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来:AI和生物标志物如何重塑精准医疗的前景》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06
  • 本文内容转载自“药明康德”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ld-cARCFCIry7F2DW54XQ

    精准医疗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正在彻底改变我们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式。随着人工智能(AI)、生物标志物及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精准医疗有望为罕见和复杂疾病提供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从CAR-T细胞疗法的成功应用,到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兴起,精准医疗正在个体化医疗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生物标志物是如何共同塑造精准医疗的未来,及其对整个医疗保健行业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精准医疗是一种综合考虑患者的遗传背景、环境和生活方式差异来进行治疗的方法。它的核心理念是为每位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而不是简单地采用“一刀切”的通用方法。通过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精准医疗旨在深入识别疾病的根源,从而研发出比传统疗法更具针对性、效果更显著、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手段。

    在精准医疗进步的背后,人工智能、生物标志物等新兴技术和概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庞大的数据集,挖掘出对疾病诊断、新疗法研发和预测患者预后具有关键意义的模式。而生物标志物则为我们识别疾病和患者的独特特征提供依据,进而有助于为患者量身打造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另外,数字生物标记物等新兴概念的提出,正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和实时的健康信息,进一步加快了药物的研发速度,改善治疗效果,并有效降低了医疗成本。综上所述,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和工具,精准医疗不仅有望彻底改变医疗保健领域,还将引领个体化医疗的全新时代。

    AI在精准医疗领域大展身手

    人工智能正在精准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在药物开发中,它助力于鉴定新的药物靶点、设计高效的临床试验,以及预测患者对特定治疗的反应。此外,当涉及到诊断时,人工智能能够分析大量的患者数据,比如医学影像和电子健康记录,从中识别出特定的模式或者规律,以做出更为精确的诊断。在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的特点,如其基因组和过往病史,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出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在治疗过程中,人工智能能够持续监测治疗的效果,并根据患者的反应实时调整治疗计划,从而优化治疗效果并控制医疗开支。综合看来,人工智能正逐步塑造精准医疗的未来,为其带来更准确的诊断、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更迅速的药物研发进程。

    例如,人工智能在识别受体靶点和药物靶点方面的潜力十分振奋人心。这种技术有望减少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和筛选工作,加快关键药物候选物的确定过程。根据GlobalData的药物数据库统计,目前已有40多种细胞和基因疗法是基于人工智能开发的。

    除了其他应用,人工智能在临床试验中的患者筛选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帮助更准确地筛选合适的受试者并提高其参与热情,从而显著减少临床试验的退出率。具体来说,通过AI算法,我们可以对大量的患者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预测哪些患者最可能从特定治疗中受益。这不仅使临床试验的患者筛选更为精确,专注于最可能对治疗产生积极效果的患者,减少了那些不太可能从治疗中获益患者参与的情况。另外,临床试验中,人工智能提供的个体化信息支持能够进一步提高受试者的参与度,这有助于减少中途退出的现象并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因此,人工智能有潜力改变临床试验中的患者筛选流程,使其更为高效和专业,进而更迅速地为患者推介新的治疗方法。

    然而,尽管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其应用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首先,为了训练出高效的AI算法,需要获取大量、高质量且能反映多样化患者群体的数据,这往往是一大难题。其次,专家对AI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其训练数据是否存在偏差表示关切。再者,当AI被融入医疗领域时,还需要面对一系列与伦理和法律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确保患者数据的隐私和数据使用时的合规性。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我们必须确保AI的开发和训练都基于高质量和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这往往需要医疗服务提供者、研究机构和技术企业的紧密合作。其次,确保人工智能算法的透明性和可解释性也很重要,这样临床医生和患者才能了解这些算法的工作原理,并就算法的使用做出明智的决定。最后,还需制定并严格执行伦理和监管框架,以保护患者隐私,确保以负责任和合乎道德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生物标志物将进一步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生物标志物指的是可以衡量并反映体内特定生物过程或疾病状态的指标,这些指标可能包括特定的蛋白质或基因突变。在精准医疗的范畴内,生物标志物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用于鉴定哪些特定患者亚群更可能对某种治疗方式产生积极反应。基于对这些标志物的详细分析,医生能够为患者制定基于其生物学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这旨在提升治疗的效果并优化患者的临床预后。

    以肿瘤学为例,生物标志物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识别肿瘤细胞中可能导致癌症增长的特定基因突变。有了这些信息,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这些疗法在靶向特定突变的同时,对健康细胞的毒性可能更低。在神经病学中,通过生物标志物,医生能够识别与疾病进展相关的特定蛋白质或其他指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建议。

    为了推动下一代精准医疗的进步,对生物标志物和更高端的诊断工具的深入研究成为了必要。近期的一项显著进展是数字生物标志物的出现,这一概念超越了传统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检测。例如,NeuraLight是一家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驱动诊断平台的初创公司,该公司设计的系统可以通过标准网络摄像头跟踪并测量眼球的动态,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旨在诊断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这一技术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还可用于疾病进展的预测和评估治疗效果。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行业对生物标志物定义和应用的标准化,其在精准医疗中的角色将变得更为关键。目前,全行业正向着生物标志物的统一标准迈进,这对于推动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标准化的推进,生物标志物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扩展,为联合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利用这些先进工具,我们不仅可以从患者的血液中确定特定的生物标志物,还可以识别患者体内的多种潜在治疗靶点,为其提供综合的治疗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准医疗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及人工智能的持续进展,预计接下来的十年这一领域将迎来更多突破性发展,尽管专家们对这一时期可能出现的关键事件持有各种各样的观点。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全球对于一种通用的细胞疗法开发方法的需求日益显著。这样的尖端疗法不应仅限于专业中心,而应广泛推广至全球各地,让每个人都能享有细胞疗法的益处。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标准化细胞的生产方法,同时努力使细胞疗法的制造过程尽可能简化。有专家表示,各种创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将在此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尽管人工智能预计将在精准医疗以及更广泛的药物研发领域被应用,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不可能是药物研发流程中唯一的支持工具,更多先进的技术将不断涌现,为新药研发提供助力。

    此外,数据驱动是推动精准医疗进步的核心。为充分利用精准医疗的潜能,我们需要更大规模的数据集。一些专家建议,我们应该拥有匿名收集患者信息的能力,这样我们可以观察到医疗趋势,进一步确保患者接受到最适合他们的药物和剂量。

    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它有可能通过提供更有效、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来彻底改变医疗保健,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总体医疗成本。然而,有几项挑战必须加以解决,包括需要更先进的诊断工具和生物标记物、细胞疗法生产的标准化以及更大的数据集,以使精准医疗有效发挥作用,人工智能有可能在未来的精准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体而言,精准医疗有可能通过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治疗来改变医疗保健,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医疗保健的总体成本。

  • 原文来源:https://www.clinicaltrialsarena.com/features/precision-medicine-future-trials-technology-ai-biomarkers/?cf-view
相关报告
  • 《探索 | 基于空心微针的等离子体传感器检测真皮间质液中的生物标志物》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5-12
    • 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常常通过检测血液、尿液、唾液和其它体液中的生物标志物来实现。特别是包围着体内细胞和组织的间质液(ISF),是一种丰富的生物标志物来源。由于间质液中不含任何颗粒,并且运输的蛋白质比血清中运输的蛋白质少,因此有利于生物传感应用。此外,与其它体液相比,间质液中同时含有系统性生物标志物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然而,收集间质液的困难限制了其在临床和研究中的应用。获取间质液对于促进新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更有效的医疗保健以及对不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非常重要。就速度和安全性方面而言,通过皮肤来收集间质液是最佳方式。由于皮肤是最容易接触的器官,因而是一个有效的间质液来源。通过皮肤提取间质液的方法有多种,如植入式毛细管法、微移液管插入法和水泡法等。目前,这些方法正逐渐被微针(MNs)的使用所取代。微针具有更强的以微创方式获取生物信息的能力,并且具有无痛、耐受性好、易于使用和有效的优势。 微针是一种具有微米级特征尺寸的装置,能够物理破坏角质层(SC),即皮肤的外层。微针的长度为数百微米,尖端锋利,通常以阵列形式组装在贴片上,并且,组装后的微针贴片可以轻松贴在皮肤上。不同类型的微针,如实心微针、溶胀微针和空心微针都可以用作传感器。其中,空心微针(HMNs)具有内置腔体,可以作为有效的生物流体收集器,在真皮层和皮肤外层之间的界面上创建透皮流体路径。此外,空心微针通常与吸液纸集成,集成后的装置能够收集间质液,以用于后续的化学分析。然而,通过空心微针装置收集的间质液通常需要在额外的独立装置中进行分析,从而需要引入额外的间质液转移步骤,即将纸基微针贴片在萃取介质中进行孵育,并通过离心从中提取分析物,而后再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提取出的分析物进行检测。总而言之,这些装置需要将收集到的间质液从微针管腔转移到分析物检测器。这通常使得微针装置只能以较长的时间提取少量可使用的间质液,从而进一步导致传感器响应的缓慢。 为了克服以上微针技术的局限性,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应用科学和智能系统研究所(ISASI)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空心微针贴片装置,该装置的微针空腔中填充了含有金纳米颗粒(AuNPs)的高度溶胀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3D网络结构,从而构建了一种等离子体传感器。该微针装置可以直接检测提取的生物标志物,无需任何额外的步骤。该基于高分子量(Mw)PEGDA和球形金纳米颗粒的3D光学传感器集成了以下几个优点,例如,在空心微针腔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高的表面积以及表面积体积比,并且不需要复杂的电路(因为与皮肤接触会产生干扰,复杂电路的需求通常是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应用的瓶颈)。相关研究成果以“Hollow Microneedle-based Plasmonic Sensor for on Patch Detection of Molecules in Dermal Interstitial Fluid”为题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期刊。 等离子体纳米复合材料在空心微针阵列腔内的集成 该空心微针贴片通过光刻方法制造,并利用了PEGDA在低分子量下的光交联特性。PEGDA是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无毒聚合物。将金纳米颗粒包裹在高分子量PEGDA中,然后插入到空心微针腔中。随后,利用高分子量PEGDA的高溶胀特性提取间质液。该技术避免了对收集的间质液进行独立分析,并允许直接从微针装置检测感兴趣的靶分子。 空心微针阵列的制备与表征 此外,该微针传感装置利用金纳米颗粒作为光学换能器,该换能器的原理是基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现象,该现象是由特定激发波长下纳米颗粒表面电子密度的振荡引起的。与此同时,如果满足合适的条件,金纳米颗粒周围的电磁场增强可以导致荧光团的强荧光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金属增强荧光(MEF)或等离子体增强荧光,通常用于将等离子体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极限(LOD)提高到单分子水平。因此,设计并制作的基于高分子量PEGDA和球形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纳米复合换能器可在双光学模式下工作。随后,为了进行概念验证,研究人员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的相互结合作用构建靶/受体耦联系统,在溶液中测试了集成等离子体空心微针装置的传感性能。 等离子体空心微针阵列对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相互结合作用的双光学模式传感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使用由封口膜和琼脂(分别用于模拟角质层和真皮层)制成的皮肤模型,测试了所提出的装置从皮肤中收集和捕获生物素靶分子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利用无标记的LSPR传感机制还是基于荧光的传感机制,作为靶标的生物素,都可以被成功地检索和光学检测,从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平台的功能有效性。 从皮肤模型中提取和检测生物素的概念验证工作 综上所述,该研究开发的等离子体空心微针可以作为开发一种简单、低成本、可大规模推广和通用的使用点(point-of-use,PoU)检测装置工作的起点,可以替代传统的、昂贵的、费力的医院或实验室装置,用于监测患者体内间质液中的生物标志物。此外,通过利用不同形状的纳米颗粒(例如纳米棱柱、纳米三角形和/或纳米星形)以及其尖端形状现象,或者通过增加换能器体积从而增加收集的间质液体积,可以进一步提升小分子的无标记检测性能。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专业人员和医院床位的缺乏,这些PoU检测装置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对PoU装置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为满足这一需求铺平道路。
  • 《优选生物标志物检测 护航儿科急重症诊疗 》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1
    • 日前,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厦门圆满举办,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春峰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朱晓东教授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覃丽君教授 及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杨妮教授 出席“生物标志物儿科临床应用”罗氏 诊断 卫星会,同来自儿科、急诊、ICU、心内科等多领域专家就 生物标志物 在儿科诊疗中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刘春峰教授 担任研讨会主席并在会上指出: “ 细菌感染、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都是儿童常见疾病,其引起的并发症及相关潜在风险都是儿科临床诊疗中不容忽视的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对生物标志物应用研究的逐渐深入,一批优秀生物标志物,包括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在内的感染 生物标志物 ,在 细菌 感染的辅助 诊断 、指导 抗生素 的合理使用,以及 高敏心肌肌钙蛋白 (hs-cTnT) 和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 在内的心脏标志物、在急、慢性心肌损伤、心衰等儿科急重症领域的临床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对于不断提升儿科临床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优选感染 生物标志物 ,优化小儿感染性疾病全程诊疗 常规细菌感染 生物标志物 检测项目包括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等。WBC因影响因素较多、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且操作相对繁琐,目前临床价值有限且已不再广泛应用;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敏感性较高,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 细菌 感染 生物标志物 。然而由于多种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均可引起CRP升高,且只有在炎症发生12小时后才能检出,临床应用仍存在局限性。 近年来, PCT、IL-6等一批 生物标志物 的临床价值日益凸显。 “ 在 细菌 感染及脓毒血症临床治疗中,PCT是最好的生物学指标。 ” 朱晓东教授 指出, “ PCT在严重 细菌 感染的早期 诊断 、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监测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IL-6是参与脓毒症等感染的重要炎性介质,在感染发生后很快在血液中释放。一项内毒素注射的研究试验显示:IL-6的血清浓度水平增高早于PCT和CRP,且与其他 生物标志物 (IL-10, TNF-α)相比,升高幅度最大,在两小时即达到峰值。与此同时,PCT水平也呈现快速、高特异性增长(3-6小时即可检测到)和快速衰减(半衰期约为20-24小时)。 “ 多指标联合检测是 生物标志物 临床应用的重要发展趋势。PCT联合IL-6检测用于 细菌 性感染的辅助诊断,可避免单一指标对感染类别判断的误差,提高检测结果对感染性疾病早期 诊断 和预后判断的临床参考价值。 ” 朱晓东教授强调 , “ 研究证实,以PCT>0.5 ng/mL、IL-6>120.0 pg/mL为cut-off值进行联合检测,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项检测。 ” 结合儿科临床工作中的重症感染案例, 杨妮教授 进一步阐述了PCT、IL-6与CRP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 早期联合应用PCT/IL-6/CRP,有助于判断 细菌 感染与否、提示感染严重程度,尤其是感染加重有脏器损伤时,能辅助临床医生早期 诊断 脓毒性休克。 ” 动态监测PCT水平,指导儿科临床 抗生素 合理使用 肺炎是最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也是全世界儿童因感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现阶段相关指南均缺乏明确的病原体 诊断 方法,小儿用药仍存在 抗生素 滥用、过量使用等问题。因此,积极寻找有效指标协助临床准确判断 细菌 感染、更早做出适当治疗决策,对指导儿科重症感染治疗及 抗生素 合理使用意义重大。 PCT水平与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目前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PCT可安全有效监测抗生素使用。2012年颁布的《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对PCT指导脓毒症患者抗生素用药方案进行了详细建议:若PCT<0.1ng/ml,不建议使用抗生素;PCT>0.5ng/ml 提示存在严重 细菌 感染或脓毒症,排除其他导致PCT增高的原因,需要开始抗生素治疗;急诊中PCT>0.25ng/ml 亦可提示感染。此外,PCT水平还可作为抗生素疗效判断的标准并指导确定抗生素疗程:若治疗开始72小时内,每天较前一天下降30%以上,认为治疗有效,可继续使用原抗生素方案;若治疗最初几天内PCT不降,提示该治疗方案效果不佳,应调整;若PCT水平较初始值下降90%以上,建议停止抗生素治疗。 一项纳入319名无并发症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儿童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中,PCT监测抗生素应用可减少抗生素暴露,使15%的儿童避免使用抗生素,并缩短了大多数儿童的抗生素疗程。 ProPAED研究比较了PCT监测抗生素应用与常规治疗对急诊CAP患儿的作用。研究证实,CAP患儿采用PCT监测抗生素应用方案减少抗生素疗程最显著(可达3.4天),研究还显示持续监测PCT能够降低CAP患儿总体抗生素暴露且不影响患者安全性指标,与其他成人研究结果一致。未来,儿童人群特定PCT临界值的确定可能将进一步改善PCT监测抗生素应用方案对儿童CAP的作用。 朱晓东教授在会上总结 : “ 国内外多项研究已证实PCT在监测儿童CAP抗生素应用中的作用。动态监测PCT能够有效指导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并帮助减少抗生素用量、用药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抗生素相关的不良事件数。 ” 为保证检验结果与临床解读的准确性、最大化实现PCT临床应用价值,检测方法的标准化与溯源性至关重要。基于电化学发光法的罗氏 诊断 Elecsys ® BRAHMS PCT检测兼具全自动、全定量、溯源性等性能优势,联合Elecsys ® IL-6检测能够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 科学应用 hs cTnT,助力小儿心肌损伤的早期 诊断 、快速分诊 小儿肺炎是儿科四大常见死亡原因之一,而心肌损害是小儿肺炎的严重并发症;同时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亦是心肌炎的诱因。心肌炎临床表现可以是急性或慢性,但与成人不同,儿童急性心肌炎多见、病毒性心肌炎多见,儿童爆发性心肌炎达死亡率高(20~30%),新生儿爆发性心肌炎达死亡率更高达50%,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凶险,因此早期 诊断 、及时干预是关键。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心梗 生物标志物 肌钙蛋白无论在由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儿童心肌损害,还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心肌炎和暴发性心肌炎中均有显著升高,且肌钙蛋白的升高程度与心肌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关; 有研究表明(Acta Pediatrica ISSN 0803-5253)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炎和暴发性心肌炎组患儿肌钙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与急性心肌炎组患儿相比,暴发性心肌炎组患儿肌钙蛋白水平更高,因心肌炎而死亡的患儿组肌钙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儿组,证实肌钙蛋白水平可以预测儿童心肌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 与传统标志物相比, hs-cTnT是特异性更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能检测更低的阈值, ” 覃丽君教授指出, “ 需特别注意的是,与成人不同,小儿高敏肌钙蛋白的截断值尚无统一标准。根据意大利一项大规模人群研究,hs-cTnT在儿童中第99百分位数低于成年人,男女性别无显著差异。因此,采用高灵敏度检测,尽早筛查至关重要。 ” 目前,临床实践和指南共识要求hs-cTnT需满足以下两个标准:参考范围上限第 99百分位值的检测不精密度(CV)应≤10%;第99百分位以下可检测到至少50% 的表观健康人群(LoD)。罗氏 诊断 新一代Elecsys ® hs-cTnT检测第99百分位CV值为9%,89%的表观健康人群能被检测到LoD,最低检测浓度仅3ng/L,能够为临床及时筛查、快速分诊提供有力支持。 检测NT-proBNP水平,支持小儿心衰及多疾病诊疗管理 近年来, BNP和NT-proBNP在急、慢性心衰患者临床 诊断 、危险分层、预后评估和疗效监测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二者临床应用价值相似,但由于NT-proBNP半衰期长,稳定性好、个体内变异小,更易于检测,成为临床更为理想的心衰标志物。 根据2006年发布的《小儿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建议》,NT-proBNP水平可以鉴别儿童呼吸窘迫的原因是由心源性或肺源性所致,其在心肌病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中水平升高,和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心衰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相比于临床表现,NT-proBNP 为儿童心力衰竭 诊断 提供了一个好的客观指标,升高程度与预后相关。 NT-proBNP > 1500-3000 ( BNP > 300 pg/mL ) 多数考虑心力衰竭 ,NT-proBNP<300 pg/mL 可排除心衰所致的呼吸困难。此外 ,NT-ProBNP 对儿童肺炎合并心衰和脓毒症风险同样具有预测价值。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与成人不同 , NT-proBNP 在婴幼儿测值偏高,随年龄 的增长逐渐降低接近成人的水平, 新生儿期最高 , 10 岁以后接近正常成人值 , 没有 显著性别差异 , 因此成人指南并不适用于儿童。建议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心衰 诊断 ,应设定NT-proBNP水平不同截断值,而理想的截断值可以根据ROC曲线、敏感性、特异性和J值进行设定。 ” 覃丽君教授强调 。 此外,NT-proBNP在川崎病、儿童肺 高血压 诊疗、儿童扩张性心肌病转归及评估儿童癌症幸存者长期心血管风险中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