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一体化改性温室烘干机的传热分析。》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8-01-24
  • 在强制对流模式下,光伏集成式温室烘干机采用独特的太阳能集热器,在空载条件下进行了测试。对热利用系数、对流换热系数、性能系数和净热增益百分比等重要的热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价,验证了修正的有效性。还分析了用于排气风扇的安装PV系统的能源、电气和火用效率。在没有太阳能集热器的情况下,进行了温室干燥试验。与太阳能集热器的缺乏相比,太阳能集热器的温室烘干机的最高对流换热系数提高了150%。热利用系数和性能系数分别为10.1%和7.9%,高于没有太阳能集热器的温室干燥器。最大的能源和火用效率分别为16.8%和21.4%的温室烘干机和无太阳能集热器。这些结果表明了太阳能收集器在干燥机和绝缘的北墙内的有效性。提出了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温室干燥机最适合农作物的干燥机干燥的温度范围40 - 70?°C。

    ——文章发布于2018年6月

相关报告
  • 《平价光伏助推“光伏建筑一体化”落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5
    • 光伏成本在十年间降低了近90%,解决了BIPV的高成本问题,给BIPV产业化以及产品带来了发展机遇。内部收益率(IRR)高、投入回收快,是BIPV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经过多年的市场沉淀,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发展模式及技术路径逐渐成熟。据记者统计,现有超过20个省市发布了BIPV相关政策,地方政府日益重视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 据了解,建筑与施工占据全球能源消耗的36%,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BIPV能够削减建筑碳排放。如果建筑采用BIPV建设方案,可以大幅提高企业绿色用电比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记者了解到,BIPV顺应了建筑清洁化、低碳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潮流。那么,当前,国内BIPV发展还面临哪些挑战? 建筑节能减排助力“能源转型” BIPV是将光伏发电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是光伏和建筑的结合,在国际上已经有20多年历史。近两年来,光伏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为BIPV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受到广泛关注。 近来,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支持BIPV发展的政策,在补贴及并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中,北京市支持光伏发电系统高端应用,全部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光伏组件作为建筑构件)项目,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4元(含税)。 “2020年是BIPV发展的元年。我们在2020年推出了包含建筑屋顶、建筑立面、光伏车棚在内的多环BIPV产品。”隆基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鹏飞告诉记者,“最近,我们建设的江苏省首个装配式‘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在无锡正式交付。我认为,光伏建筑一体化在国内外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 随着技术升级,发电效率不断提升,光伏建筑一体化整体发电量增加,进而提高业主收益率,因此,越来越多的业主愿意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 据了解,建筑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面对气候危机与能源转型压力,降低建筑能耗成为首要任务。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绿色节能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而绿色节能建筑的最高形态是零能耗被动式节能建筑和正能源建筑。“也就是说,建筑物的能耗能够靠自身生产的能量相抵消,甚至自身生产的能量多于建筑物的能耗。” BIPV要“有据有法可依” 联合国开发署能源部门负责人马塞尔·阿勒尔斯(Marcel Alers)最近表示:“当前,大多数国家选用太阳能比建造新的煤电厂更便宜,太阳能正成为最便宜的电力。” 随着2021年国内光伏平价时代正式开启,BIPV的经济性进一步提升。 陈鹏飞认为,光伏成本在十年间降低了近90%,这就解决了BIPV的高成本问题,给BIPV产业化以及产品带来了发展机遇。“内部收益率(IRR)高、投入回收快,是BIPV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因为2020年是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的元年,所以,很多光伏知名企业都快速进入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与之相对应的情况是,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技术标准、规范与检测认证体系缺失等问题。 据了解,BIPV的发展需要光伏行业、建筑行业、政府及行业协会等更广泛参与;营造积极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在政策方面,国家应该尽快通过地方标准(地标)、行业协会标准(行标)甚至上升到国标体系,让光伏建筑一体化真正有据可依、有法可依。”陈鹏飞表示,“在验收、检验、检测等方面都有依据,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希望国家可以尽快推动隔墙售电更多区域的开放。如果隔墙售电可以更广泛开放,将对整个市场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陈鹏飞补充道。 要遵循“尊重建筑特性”原则 记者了解到,分布式光伏的春天正在快速到来,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系统必将大量涌现。因此,如何规避光伏系统安装与建筑规划之间的一些矛盾,是光伏行业人士急需补上的一课。 “我认为,关键在于光伏产品研发人员要尊重建筑。”陈鹏飞表示,“正是秉持‘尊重建筑特性’的原则,我们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建筑领域招揽人才,打破了光伏企业原有的人才格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所所长鞠晓磊公开表示,BIPV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光伏企业介入往往滞后,与建筑设计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在设计阶段就需要频繁返工,从而大大增加了项目施工难度,也给光伏企业带来很大困扰。 “解决建筑规划和光伏系统安装之间的矛盾,务必在前期就植入BIPV。否则,建筑规划和光伏系统安装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些矛盾。”陈鹏飞强调。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实现碳减排目标,不只是光伏企业、能源企业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参与;城市建筑面、工厂厂房屋顶都可以建设绿色光伏发电站,产生清洁电力,这样,可以减少企业能耗,并带来额外收益。
  • 《 移动式烘干机为秋粮抢烘提供“硬核”解决方案.》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10-24
    • 近期,黄淮海地区遭遇持续连阴雨天气,秋粮收获后水分含量偏高。若不能及时烘干极易发生霉变、发芽,而区域内固定烘干设施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抢烘难”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紧迫问题。 10月11日,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召开的粮食应急抢烘装备演示会上,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等相关单位企业研发的5HYNK-9350型移动式燃油烘干机正式亮相,该机具“快转移、高效率、低成本”,为黄淮海地区连阴雨天气下的秋粮抢烘提供了“硬核”解决方案。5HYNK-9350型移动式燃油烘干机。中国农科院供图 “遇到连阴雨,粮食堆在场上等着烘干,晚上都睡不好觉。现在这移动烘干机直接开到地头,一天能烘几十吨,成本还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现场观摩的罗山县种植大户看着源源不断输出的干燥粮食,难掩兴奋。 据悉,农机化所粮经作物初加工装备团队急生产之所急,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江苏省研产推用一体化项目支持,针对应急抢烘场景下“转移不便、效率低、成本高”等痛点,历经多轮技术攻关,在设备便捷转移系统、换热系统、智能控温系统及干燥工艺上实现突破,研发出可“田间直达”的移动式烘干装备。 演示现场,工作人员操作设备完成折叠、转移、开机等一系列流程,仅需半小时便进入稳定作业状态。团队首席谢焕雄介绍,该装备在应急抢烘中展现出五大显著优势。 烘干效率“倍速提升”。该设备一次装机可烘干水稻20吨,约对应40亩稻田产量,降低水分的速率达到传统批次循环式烘干机的3~4倍,单日最高可干燥粮食80吨,能快速处理连片种植区域的烘干需求。 动力适配“灵活多元”。可根据田间实际条件,灵活选用拖拉机后动力输出或三相电驱动,无论是无电网覆盖的偏远地块,还是有电力供应的合作社场地,均能正常开展作业。 烘干成本“精打细算”。经测算,该设备烘干成本约为每斤2~3分(根据粮食初始含水率略有差异),与传统烘干方式相当,显著减轻种植户经济负担。 场地转移“便捷高效”。设备采用可折叠式设计,折叠降落后高度可降低到4.5米,可由拖拉机牵引在田间灵活转移,实现“哪里需要烘,设备就到哪”的跨区抢烘模式。 智能调度“实时可控”。装备搭载物联网监测系统,可实时采集并上传烘干温度、粮食水分、作业进度、设备位置等关键参数,为政府部门及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应急调度、统筹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移动式燃油烘干机可有效弥补我国部分地区粮食烘干能力的短板,破解当前应急抢烘场景下的技术瓶颈,为保障秋粮颗粒归仓、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未来有望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秋粮主产区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