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S和电动汽车加速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需求》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06-09
  • 我们的分析

    电子控制单元(ECU)在汽车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更安全,更智能,更清洁和更好连接的汽车的发展。因此,根据IHS Markit预测,全球汽车ECU收入预计将在2030年飙升至211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从2018年的1220亿美元上升至5%。

    ECU进入Overdrive

    虽然驾驶员的操作基本上是不可见的,但ECU对于保持车辆行驶至关重要,管理汽车子系统,包括发动机,动力转向和变速箱。

    电动汽车和ADAS加速了需求

    ECU使用量的增加反映了每辆新车中电子产品数量增加的更广泛趋势。根据IHS Markit预测,2030年车载电子产品的平均价值预计将从2018年的1,296美元上升至1,832美元。

    未来几年汽车电子内容上升的最大因素是ADAS,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和电动汽车(BEV)。

    总的来说,HEV和BEV ECU在2018年仅占汽车电子市场总量的3%,但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15%。2030年,ADAS将增长到占汽车电子收入的29%,高于2018年的17%。

    保持ECU的控制

    虽然ECU的激增正在推动汽车的许多新功能,但设备的多样性正在创造新的挑战。特别是,所有ECU的管理已成为一项复杂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求通过将功能整合到更少的设备中来减少每辆车中的ECU数量。

    新的电子架构正在兴起,以帮助管理成本,功耗和重量。一种新兴的架构是驾驶舱域控制器(CDC)。

    根据IHS Markit预测,合并将导致全球汽车信息娱乐电子产品收入趋于平缓。预计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一些信息娱乐导向的ECU被CDC部分或完全取代。

    大型供应商主导着ECU业务

    大型汽车供应商大陆集团和博世在全球ECU市场的竞争中相形见绌。这两家公司合计占2018年ECU市场总量的28%。

    尽管尝试进行整合,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功能超出减少ECU使用量的努力,未来几年ECU的使用量将继续扩大。

相关报告
  • 《电动汽车的“高效加油站”——直流充电桩》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tengfei
    • 发布时间:2017-11-20
    • CDM 直流充电桩又称“非车载充电机”,对应于电动汽车内车载充电机的充电设施,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根据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充电桩可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两大类。交流充电桩主要安装在停车场,造价低廉,适合家用,给普通纯电动轿车充满电需要4~5个小时,俗称“慢充”。直流充电桩具备直接给电池充电的能力,以三相四线制的方式连接电网,能够提供充足的电力,输出的电压和电流调整范围大,俗称“快充”。 第一部分:直流充电桩的构造 直流充电系统是一个整体,是把交流功率系统转化成直流的装置。从构成开看,分变压器、配电柜、直流充电机和充电桩。其特点是: • 充电桩只负责与车辆对接和传输能量,损耗较小 • 配电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配线、计量和熔丝保护,可以在一个设计单元中扩展和检查 • 直流充电机与充电桩一一配置,远离客户,走线通过地下传输 图示2-直流充电的设施概览 如图所示,整个直流充电机包括: • 充电电源模块:完成AC=>DC的电压和能量转换 • 智能控制模块:包含电源供给和控制部分,基本的功能是完成与电动汽车通信,根据电动汽车的需要来实现充电控制的功能 • 远程监控:需要接收远程监控主机的指令,传送相关数据信息,执行控制指令 • 温度控制:现有功率比较大时,充电电源模块需要散热功能温度控制 • 直流负载接触器 • 漏电保护器:保证交流端和直流端的绝缘检测 • 计费模块:按照国标要求,完成对电能的计量。按照现有的实际情况,一般计费模块包含两部分,与电能表通信,获取充电电量信息,与智能模块进行通信,供给刷卡、二维码计费等信息 • HMI&显示屏:为直流充电桩对外交互的接口,给用户输入信息和显示状态的接口,由于现在普遍支持多种支付的接口(银行卡、IC卡、二维码等内容),也作为HMI的一部分,读取卡内信息,识别用户身份及相关信息,这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示3-直流充电桩的原理图 从充电电源模块而言,分为整流、PFC、DC/DC变压几个部分,有1~2独立的控制器整流和变压部分,如下图所示。以下蓝色的部分为罗姆可以提供的一些器件。 图示4-充电机系统的核心部件概览 针对充电机系统,罗姆可提供以下解决方案及元器件: SiC-SBD:罗姆不断改善元器件工艺,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实现了低VF。开发出使用SiC的SBD(肖特基势垒二极管),最适合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电路及逆变器用途。实现了Si-FRD(Fast Recovery Diodes)难以实现的极短的反向恢复时间(trr),使得高速开关成为可能。由于反向恢复电荷量(Qrr)小,为降低开关损耗和设备小型化做出贡献。 GateDriver:内置绝缘元器件的栅极驱动器,可实现与SiC相应的高速工作,输入输出延迟时间为Max.150ns的高速工作,使用无铁芯变压器,内置2,500Vrms绝缘元器件,利用独创的噪声消除技术实现了共模抑制,支持高VGS、负电源※BM6101FV-C,BM6104FV-C。 图示5-IPM工作波形(BM6101FV-C) 第二部分:充电桩的实际工作过程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整个直流充电桩和电动汽车的交互过程。 图示6-GBT18487.1的交互过程 车辆与充电桩的交互 · 准备阶段主要分三步 第一步,车辆接口连接确认阶段:当我们按下枪头按键,插入车辆插座,再放开枪头按键。直流充电桩将检测到直流充电枪插入的过程(12V-6V-4V)的电平变化。充电桩检测到充电枪插入成功,判定车辆接口完全连接,充电枪中的电子锁会进行锁止,防止枪头脱落。 第二步,直流充电桩自检阶段:在车辆接口完全连接后,充电桩将闭合K3、K4,使低压辅助供电回路导通(车辆将根据监测点2的电压判断车辆接口是否连接,若电压值为6V,则车辆装置开始周期发送通信握手报文),接着闭合K1、K2,进行绝缘检测(即检测DC线路的绝缘电阻),保证后续充电过程的安全性。绝缘检测结束后,将投入泄放回路泄放能量,并断开K1、K2,同时开始周期发送通信握手报文。 第三步,充电准备就绪阶段:电动汽车与直流充电桩相互配置的阶段,车辆控制K5、K6闭合,使充电回路导通,充电桩检测到车辆端电池电压正常(电压与通信报文描述的电池电压误差≤±5%,且在充电桩输出最大、最小电压的范围内)后闭合K1、K2,那么直流充电线路导通,电动汽车就准备开始充电了。 充电阶段:车辆向充电桩实时发送电池充电需求的参数,充电桩会根据该参数实时调整充电电压和电流,并相互发送各自的状态信息(充电桩输出电压电流、车辆电池电压电流、SOC等)。这里是由车辆根据自身的情况向充电机索取电流。 表1-直流充电的过程 充电结束阶段:车辆会根据电池管理系统计算得到的电池状态来判断是否结束充电。 • 车辆会发送“车辆中止充电报文”,在确认充电电流小于5A后断开K5、K6。 • 充电桩在达到充电桩设定的充电结束条件,或车辆发来的“车辆中止充电报文”后,控制充电桩停止充电,在确认充电电流小于5A后断开K1、K2,并再次投入泄放电路,然后再断开K3、K4。 图示7-充电过程概览 第三部分:直流充电桩的分布和未来发展 从全球来看, 2015年充电供电设施(包含四种充电模式,1&2为线缆,3&4分别为交流和直流充电桩)总数达145万个。 • 公共充电站19万个  慢充交流桩超过161802个  快充桩超过27707个 • 私人充电设施126万个 备注:这里的数据是EVI提供,IEA分析的,估计分析值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为126万辆完全一致,存在一些考虑。特别是评估2015年底,中国有25%的自有桩,31.5万充电桩,这里明显有些高估了。 图示8-主要国家的充电桩计量 从整个城市来看,我们可以分两类, 1)目的地充电:购物场所、名胜观光区、游乐场、医院、公园、美术馆、高尔夫球场、旅馆、酒店、饭馆。 2)应急充电:加油站、高速公路、高架道路、铁路、空港。 从性质上分,运营实体都在尝试,车主在哪里,车主会在哪些地方大量使用充电桩,如果这个利用率提不上去,也就完全没有安装充电桩的商业可能性。 应急的充电站,其实是一个双刃剑。要车主等在边上不能久离的。有个很有趣的概念是,车主在快速充电的时候干嘛,说到底,应急充电也要给车主一个目的性他才会常去,否则这些应急的利用率就可想而知。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车企都在解决两个和充电桩密切相关的问题,第一个是通过不断提高电池的容量来不断加大车辆的续航里程;第二个是尽可能缩短充电时间,目前一两个小时的快充,未来有可能要控制在十分钟之内。对于未来的充电桩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未来直流充电桩的最高充电功率是设计成350kW。 图示9-直流充电将往高功率发展 今日小结:经过品牌电动汽车的长期市场教育,中国消费者已经了解并接受电动汽车,多地政府也最大限度地赋予电动汽车在上牌指标、购置补贴、城市道路不限行等政策性优惠和倾斜,也使得电动车市场愈见火热。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也日益突显,为缓解城市范围内电动汽车车主的“缺电焦虑”,必将在城区主要路段升级覆盖直流充电桩,这必然孕育着直流充电桩的广阔发展前景,在未来的电动汽车的发展中非常重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 《智能汽车人机协同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10-15
    • 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动化、智能化及网联化为基础的智能汽车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按照汽车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进程,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将智能汽车的发展分为手动驾驶、驾驶辅助、部分自动化、有条件自动化、高度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6个级别,虽然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汽车智能化技术正迅猛发展,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工况自动驾驶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智能汽车必然面对人机协同控制的局面,本文详细介绍了智能汽车人机协同控制中驾驶员建模及人机驾驶权动态优化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简要介绍了智能汽车测试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炼了共性问题,并对人机协同控制的发展趋势给出了一些观点.   在人机共驾系统中, 风格各异的驾驶员与车辆智能控制系统共同构成了对智能汽车的共驾控制, 两者之间动态交互, 形成相互耦合与制约关系.目前车辆驾驶任务中人机交互方式大多只停留在感知、决策或执行等单一层面, 交互方式相对简单, 难以应对未来人机共驾系统多层次多维度交互与协同的需求, 且缺乏深入研究驾驶员的状态、意图和行为, 以及驾驶员对智能控制系统在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等驾驶过程中的影响.因此, 深入剖析和理解复杂车辆智能控制系统和驾驶员的驾驶机理, 探索两者之间的冲突与交互机制, 建立人机共驾理论体系, 构建人性化、个性化的人机合作混合智能系统, 搭建人机共驾系统测试验证平台, 可极大促进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为此, 针对驾驶员共性的驾驶特征和个性的驾驶差异, 需建立可反映驾驶状态、习性和技能的数学模型, 辨识驾驶意图和预测驾驶行为; 针对极限工况下车辆的运动稳定性问题, 需探索考虑车辆运动的失稳机理, 研究车辆失稳边界的辨识方法、共驾车辆的主动扩稳控制方法, 以及车辆碰撞难以避免情况下的碰撞安全性控制; 考虑到驾驶员具有较强的环境理解能力, 可与智能系统具有精准的信息获取能力形成优势互补的特点, 研究驾驶员在回路的人机协同感知与认知方法, 增强人机系统对环境的感知与理解; 综合可预测的驾驶行为和驾驶意图、失稳边界及协同感知信息, 研究人机在决策规划及控制执行中的交互与协同方法; 基于上述理论成果, 开发个性化的人机共驾系统; 研究人机协同控制系统的测试与评价方法, 建立覆盖典型场景、评价定量化、主客观结合的测评体系, 构建虚拟和实车测试相结合的验证平台.为提高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及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化目标提供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具体研究展望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 驾驶员驾驶意图、状态及习性建模与预测 针对驾驶行为具有可完成驾驶任务的共性特征, 研究基于先进控制理论、认知心理学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驾驶行为固有属性表述与建模方法, 揭示驾驶员对行驶环境激励的响应机理、探究影响驾驶员对驾驶任务规划与决策的内因, 建立驾驶员操控不同汽车的学习过程模型; 针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习性和技能具有显著的个性差异的特点, 设计典型工况实验进行不同类型驾驶员的人–车–环境闭环系统下驾驶数据的采集, 研究基于深度数据挖掘与自学习方法的驾驶状态/负荷的在线监测方法, 以及不同类型驾驶员的驾驶习性和技能的表征与辨识方法, 实现导致驾驶行为差异性的特征变量提取和定量表述; 针对驾驶意图和驾驶行为显著影响智能控制系统性能的问题, 研究基于高斯隐马尔科夫模型与混合智能学习相结合的驾驶意图在线识别方法和驾驶行为预测方法; 探究驾驶负荷和异常驾驶状态、意图及行为对安全驾驶操控的影响机理, 促进智能驾驶系统在安全、舒适、人性化及个性化等性能的全面提升. 2) 人机协同控制车辆的运动稳定性和碰撞安全性控制 针对极限工况下车辆的稳定性控制问题, 研究轮胎非线性耦合特性和侧–纵–垂向高维动力学建模方法, 以及车辆的失稳机理和失稳边界辨识方法; 研究交通环境瞬变情况下交通参与主体状态预测及汽车动态安全包络预估方法, 实现基于危险程度评估的汽车动态安全行驶区域的划分和快速求解; 研究临界失稳状态下考虑驾驶员主观感受的主动扩稳控制方法, 扩大车辆运动控制的稳定域; 针对事故难以避免的情况, 分析汽车行驶状态超出稳定性边界后的动力学特性, 探索车辆漂移控制方法和碰后控制方法, 进而通过失稳情况下的动力学控制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或避免碰撞后出现二次碰撞. 3) 驾驶员在回路的人机协同感知与认知 结合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研究驾驶员对环境及交通参与主体行为的感知与认知信息的提取方法; 结合交通知识库及驾驶员行为分析, 利用驾驶员感知与认知信息的有限数据, 研究基于混合增强智能的人机交互学习机理, 构建具有自动生成类似数据功能的生成模型, 生成拥有更多驾驶员要素的复杂工况场景; 结合智能系统在环境及交通主体感知方面的优势, 研究复杂工况场景下的人机协同感知方法, 提高人机共驾系统对交通环境的感知能力; 在此基础上, 利用驾驶员在交通环境理解与预测等认知方面的优势, 研究非完整、非结构化信息处理的人工智能新方法, 提高人机共驾系统对复杂交通环境的理解与交通参与主体行为的预测能力; 实现人机协同共融的环境、情景理解, 为实现人车驾驶控制权安全分配及切换控制提供理论支撑及启发机理. 4) 人机在决策规划以及控制执行中的交互与协同 针对如车道保持等人机共驾智能汽车驾驶场景, 研究人机期望决策规划与控制执行一致程度的估算分类模型, 给出共驾控制权的分配协议和柔性转移机制, 研究基于微分博弈论的驾驶员操作强度和车辆行驶性能优化的协同控制方法; 根据驾驶员状态(正常驾驶或异常)和驾驶场景(车道保持、自由换道或紧急避撞等)对共驾模式进行详细划分, 确定各模式下驾驶员控制权限和系统能力边界, 制定相应的控制权分配方案和转移规则; 研究人机共驾过程中控制权的平顺转移机理, 建立基于协同控制器输出的柔性过渡机制, 以操控安全性与驾驶舒适性作为评价指标, 实现共驾车辆驾驶权的柔性切换; 探讨非合作博弈模式相较于合作博弈模式的差异性, 研究基于微分博弈理论的驾驶员操作强度和车辆行驶性能优化的协同控制方法. 5) 个性化人机共驾系统开发 针对复杂行驶环境下人机交互需求, 建立驾驶员使用模式特征表征体系, 获得真实交通中人、车、道路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数据, 完善交通流、地理信息、车车通信基础上的信息应用机制; 针对适用于智能驾驶系统的驾驶意图个性化及其参数化描述的问题, 研究在典型工况下车辆运动意图(加速、制动和转向)的辨识与分析方法, 建立基于隐目的地和行为反应的混合式驾驶员驾驶意图评价体系; 利用智能交通信息、地理信息及驾驶员行为预测信息, 研究预测主动安全技术; 考虑个性化驾驶员的驾驶习性对安全、节能、减排及舒适性性能决策的影响, 解析驾驶习性对不同驾驶任务下的性能需求, 基于人机协同控制理论, 研究个性化人机共驾技术, 实现车适应人的目标, 以及个性化的节能、减排和舒适. 6) 人机协同控制系统验证平台开发与测试评价方法 针对实际道路上汽车驾驶遇到的工况复杂, 同时考虑到道路测试中存在的场景模型单一、测试耗时长、损耗大、存在环境干扰因素等问题, 研制模拟驾驶和实车驾驶相融合的人机共驾型智能汽车测试平台,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学习已有实际实验场景数据提取特征并扩展测试域, 构建不同工况下虚拟场景并进行实验, 验证系统的驾驶权分配、自主及人机共驾决策理论体系及逻辑转换控制策略、人机共驾系统的整体性能以及驾驶员和自动驾驶系统高度融合及融合等级; 针对人机共驾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欠缺、实验要求范围广且主观评价实验差异大的特点, 利用数据建模、插值、回归等分析手段,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维分析方法, 通过聚类统计分析得到人机系统的驾驶行为参数分布, 训练得到接近人类评车师主观评价结果的类评车师模型, 建立起数字化、便捷化、计算快的类评车师汽车动力学性能主观评价体系, 实现对环境复杂度、任务复杂度、人工干预度及智能度等指标的定量评价, 进而结合客观评价方法共同构建可评估人机共驾系统全方位性能指标的综合评价理论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