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存储峰会聚焦长时储能技术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6
  • 2025年,伦敦能源存储峰会召开,与会专家围绕长时储能(LDES)技术的未来发展展开讨论。Adaptogen Capital董事总经理詹姆斯·米尔斯在小组讨论中表示:“我们需要让技术向我们展示10-20小时储能最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他强调,存储和电池技术是构建2040年绿色电网的关键。专家一致认为,尽管各国政府当前的重点是2030年清洁能源目标,但要实现2050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减排目标,大规模部署电池储能至关重要。英国国家能源系统运营商(NESO)战略网络发展主管保罗·韦克利指出:“电池在任何时间尺度上都很重要,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源系统的一部分。”

    法国输电运营商RTE的研发合作总监Florent Xavier表示,灵活性是法国供电安全的“主要目标”,到2030年,法国需要超过5GW的灵活性来支撑电网。爱尔兰电网运营商EirGrid的未来网络负责人David Noronha则强调,长时储能对爱尔兰未来网络至关重要,但储能的影响“取决于它在网络中的位置”。

    英国电池储能开发商Kona Energy的首席执行官Andy Willis认为,短期和长期的重点应放在解决电网限制的领域开发储能。他指出:“电池有其位置需求,但它们的价值尚未完全实现。”米尔斯对此表示赞同,并指出2040年电网将面临复杂的约束问题和巨大的能源需求。

    米尔斯还提到,锂离子电池技术在未来长时储能中具有成本优势。他表示:“BESS技术和成本曲线的变化速度是惊人的,未来我们需要将电池储能时间延长到10小时以上。”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12019.html
相关报告
  • 《推动储能技术发展 “存储”绿色新能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30
    • 在沙特阿拉伯红海海岸,一座新城正在打造,被称为“新一代的城市”,未来其电力供应将完全来自新能源。这一愿景的实现,不仅仅依靠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还有能源的“蓄水池”“调节器”——储能技术。最近,中国企业成功签约红海新城储能项目,储能规模达1300兆瓦时,是迄今全球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将助力沙特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中心。 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绿色低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过这些能源受天气影响,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会导致发电高峰与用电高峰不匹配,带来电网调节能力不足和频率稳定难度上升等挑战。储能技术的发展,能使电力供需更趋平衡、提升电力传输配送质量、提供应急备用能源等。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研究显示,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迅速扩大,到2050年全球储能容量规模需求将是目前的300倍至500倍。储能正日益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 储能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能量进行储存和再释放的过程。目前,可以利用蓄能水库、飞轮、化学电池设备和压缩空气装置等,根据需要“存取”电力。其中,抽水蓄能是发展最成熟、装机容量最大的储能技术。它利用水能发电,工作原理简单、技术成熟、使用寿命长,不过也受到选址、建设周期长和初始投资大等因素制约。 以电化学储能、氢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新型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环节,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新型储能技术不仅可以“填谷削峰”,抚平电力供需,还具有响应速度快等特性,能够涵盖秒级、小时级、数周乃至数月等各种时长的能量储存和再释放的场景,从而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和稳定性。 电化学储能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球装机规模从2012年的不到1吉瓦增长到2020年的超过13吉瓦,贡献了同期电力储能装机的主要增量,其中又以锂电池应用最广。储能锂电池就像是超大型的“电池”,在持续放电能力、响应速度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可以在发电侧、用户侧和电网侧等许多场景应用。特别是在深山、海岛等一些偏远地区,使用家庭锂电池储能系统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和使用率,在用户端实现“自发自用”,节省用电成本。 氢储能技术正成为储能领域的新秀。氢气是具有高能量密度特性的气体,可以通过电解水制取氢气实现储能。目前,多个国家正研究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制取氢气作为工业原料、燃料或发电原料,从而形成“电—气—电”的能量转换,实现跨季节的储能和长距离的输送,支持新能源电力的消纳。 全球多国还围绕超级电容、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储热和储冷等方面,进行储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示范。此外,储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仍需解决成本、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各国应进一步加快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合作,推动储能产业市场走向成熟,加速全球绿色低碳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变革,让清洁的电力早日普及。
  • 《首提适度超前布局超长时储能技术,工信部就新型储能发展征求意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国家部门再出顶层文件支持储能发展。 11月6日,工信部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工信部在意见稿中对新型储能提出发展目标,即到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 意见稿强调,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产业主体集中、 区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显著增强,标准体系、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更加健全。 工信部再次提及对于储能安全的重视。意见稿中关于发展目标内容显示,新型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显著提升,热滥用和过充电不起火、不爆炸,实现新型储能电站电池模块级精准消防,保障全生命周期使用的安全可控。 工信部提倡,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更好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领域应用需求,为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意见稿还指出了新型储能多元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其中,面向中短时、长时电能存储等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需求,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提升新型储能产品及技术安全可靠性、经济可行性和能量转化效率。加快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发展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加快提升技术经济性和系统能量转换效率。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意见稿还提及,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这是国家部门首次提出该说法。 长时储能通常指持续放电时间能达到4小时以上的储能技术,中国新型储能目前的平均储能时长在2小时左右。着风光等新能源电力占比的提高,长时储能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氢储能是新型储能的一种,本质是储氢,即利用低谷期富余的新能源电能进行电解水制氢,储存起来或供下游产业使用;在用电高峰期时,储存起来的氢能可利用燃料电池进行发电并入公共电网。氢储能在能量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具有突出优势。 工信部还表示,鼓励结合应用需求探索开发多类型混合储能技术,支持新体系电池、储热储冷等前瞻技术基础研究。 在攻关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方面,意见稿表示,围绕新型储能系统生产制造、运行维护、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构建本征技术、主动预警、高效防护、安全应用等 多维度安全管理体系。 此外,加强新型储能各技术路线热失控及燃烧失效机理研究,突破储能电池本征安全与控制技术,支持基于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新型储能安全预警技术攻关,引导开展多元新型储能技术热蔓延机理研究,推动新型储能单元、系统、电站多尺度消防技术创新,加快新型储能产品健康状态在线评估等技术推广应用,探索建立新型储能产品安全分级评价技术体系。 在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方面,意见稿要求,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引导优化供需关系,加强资源保障利用,培育产业优质企业。 其中提到,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聚焦新型储能领域,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战略引领、创新驱动、专业赋能的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效联动发展。 同时,要求加大对国内锂、钴、镍等矿产资源的找矿支持力度,科学有序投放矿业权,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鼓励生产企业在新型储能产品研发阶段做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励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构建龙头带动、重点攻坚、梯队协同、链群互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近两年,中国储能迎来爆发式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新型储能。 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具有调峰、调频、备用容量、平滑出力、缓解电网阻塞等功能,对改善新能源电源的系统友好性、改善负荷需求特性、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目前,新型储能是整个储能板块关注的焦点。 今年初,中国已经提前两年达成“十四五”规划的新型储能装机目标。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GW/128GWh,较2023年底增长约86%。据电网企业统计,2024年1月至8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260亿千瓦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约620小时。 目前新型储能仍多以电网侧为主。上述意见稿要求,推进电源和电网侧储能应用,拓展用户侧储能多元应用。 意见稿提出,积极鼓励火电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探索开展新型储能配合调峰、调频等多场景应用。拓展风光储氢等新能源应用场景,打通绿电-绿氢-绿氨/绿醇产业链,推动多能互补高效利用。针对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富集且本地消纳能力较低的地区,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加快推进共享储能,提升储能对电力系统的辅助服务能力。加快在土地资源紧张或偏远地区推广替代型储能,加强变电站、应急电源等设施设备建设,增强电网保障能力。 同时,要求面向数据中心、智算中心、通信基站、工业园区、工商业企业、公路服务区等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和用电量大的用户,推动配置新型储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