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领先!“天河二号”算出量子霸权标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05
  • 谷歌近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宣布实现了量子霸权。记者4日获悉,在国际上率先开启称霸标准研究的、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吴俊杰带领的QUANTA团队,联合信息工程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提出了量子计算模拟的新算法。该算法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的测试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谷歌的工作也引用了这项结果的预印版论文。当地时间4日,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正式在线发表了该成果。

      量子霸权,代表量子计算装置在特定测试案例上表现出超越所有经典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实现量子霸权是量子计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评测称霸标准,需要高效的、运行于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模拟器。在后量子霸权时代,这种模拟器还会成为加速量子计算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论文作者、博士研究生刘雍介绍,量子计算模拟的实际难度,并不完全依赖于量子比特的数目或量子门的数目,而是取决于运算过程中量子态的复杂程度——量子纠缠度。该项研究提出了一种依赖于量子纠缠度的模拟算法,开发了通用量子线路模拟器,并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完成了量子霸权测试案例——随机量子线路采样问题的模拟,实际测试了49、64、81、100等不同数目量子比特在不同量子线路深度下的问题实例,计算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刘雍指出,量子霸权的实现并非量子计算研究的终点,而是量子计算发展的起点。除了继续提升量子计算物理系统的性能外,有噪声系统中的量子算法、量子纠错等都将成为量子计算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据悉,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长城量子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11/05/content_434173.htm?div=-1
相关报告
  • 《实现“量子霸权”,纠缠态制备是关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0
    • 5光量子比特纠缠、6光量子比特纠缠、8光量子比特纠缠、10光量子比特纠缠、18光量子比特纠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不断刷新着光量子比特纠缠数目的世界纪录。 3月13日下午,潘建伟做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带来了题为“新量子革命:从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到量子信息技术”的讲座。 潘建伟讲到,可以预期,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一定会带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也给了我国一个从经典信息技术时代的跟随者、模仿者,转变为未来信息技术引领者的伟大机遇。 纠缠是量子科学极其重要的资源 今天我们使用的各种类型计算机,基本单元都是一个个集成化了的晶体管,每个晶体管用来表示0或者1的信息,通过各种逻辑运算,得到计算结果。 但芯片的集成密度总有物理极限,特别是处理一些特定的复杂问题,如大数分解,现有计算机处理起来的时间可能要以成百上千年为单位。 中国有个词叫“歧路亡羊”,岔路之中又有岔路的复杂迷宫中,很难找到目标。而量子计算,就好比玩一种神秘的迷宫游戏,它可以利用不多的量子比特,同时幻化出很多个分身,在很多很多的岔路上寻找目标,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这样的能力,来源于量子叠加原理——量子比特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随着比特数的增加,计算能力将指数增加!”潘建伟团队刘乃乐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对于经典计算机来说,两个比特在某一时刻只可能表示00,01,10,11四种可能性中的一种,而量子计算里,两个比特单位可以同时容纳4个值:00,01,10和11。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同时对2的N次方个值进行操纵,而这都得依仗量子纠缠才会实现。”刘乃乐解释说。 有人估计,当处于纠缠态的量子比特数目达到50左右,量子计算机就可以在某些特定任务上令任何一台经典计算机望尘莫及,即所谓的“量子霸权”。 除量子计算以外,对于量子科学的其他领域来说,纠缠都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比如,量子保密通信、量子隐形传态,就是借助了纠缠,才实现了量子态的传送。“有了对于纠缠粒子的操控,才能实现量子世界的神奇和瑰丽。” 刘乃乐说。 增加量子比特数,运用更多“自由度” “多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和纠缠态制备,是量子计算的最核心指标。”刘乃乐告诉记者,由于技术上的种种限制,无论采取哪种粒子体系,对纠缠粒子的控制和测量都没有想象的那般容易。对于光子体系来说,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效率问题。当操纵多个光子,单位时间内同时产生多个光子的概率低得难以忍受。 如果操纵多个光子不现实,能不能在操纵比较少数目的光子的情况下,产生尽可能多的纠缠呢? 科学家想到了一个办法——利用光子的多个自由度。你向陌生人描述某人的时候,可以告诉他某人的身高、体重、肤色、年龄……这些不同维度的信息就是自由度。 “对于光子也是一样。光子的波长、偏振、轨道角动量、空间路径都是不同维度的信息,都可以用来编码量子比特。”刘乃乐说,将光子的其他自由度尽可能地利用起来,通过控制它们形成量子比特,并保持纠缠。 2015年,潘建伟团队实现了利用偏振和轨道角动量编码的单个光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多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这种从“1”到“2”的突破,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这次突破,相干操纵多个光子、多个自由度,实现所谓“超纠缠”的蓝图在科学家脑中渐渐清晰起来。 但是,3个自由度的超纠缠从技术上来说有很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读取其中一个自由度编码信息的时候,不能破坏其他的自由度编码。 “我们选取了6个光子的偏振、轨道角动量、空间路径3个自由度来编码18个量子比特。即让6个光子的3个自由度形成了一种超纠缠态,可以编码18个量子比特。”刘乃乐说,最难的部分是对量子比特的测量和对纠缠的验证——得巧妙地构造实验,使得对某个光子的每个自由度的测量不影响其他未测的自由度。 “这当中比较难办的是轨道角动量测量。”刘乃乐说道,这次科学家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曲线战术,利用一系列光学器件,将轨道角动量信息转化成极化信息,进而进行测量,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读出结果了。 最终,对于每个携带3自由度的单个光子,可以读出八种可能的结果。实验数据表明,信噪比大约为4.4,保真度为0.708±0.016。“只要保真度超过0.5的阈值,就可以说实现了真正的多粒子纠缠,所以这次的保真度从统计学意义上明确给出了超纠缠证据。”刘乃乐说。 量子计算曙光初现 “量子计算机是真正意义上的并行计算机。”刘乃乐举例说,如果把经典计算机比成一种单一乐器,那么量子计算机就像一个交响乐团,一次运算可以处理多种不同状况。50个光子纠缠就能让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超越天河二号。 “这次我们将3个自由度都利用起来,形成的18比特超纠缠效率,大约比单自由度18光子超纠缠状态高出13个数量级!”有了这次探索,科学家们更加有信心将不同自由度纠缠这一法宝进一步应用于大尺度、高效率的量子信息技术,用来探索前人从没有抵达过的量子秘境。 “量子比特纠缠的数目越大,可实现的量子计算的能力就越强。”刘乃乐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未来3年到5年努力,在量子计算方面能实现约50个纠缠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使其计算能力在某些特定问题的求解上,媲美或超越目前最好的经典超级计算机,实现“量子霸权”。
  • 《核心部件100%国产:北斗二号背后的技术突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21
    • 5月17日23时48分,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既定轨道。 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系统总体运行稳定可靠,服务性能满足承诺指标要求,从未发生服务中断,定位精度由10米提升至6米。 我国于20世纪后期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从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任务立项到现在,卫星研制试验队经历了研制初期的艰难起步,有过被国外封锁技术的“绝望”,体验过组网成功的激动与喜悦,如今最后一颗备份星也顺利到岗待命。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二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丛飞告诉记者:“北斗二号就是我的青春,见证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泪水,也见证了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 “国外对我们技术封锁,怎么办?自己干!” 2007年4月14日,随着第1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发射升空,我国进入“北斗二号”时代。5年后,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标志着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完成。截至目前,这一系统已连续稳定运行7年。 “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二号卫星首任总指挥李祖洪说,与高手同台竞技,我们必须自创一派“中国功夫”。 北斗二号诞生于国家迫切需要之时。2004年,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北斗一号”卫星,已实现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从无到有”。按照北斗卫星系统“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建设北斗二号卫星系统、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研制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是高精度时间基准技术,这项核心技术直接决定着定位精度,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成败。 “国外对我们技术封锁,怎么办?自己干!”五院研制团队相关负责人回忆,当时整个队伍咬紧牙关,全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让国产星载铷钟从无到有,从粗到细,性能指标不断提高,成功突破封锁。 如今北斗系统国产化率已提高至“核心部件100%国产”,一系列技术瓶颈被相继攻克。该负责人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有原子弹,现在我们有原子钟,北斗因自主创新而挺起了国人的脊梁!” 最初研制队伍平均年龄20多岁 在丛飞看来,从无到有的过程最艰难,也最难忘。在北斗二号研制初期,团队要在短短3年时间内,并行完成包括3颗初样星和1颗试验正样星的研制工作。不仅如此,国际电联分配的轨道资源时效性很有限,团队肩上的压力很大。 当时,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大家边学边干,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实现攻坚克难,“连续归了4次零,每一次都很艰难,但是大家顶住了压力和质疑,成功验证新技术,为后续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基础。” 时任北斗二号卫星总设计师,现任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的谢军说,研制队伍一直把中国北斗看作国家名片,倾尽全力去爱护它、建设它,用“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携手塑造中国北斗这个响当当的品牌。 截至目前,仍在太空中运行的16颗北斗二号卫星,近半数已是超寿服役。虽然这支光荣的队伍老骥伏枥、斗志昂扬,但不可否认其“老龄化”趋势。 5月17日入伍的新兵,就是以备份星身份对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补充。“备份星为北斗二号向北斗三号过渡发挥了重大作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稳固的大后方对整个北斗导航工程至关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自正式提供服务以来,北斗导航区域系统一直在连续、稳定、可靠地运行,免费向亚太地区提供公开服务,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了大量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从未发生一次服务中断”。 正如北斗二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慧所说,二十载、二十星,北斗二号将国人的骄傲书写在寥廓星空。2020年服务范围覆盖全球,北斗二号将在天疆续写“老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