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基于空心微针的等离子体传感器检测真皮间质液中的生物标志物》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5-12
  • 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常常通过检测血液、尿液、唾液和其它体液中的生物标志物来实现。特别是包围着体内细胞和组织的间质液(ISF),是一种丰富的生物标志物来源。由于间质液中不含任何颗粒,并且运输的蛋白质比血清中运输的蛋白质少,因此有利于生物传感应用。此外,与其它体液相比,间质液中同时含有系统性生物标志物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然而,收集间质液的困难限制了其在临床和研究中的应用。获取间质液对于促进新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更有效的医疗保健以及对不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非常重要。就速度和安全性方面而言,通过皮肤来收集间质液是最佳方式。由于皮肤是最容易接触的器官,因而是一个有效的间质液来源。通过皮肤提取间质液的方法有多种,如植入式毛细管法、微移液管插入法和水泡法等。目前,这些方法正逐渐被微针(MNs)的使用所取代。微针具有更强的以微创方式获取生物信息的能力,并且具有无痛、耐受性好、易于使用和有效的优势。

    微针是一种具有微米级特征尺寸的装置,能够物理破坏角质层(SC),即皮肤的外层。微针的长度为数百微米,尖端锋利,通常以阵列形式组装在贴片上,并且,组装后的微针贴片可以轻松贴在皮肤上。不同类型的微针,如实心微针、溶胀微针和空心微针都可以用作传感器。其中,空心微针(HMNs)具有内置腔体,可以作为有效的生物流体收集器,在真皮层和皮肤外层之间的界面上创建透皮流体路径。此外,空心微针通常与吸液纸集成,集成后的装置能够收集间质液,以用于后续的化学分析。然而,通过空心微针装置收集的间质液通常需要在额外的独立装置中进行分析,从而需要引入额外的间质液转移步骤,即将纸基微针贴片在萃取介质中进行孵育,并通过离心从中提取分析物,而后再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提取出的分析物进行检测。总而言之,这些装置需要将收集到的间质液从微针管腔转移到分析物检测器。这通常使得微针装置只能以较长的时间提取少量可使用的间质液,从而进一步导致传感器响应的缓慢。

    为了克服以上微针技术的局限性,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应用科学和智能系统研究所(ISASI)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空心微针贴片装置,该装置的微针空腔中填充了含有金纳米颗粒(AuNPs)的高度溶胀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3D网络结构,从而构建了一种等离子体传感器。该微针装置可以直接检测提取的生物标志物,无需任何额外的步骤。该基于高分子量(Mw)PEGDA和球形金纳米颗粒的3D光学传感器集成了以下几个优点,例如,在空心微针腔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高的表面积以及表面积体积比,并且不需要复杂的电路(因为与皮肤接触会产生干扰,复杂电路的需求通常是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应用的瓶颈)。相关研究成果以“Hollow Microneedle-based Plasmonic Sensor for on Patch Detection of Molecules in Dermal Interstitial Fluid”为题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期刊。

    等离子体纳米复合材料在空心微针阵列腔内的集成

    该空心微针贴片通过光刻方法制造,并利用了PEGDA在低分子量下的光交联特性。PEGDA是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无毒聚合物。将金纳米颗粒包裹在高分子量PEGDA中,然后插入到空心微针腔中。随后,利用高分子量PEGDA的高溶胀特性提取间质液。该技术避免了对收集的间质液进行独立分析,并允许直接从微针装置检测感兴趣的靶分子。

    空心微针阵列的制备与表征

    此外,该微针传感装置利用金纳米颗粒作为光学换能器,该换能器的原理是基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现象,该现象是由特定激发波长下纳米颗粒表面电子密度的振荡引起的。与此同时,如果满足合适的条件,金纳米颗粒周围的电磁场增强可以导致荧光团的强荧光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金属增强荧光(MEF)或等离子体增强荧光,通常用于将等离子体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极限(LOD)提高到单分子水平。因此,设计并制作的基于高分子量PEGDA和球形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纳米复合换能器可在双光学模式下工作。随后,为了进行概念验证,研究人员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的相互结合作用构建靶/受体耦联系统,在溶液中测试了集成等离子体空心微针装置的传感性能。

    等离子体空心微针阵列对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相互结合作用的双光学模式传感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使用由封口膜和琼脂(分别用于模拟角质层和真皮层)制成的皮肤模型,测试了所提出的装置从皮肤中收集和捕获生物素靶分子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利用无标记的LSPR传感机制还是基于荧光的传感机制,作为靶标的生物素,都可以被成功地检索和光学检测,从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平台的功能有效性。

    从皮肤模型中提取和检测生物素的概念验证工作

    综上所述,该研究开发的等离子体空心微针可以作为开发一种简单、低成本、可大规模推广和通用的使用点(point-of-use,PoU)检测装置工作的起点,可以替代传统的、昂贵的、费力的医院或实验室装置,用于监测患者体内间质液中的生物标志物。此外,通过利用不同形状的纳米颗粒(例如纳米棱柱、纳米三角形和/或纳米星形)以及其尖端形状现象,或者通过增加换能器体积从而增加收集的间质液体积,可以进一步提升小分子的无标记检测性能。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专业人员和医院床位的缺乏,这些PoU检测装置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对PoU装置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为满足这一需求铺平道路。

相关报告
  • 《基于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DNA癌症标记物》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3-31
    • 通过病人血液或血清的DNA癌症标记物可能通过基于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检测到,这可能会导致一段时间的液体活检。相反,在当今的设计中需要大量的DNA。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新研究,发现将石墨烯压碎后,会产生电子“热点”,使其对DNA的敏感度提高1万倍以上。 科学家们表示,褶皱石墨烯可用于多种生物传感应用,以实现快速诊断。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这种传感器可以检测到作为疾病标记的超低浓度分子,这对早期诊断很重要。它非常灵敏,成本低,使用方便,而且以一种新的方式使用石墨烯。 拉希德·巴希尔,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生物工程学教授 巴希尔还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Grainger工程学院的院长。 虽然在核酸(如DNA或它的近亲RNA)中寻找癌症序列的迹象的概念并不新鲜,但这是第一个可以识别微量癌症序列的电子传感器,就像那些可能在患者血清中发现的序列一样,不需要额外的处理。 当你患了癌症,某些序列会过度表达。但是我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对某人的DNA进行测序,我们可以检测出那些特定的片段,它们是DNA和RNA中的癌症生物标记,从肿瘤中分泌到血液中。 Michael Hwang,本研究第一作者和博士后研究员,Holonyak微纳米技术实验室,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石墨烯是一种测量一个原子厚度的扁平碳片。这是一种低成本和著名的材料,用于电子传感器。但是到目前为止设计的核酸传感器需要一个被称为扩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RNA或DNA片段被分离出来,并在试管中复制几次。但这一过程耗时较长,容易出错。 因此,Bashir的团队着手提高石墨烯的传感能力,使样品无需直接放大DNA就可以进行测试。 其他几种提高石墨烯电子性能的方法都采用了精心设计的纳米级结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研究团队并没有制造出独特的结构,只是将一张薄薄的塑料片展开,然后将石墨烯覆盖在上面,最后释放出塑料中的张力。这导致石墨烯卷曲并发展成一个皱巴巴的表面。 然后,研究人员测试了褶皱石墨烯在缓冲溶液和未稀释的人类血清中检测DNA和与癌症相关的microRNA的能力。研究小组观察到,与扁平石墨烯相比,这种褶皱石墨烯的性能提高了数万倍。 “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对生物分子电检测的最高灵敏度。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样本中成千上万的分子来检测它。有了这个装置,我们可以检测到只有几个分子的信号。”“我原以为灵敏度会有所提高,但没想到会是这样。” 为了找出感知能力增强的原因,机械科学与工程教授纳拉亚纳·阿鲁鲁(Narayana Aluru)和他的研究团队利用全面的计算机模拟来分析褶皱石墨烯的电学特性,以及DNA如何与传感器表面进行物理通信。 研究小组发现,褶皱石墨烯中的空洞表现为电热点,同时充当了一个陷阱,拉出并保留RNA和DNA分子。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之一、研究生Mohammad heiran说:“当你将石墨烯揉皱并形成这些凹区时,DNA分子就会与石墨烯表面的曲线和空洞相吻合,这样更多的分子与石墨烯相互作用,我们就能检测到它。”“但当你有一个平坦的表面时,溶液中的其他离子更喜欢这个表面,而不是DNA,因此DNA与石墨烯的相互作用不大,我们无法检测到它。” 此外,当石墨烯被压皱时,在材料中产生的应变改变了它的电学性质,并产生了带隙——电子通过材料时必须克服的能量障碍。这种带隙使褶皱石墨烯对RNA和DNA分子上的电荷反应更灵敏。 这种带隙电势表明,褶皱石墨烯也可以用于其他应用,如纳米电路、二极管或柔性电子器件。 Amir Taqieddin,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合著者和研究生 虽然DNA被用于生物分子的折叠石墨烯敏感性的初步演示,但最新的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广泛的目标生物标志物。巴希尔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对传感器中褶皱的石墨烯进行小分子和蛋白质的测试。 “最终的目标将是为一种手持设备制造墨盒,这种设备可以检测几滴血液中的目标分子,例如,通过监测血糖的方式。”我们的愿景是用一种便携的格式快速测量数据。”Bashir总结道。 这项研究由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过伊利诺伊州材料研究科学与工程中心提供资金支持。Aluru和Bashir还隶属于贝克曼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所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材料研究实验室。
  • 《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检测食物中的毒素比实验室检测更快》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6-22
    •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能够比标准实验室检测更快地检测食物中的组胺(过敏原)和毒素。 该团队使用喷雾喷印技术制造了这种传感器。通过软件控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图形几何形状,从而实现快速原型设计和传感器布局的高效优化。 来自西北大学的资深作者Mark Hersam教授对今天发表在IOP出版期刊2D Materials上的研究结果发表评论说:“我们开发了一种喷雾可打印的石墨烯墨水,可以有效地探索不同的设备设计,这对优化传感器响应至关重要。” 作为一种增材制造方法,它只在需要的地方沉积材料,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气溶胶喷射打印传感器成本低,制造简单,便于携带。这可能使它们能够用于需要对食品样品进行持续现场监测以确定和保持产品质量的地方,以及其他应用。 来自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资深作者卡门·戈梅斯教授说:“喷雾喷印技术是这种传感器发展的基础。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表面积和生物相容性等独特的材料特性,可以显著提高电化学传感器的性能。 但是,由于现场电化学传感器通常是一次性使用的,因此它们需要材料能够适应低成本、高吞吐量和可扩展的制造。气溶胶喷印给了我们这个。” 该团队在柔性衬底上制造了高分辨率交错电极(IDEs),通过将单克隆抗体与通过CO2热退火工艺在石墨烯表面生成的氧基共价连接,将其转化为组胺传感器。 然后,他们在缓冲溶液(PBS)和鱼汤中测试了传感器,看它们检测组胺的效果如何。 合著者Kshama Parate,从爱荷华州立大学,说:“我们发现石墨烯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组胺在PBS和鱼肉汤toxicologically-relevant范围6.25到100 ppm (ppm)和6.25到200 ppm,分别与类似的检测限制的百万分之2.52和3.41 ppm,分别。这些传感器的结果意义重大,因为鱼体内的组胺水平超过50ppm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健康影响,包括严重的过敏反应——例如,鲭鱼食物中毒。 值得注意的是,传感器还显示出33分钟的快速响应时间,无需对鱼样本进行预标签和预处理。这比同等的实验室测试要快得多。” 研究人员还发现,该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不受食品样品中常见的用作阻断剂的大蛋白分子的非特异性吸附的显著影响。 来自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资深作者Jonathan Claussen博士说:“这种类型的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食品加工设施、进出口港口以及需要对食品样品进行连续现场监测的超市。”这种现场检测将消除将食品样本送到实验室检测的需要,因为实验室检测需要额外的处理步骤,增加了组胺分析的时间和成本,因而增加了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浪费的风险。 “它也可能被用于其他需要快速监测目标分子的生物传感应用,因为使用开发的免疫传感方案可以消除样品预处理。”除了检测小的过敏原分子,如组胺,它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目标,如细胞和蛋白质生物标志物。通过切换固定在传感器平台上的抗体,使其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合适的生物目标物种,该传感器可以进一步满足特定的应用。例如食物病原体(沙门氏菌)、人类致命疾病(癌症、艾滋病毒)或动植物疾病(禽流感、柑橘属植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