心;三是建立食品安全评价与检验中心;四是大力发展高端药物与医疗器械代工中心。 第九,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跃居世界前列,抢占新科技革命制高点。一是生物基因测序技术与规模达到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二是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免疫学等领域进入国际前列;三是现代医学、药学基础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四是脑科学与类脑、细胞凋亡与衰老机制、基因编辑、表观遗传等研究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第十,加强生物信息等交叉学科研究。一是与信息科学交叉形成脑机结合;二是与系统科学结合形成系统生物学;三是与纳米科学结合形成纳米生物技术;四是与化学结合形成合成生物学;五是与制造业结合形成仿生学等。 四、中国发展生物经济面临的四大风险 我国发展生物经济面临四大挑战与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顶尖人才育不出、引进难。缺乏顶尖人才是我国发展生物经济的最大风险。美国特朗普政府出台“中国行动计划”,调查、开除,甚至抓捕华人科学家,导致华人顶尖科学家不敢与大陆同行和政府联系,顶尖人才引进面临重重困难。目前顶尖生物技术人才有2/3滞留在国外。另外,我国顶尖人才培养能力不强,最著名高校的顶尖人才还依赖引进,有的高校甚至把海外的三流人才当一流人才引进。 第二,高端科学仪器不能自主研发。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研究的高端仪器90%左右依赖进口,甚至一些实验动物与试剂也需要进口。如果美国发动的科技战升级,与我国生物技术脱钩,进一步限制高端仪器向我国出口,生物技术研发将会面临停滞不前的局面,如果一些公用数据库不对我国开放,一些研究面临无法持续的被动局面。 第三,不能引领或参与引领新科技革命。美国生物与医药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具有绝对优势,全球生物技术的“根技术”90%、顶尖人才50%都在美国,如果美国不犯颠覆性错误,美国仍将引领生物技术新科技革命,中国则可能错失引领新科技革命的机遇。 第四,丧失对生物经济国际规则的话语权。西方国家往往通过成立国际组织,牢牢把握新经济、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标准、市场准入条件、贸易流通规则,甚至价格等话语权,而国际市场上,如果没有话语权只能执行别人制订的规则,失去了产业发展、产品开发的自主权、话语权。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阶段,我们技术落后,缺少话语权,这种现象在生物经济时代不能再继续了。 五、中国发展生物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抢占生物技术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制高点,必须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与措施。 第一,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把引领或共同引领生物技术科技革命、生物经济产业革命作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支撑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来抓。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都曾经引领过一次科技革命,我国要达到并保持第一经济大国地位,必然要引领生物技术科技革命。 第二,制订《中长期生物经济强国战略规划纲要》。建议在国家出台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生物经济强国的目标、方针、重点任务、体制机制与具体措施。紧紧瞄准国家科技前沿,紧紧围绕人民健康、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门安全、国防安全等重大问题,制订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三,实施“诺贝尔工程”,打造一支国际顶尖人才队伍。把造就国际一流顶尖人才作为引领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引进、培养与借用相结合,不拘一格降人才,尽快造就一支国际顶尖生物技术人才队伍。 第四,加速高端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把仪器创新、方法创新作为原始创新的突破口,生物领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没有仪器创新、方法创新、技术路线创新的项目原则上不支持。 第五,成立“国际生物经济联合会”,促进全球生物经济发展。与国际同行共同制订生物经济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的标准,以及市场准入条件、贸易流通规则,促进全球生物经济持续发展,造福人类。 本文内容转载自“科技中国”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GGJSlVRkj_XFHjpOrndk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