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打造由单根光纤驱动的多个高密度纳米激光阵列》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2-08
  • 当下,光学集成设备作为电子集成设备的替代品正日益受到关注。而小型光源的高密度集成及其高效的驱动和控制,则是光学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不过,随着激光阵列密度的增加(或激光之间的间距变得更窄),在非常微小的空间内放置和驱动电极阵列的能力正迅速走向极限。

    近日,由韩国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光工程实验室的Kim-Myung-Ki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证明,密集集成的纳米激光阵列可以通过一个光波导端口完全驱动和编程,这一成果在光学集成电路和互连方面看起来非常有前景。

    具体来看,该团队使用转移打印技术在直径为2μm的光学超光纤上以2D和3D方式打印了多个激光间距为18μm的光子晶体纳米激光器,并控制泵浦光束的多种引导模式来选择性地驱动激光阵列。

    通过光/光波导端口驱动纳米激光阵列

    以往为了给激光阵列提供电流,必须为每个单独的激光引入一对电极,这导致了显著的芯片空间和能量消耗以及处理延迟。

    不过,这个关键的限制可以通过用光驱代替电驱动器来解决。与电子不同,光是一种波,可以形成自由的空间干涉图案。利用光的空间干涉图样作为激光阵列的驱动源,就可以实现超高密度的激光阵列源。

    Kim-Myung-Ki教授表示:“我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密集打印在光学超纤上的三维纳米激光阵列可以通过泵浦光束通过同一光纤的可切换模态干涉来驱动和编程。”

    该团队的全光方法通过光沿着一根光纤传播来驱动多个高密度纳米激光阵列。

    “我们通过调整泵浦光束的偏振和脉冲宽度来编程干涉模式,”Kim表示,“并且观察到打印的纳米激光阵列可以完全由泵浦光束的模态干涉控制。然后我们用数值计算证实了我们的观察结果。”

    与传统的电驱动激光阵列相比,该团队在实验中能够通过消除大而复杂的电极来减小激光阵列的整体尺寸,并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电极引起的热量产生和处理延迟。

    对高速/光学集成电路的需求提升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的进步,使得晶体管的超大规模集成成为可能,半导体电子学正在帮助满足处理海量数据的需求。

    “随着半导体芯片变得越来越紧凑,制造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昂贵。而由于量子隧穿效应,这一技术正在接近物理极限——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能量耗散,并限制了信息处理的带宽。”Kim表示。

    因此,光学集成电路正成为一种替代方案——用光取代电路中的电子。“这是一个集成系统,通过微芯片上的光来检测、生成、传输和处理信息。电子传输/互连是消耗大量能源并严重降低处理速度的主要因素。我们正专注于光互连的研究,用光取代这些电互连。”

    在芯片内部使用光波导而不是铜线,可以实现更高的带宽,同时在互连中产生更少的热量。挑战在于,随着集成电路的尺寸向纳米级推进,芯片级光学元件(激光器)必须高度集成,必须提供未来的解决方案来有效地驱动和控制它们。

    Kim说:“我们的工作为高密度激光阵列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光学互连的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可以成为光学集成电路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

相关报告
  • 《Nature | 玉米智能冠层结构提高高密度产量》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3
    • 2024年6月12日,中国农业大学田丰及李继刚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aize smart-canopy architecture enhances yield at high densit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在玉米中鉴定到“智慧株型”基因lac1,揭示了光信号动态调控lac1促使玉米适应密植的分子机制,建立了“一步成系”的单倍体诱导编辑技术体系。 玉米(Zea mays)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作物,是人类食物、牲畜饲料和工业材料的主要来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种植密度的持续增加对美国产量的提高起了关键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的每公顷3万株增加到目前的每公顷8万株。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这一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耐高密度玉米品种的培育。 优化植株结构是玉米适应密集种植的先决条件。叶角是决定植物构型的主要性状。直立叶片角度减少了相互遮阳,增加了太阳辐照穿透,从而提高了群体水平上的光合效率,最终提高了密植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在当代玉米育种中选择了更多的直立叶片。在典型的玉米田密集的冠层中,不同冠层的叶子接受不同质量和数量的阳光,这需要不同的叶片方向来最大限度地拦截光和光合作用。因此,适合密集种植的理想植物结构不是简单地要求在整个冠层上均匀的直立叶片角度,而是需要在不同冠层上优化叶片角度的分布。Ort等人(2015)提出了一种被称为“智能树冠”的理想型,其中包括优化的植物结构,以及叶片中改善的生化特征,如不同Rubisco催化能力和光系统。从结构上看,智能冠层的上冠层叶片直立,中冠层叶片直立较少,下冠层叶片相对扁平。这样的树冠结构将允许光线在密集的树冠内更均匀地传播,最大限度地减少上部叶子的光饱和和下部叶子的光缺乏。 突变体分析、数量性状位点(QTL)克隆和比较基因组研究已经鉴定出一系列控制玉米叶片角度的基因。然而,这些叶角基因大多具有冠层效应,下叶、中叶和上叶的叶角都以相似的方式受到影响。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在玉米中发现能够在不同冠层上不同地调节叶片角度以产生类似冠层的智能植物结构的基因。此外,密集的种植导致树冠遮荫,触发避荫反应。1992年,双子叶植物拟南芥遮荫诱导茎伸长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相比之下,作为决定世界上产量最高的作物冠层结构的主要性状,叶片角度是如何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动态调节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 该研究以智能冠层1号(lac1)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其上部叶片直立,中部叶片直立较少,下部叶片相对平坦的自然突变体叶片角度结构。在密植条件下,Lac1提高了光合能力,减弱了避荫反应。lac1编码一种油菜素类固醇C-22羟化酶,主要调控上部叶角。光敏色素A光感受器在阴暗处积累,通过26S蛋白酶体与转录因子RAVL1相互作用,促进其降解,从而减弱RAVL1对lac1的激活,降低油菜素内酯水平。这最终降低了密田上叶角。大规模田间试验表明,lac1在高密度条件下可提高玉米产量。为了快速将lac1引入到育种种质中,研究人员转化了一个单倍体诱导剂,并从20个不同的自交系中恢复了纯合子lac1编辑。所测双单倍体均获得智能冠状植物型结构。该研究为玉米品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和加速策略,其中lac1为玉米智能冠层的进一步工程提供了遗传基础。
  • 《纳米阵列的振荡现象》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5-08-07
    • 该实验表明拓扑绝缘体是一类新型材料,具有体积绝缘间隙和导电表明状态。拓扑表面态免受由时间反演对称性的散射,使他们对非磁性杂质扰动不敏感,缺陷或环境干扰。拓扑表面态表明了一系列新的研究现状,包括超导电性,磁量子态和抑制后向散射。拓扑绝缘体上的传输实验经常受到来自晶体缺陷或热激发的体积载流子的阻碍作用。然而,研究人员报告在纳米技术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改变拓扑绝缘体的输运性质的方法。这将打开路在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磁记忆和低能量耗散电子的路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