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三所生态室研究团队在Marine Policy上发表中国海洋保护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21
  •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境退化等问题,海洋保护地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恢复其弹性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保护地建设已受到全球各国的广泛重视,中国的海洋保护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海洋保护地体系,保护了各类重要海洋生态系统、海洋天然景观和海洋地质遗迹。海洋三所陈彬研究员团队近年来开展了大量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保护地的相关研究,主持编写中国海洋保护地发展规划(2020-2035),为新形势下我国海洋保护地体系的设计规划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日,该课题组胡文佳博士等的论文以China’s marine protected area system: Evolution, challenges, and new prospects(《中国海洋保护地体系:演变、挑战与新的前景》)为题,发表在SSCI期刊Marine Policy(《海洋政策》)。该期刊是海洋法学国际重要期刊,为SSCI一区收录。

    这项研究回顾了中国海洋保护地三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海洋保护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对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虽然中国海洋保护地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保护有效性总体上仍待加强,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管辖权分散以及不平衡的空间格局是建设高效保护地网络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机构改革给中国海洋保护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海洋保护地治理中需要施行统一的管辖权、设计合理的分类体系以及建设灵活的适应性保护网络。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marpol.2019.103780

  • 原文来源:http://www.tio.org.cn/OWUP/html/kycg/20200304/1353.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海洋所热量存储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1-2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在《自然-通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Emergence of the North Pacific heat storage pattern delayed by decadal wind-driven redistrib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对北太平洋热量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阐明了风生经向热量再分配过程在热存储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当前气候模式对热存储模拟的差异成因,为提升北太平洋及边缘海的气候预测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系统能量增加中有90%以上被海洋吸收,但海洋热量存储在地理上并不均匀,对区域气候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第六次国际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6表明中纬度北太平洋的热量存储显著增加,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储热变化最弱(图1a)。然而,观测到的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更加复杂,与CMIP6集合平均呈现明显差异(图1),在热带西北太平洋具有最强变暖,在中纬度北太平洋变暖有限甚至变冷。由于CMIP6集合平均主要表示外强迫变化,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模拟-观测差异可能源于模式对外强迫驱动的热存储存在系统模拟偏差,或者源于自然变率主导观测的热存储格局。 基于观测数据集、HYCOM海洋模式试验和CMIP6多模式模拟,该研究揭示了自然变率PDO对20世纪中期以来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并证实了热存储的模拟-观测差异很大程度上由PDO解释。近几十年的PDO位相转换改变了北太平洋风场的长期变化,进而通过海洋罗斯贝波和调整西边界流黑潮延伸体系统变化驱动了海盆尺度的热量再分配,有效消除了中纬度北太平洋的变暖,并助长了热带西北太平洋的热量积累(图2)。这些过程造成的区域变暖/变冷结构掩盖了人类活动引起的热存储格局,导致观测中的热存储格局比气候模式更为复杂。进一步,根据气候模式预测的人为储热信号的出现时间(Time of Emergence,ToE),北太平洋热存储预计将持续受自然变率影响直到21世纪后期,尽管边缘海域(如北美西海岸、白令海和鄂霍茨克海)的人为加剧变暖信号已经出现。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北太平洋的热存储格局将在PDO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但可能仍与气候模式预测的不同,凸显了对PDO进行准确初始化预测的迫切需求。 上述研究强调了自然变率对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调和了气候模式与观测资料之间在热量存储格局上的显著差异,为提高气候预测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段静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李元龙研究员,合作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员、吕宜龙助理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荆钊教授。该研究获得了崂山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联合资助。 论文来源 Duan,J.,Li,Y. *,Lyu,Y.,Jing,Z. & Wang,F.,2025: Emergence of the North Pacific heat storage pattern delayed by decadal wind-driven redistrib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005-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005-7
  • 《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海洋牧场是全球海洋渔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受到中央和沿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丁德文院士团队针对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发展中存在的生态学问题,持续开展了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Constru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marine ranching ecological security: Experience from China’s coastal areas” “Trophic structure of fishes and macroinvertebrates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in artificial reef ecosystems of Pearl River Estuary”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思考”为题目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中国科学院院刊》等国内外知名期刊。 研究团队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概念演进过程及其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了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存在生态学理论缺失、生态工程技术缺少、生态管理缺位等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理论,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构造及其生境营造原理方法,及包括方案规划设计、生态工程与智能工程建设、生态适应性管理模式在内的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构筑基本范式,为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探讨生态系统理论体系。 研究团队采用综合指标评估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海洋牧场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2010-2035年中国沿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探讨未来不同发展模式下中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性较高,资源成为影响中国63.6%区域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生态优先发展情景下,到2035年中国沿海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将发展到最高水平,但仍有27%的研究区域(江苏、福建和海南省)存在生态安全高度预警。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管理维护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研究团队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珠江口万山、庙湾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物网结构,结果表明万山海洋牧场以底栖生物/游泳生物食性鱼类为主,浮游生产是万山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驱动能量(鱼类:80%,大型无脊椎动物:52%),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营养多样性和较低的营养冗余;而庙湾海洋牧场以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为主,底栖生产是庙湾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驱动能量(鱼类:91%,大型无脊椎动物:78%)。大型无脊椎动物功能群以碎屑食性和肉食性类群丰度最高,是底栖食物网中的顶级捕食者。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珠江口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状况,可为珠江口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研究团队完成的广东省管辖海域40个区域的海洋牧场选址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广东省海洋牧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了技术依据。研究团队研制的海洋牧场大型底栖生物原位调查设备、海洋牧场增殖放流鱼苗索饵游泳训练装置等装备,为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实用技术装备。 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焦梦雨、助理研究员周卫国、丁德文院士、索安宁研究员分别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引进重大项目广东省海洋牧场规划、建设与管理工程技术研究项目(GML2019ZD0402)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84099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2002941?via%3Dihub  http://www.bulletin.cas.cn/zgkxyyk/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220916&journal_id=zgkxyyk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43-022-1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