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销量大跌 中国成特斯拉避风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02
  • 中国市场正成为特斯拉的“避风港”。8月31日,汽车数据供应商JATO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7月,特斯拉在欧洲新车注册量仅为1050辆,同比大跌76%。不仅欧洲市场,特斯拉在“老家”美国市场的销量也不乐观。眼下,中国市场已成为特斯拉最重要的销量增长点,而特斯拉也在不断加码中国市场。为实现50万辆年销量目标,特斯拉不仅在加快提升Model 3车型零部件的本土化率,即将推出的国产Model Y也在与时间赛跑。

    欧洲市场被蚕食
    随着欧洲市场补贴政策的变化及车型选择增多,特斯拉的市场份额正迅速流失。JATO数据显示,今年7月欧洲电动汽车需求量同比增长高达131%,再创新高。然而,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爆发之际,特斯拉却遭遇滑铁卢,今年7月特斯拉新车注册量仅为1050辆,同比下滑76%。
    事实上,特斯拉失意欧洲市场与政策补贴的不对等不无关系。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为刺激电动汽车市场加速清洁能源的推广,欧洲不少国家都出台新能源补贴利好政策。不过,特斯拉却很难享受到该红利。以法国为例,对于超过4.5万欧元不得发放电动车补贴,而特斯拉Model 3在法国的起售价为4.96万欧元。
    JATO Dynamics全球分析师菲利佩·穆诺兹表示:“电动汽车需求的上升与更广泛的优惠和补贴密切相关,最终包括更多负担得起的车型选择,各品牌之间更激烈的竞争也在压低价格。这意味着,相比能获得更多补贴的车型,特斯拉的市场正在被蚕食。今年上半年,雷诺Zoe取代特斯拉Model 3成为欧洲最畅销的纯电动车型。”
    除了补贴,大量的新车型涌入欧洲市场,也导致当地竞争愈发激烈。据统计,标致、斯柯达和Mini等传统品牌相继推出新车型,目前欧洲市场共有38款新能源汽车供消费者选择,相比去年增加10款车型。
    另外,特斯拉在欧洲市场需求量的下降,也与特斯拉加州工厂停产有一定关系。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特斯拉美国工厂无法全面复工,而该工厂的产量需供应全球市场,其中便包括欧洲。JATO报告称:“由于加州弗里蒙特工厂面临生产挑战,特斯拉在向欧洲发货延迟后,销量下降76%至1050辆。”汽车行业专家颜景辉表示,持续供货不足同时车型选择增多,消费者选择其他品牌电动车的概率会相应上涨,这也让特斯拉陷入两难境地。
    不仅欧洲市场,由于上半年疫情影响,特斯拉在美国“主场”的销量也受到影响。外媒cleantechnica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特斯拉Model 3在美国的总销量为3.83万辆,虽然拿下最畅销电动车的称号,但是与去年同期的6.9万辆相比,销量腰斩。面对市场格局的变化,特斯拉正在推动柏林超级工厂的建设工作,以扩大产能。
    中国市场地位凸显
    数据显示,去年美国和欧洲市场均为特斯拉贡献超过10万辆的销量。如今,两个市场接连遇冷也让特斯拉今年全球50万辆的销量目标充满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国市场成为特斯拉最重要的销量增长点。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特斯拉在华交付量首次突破万辆,随后的5-7月交付量也均破万辆。其中,今年7月,特斯拉在华销量为1.1万辆,位居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榜单首位,且超过2-4位车型的销量总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预计今年特斯拉在华销量将达到10万辆。
    事实上,3月首次突破万辆的成绩单,已经让特斯拉意识到中国市场将成为完成50万辆目标的关键。为保住销量,在国内发布只有30万元以下车型才能享受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情况下,特斯拉将国产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价格由30.355万元下调至27.155万元。“因为不符合欧洲市场补贴政策要求,特斯拉已经吃到苦头,因此在国内市场调整补贴政策后,特斯拉势必要保证中国市场销量的稳定。”颜景辉表示。
    对于特斯拉来说,中国市场在推动特斯拉全球交付量提升的同时,国产化车型也为其带来更多利润。据测算,特斯拉上海工厂Model 3生产线可降低高达65%的生产成本。据统计,相比美国版车型,国产特斯拉Model 3车型生产成本降低20%-28%,远高于美国版车型20%的毛利率,国产版本车型具备27%-34%的降价空间。今年二季度财报会上,特斯拉CFO柯克霍恩表示,“今年二季度中国市场的毛利率有所提升”。
    据了解,目前上海超级工厂Model 3车型年产量为20万辆。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表示,上海工厂规模很大,产能正在不断提升。此前,零部件只能从全球其他地方运到上海,现在本地采购比例约为40%,年底可达80%,甚至更高。“中国供应商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他说。
    在提升上海超级工厂产能的同时,特斯拉也提速在华基础设施布局。目前,特斯拉在华拥有超过2500个超级充电桩,2400个目的地充电桩。特斯拉方面表示,今年将在中国新建超过4000个超级充电桩,该数字是过去五年建设总量的两倍。“随着国产化率提升,不排除特斯拉将进一步降价来提升在华竞争力。”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Model Y加速落地
    按照特斯拉方面的说法,实现今年50万辆交付目标,将基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Model 3 在上海工厂进展顺利,二是Model Y 在加州工厂进展顺利。今年以来,上海工厂的进展符合预期,但加州工厂的进展却并不顺利。
    作为一款备受关注的纯电动中型SUV,特斯拉Model Y今年1月开始在加州工厂生产,3月13日开始在美国市场交付,但3月23日加州工厂便因疫情停产。虽然加州工厂5月中旬已经复工,但特斯拉仍需思考如何弥补此前停产所带来的产销量损失。据统计,加州工厂停工7周让特斯拉损失了4.9万辆的产量。
    “在加州工厂承受较大停工损失的情况下,在华生产和在华销售对特斯拉的意义正变得更为重要,毕竟中国不仅支持特斯拉复工,还帮助上海工厂解决扩产所需的资金问题。”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表示。
    今年5月,特斯拉上海工厂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签订2020年流动资金贷款合同,并将借此获得40亿元贷款。特斯拉方面透露,该贷款只能用于与上海工厂生产有关支出,将主要用于工厂增产,涉及国产Model Y生产线。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笔贷款敲定后,特斯拉Model Y的国产步伐开始提速。根据原先的计划,特斯拉Model Y将于明年一季度在华量产。但近日发布的航拍画面显示,上海工厂Model Y生产线建设已进入尾声,新的厂房建筑几乎完工。
    有报道称,Model Y生产线建设速度超出预期,今年四季度便可提前量产Model Y。对此,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特斯拉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转发了该报道,并评论了“不仅是快”四个字。
    随着Model Y生产线落成,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月产能也将提升至2万辆(包括Model 3和Model Y),特斯拉在华的大众化产品阵容也将进一步完善,其中Model Y将杀入国内SUV市场,而SUV市场正是近两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热度最高的细分市场。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表示,目前特斯拉在国内的热度很高,即便提车周期较长,很多消费者也愿意下单耐心等待,Model Y定位与Model 3类似,应该也会受到国内消费者欢迎。不过,Model Y最终的销量表现如何,与该车国产后的定价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目前Model Y已接受国内消费者预订,但起售价高达48.8万元,远超起售价27.155万元的Model 3。张翔认为,作为一款SUV车型,Model Y的售价应该会高于Model 3,但也不应过高。实现国产化后,Model Y的价格应该控制在33万-40万元区间会比较有竞争力。

     

相关报告
  • 《特斯拉要改用磷酸铁锂 “钴奶奶”大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2-21
    • 股市如战场,总是瞬息万变。股价正处于历史相对低位的“钴奶奶”,短期供给侧受嘉能可铜钴矿年底关停以及民采矿产量大幅缩减影响,正待年后发威之际,却突遭重挫。 2月19日,钴业股开盘全线大跌,截至当天收盘,寒锐钴业、华友钴业、中色股份等跌停,洛阳钼业、盛屯矿业等跌超6%。 这都源于前一天新能源车龙头特斯拉方面的消息。据悉,特斯拉正在与宁德时代商讨在中国工厂使用无钴电池的事宜。行业猜测特斯拉将采用无钴的磷酸铁锂电池路线。 钴元素是电动汽车电池中最为昂贵的金属元素之一,若特斯拉使用无钴电池,对钴的需求或将产生重大影响。 特斯拉相关人士回应称,与宁德时代有合作协议属实,宁德时代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本身就不含钴,但该合作是否会最终落地并未评论。 如果最终落地,这也意味着磷酸铁锂电池首度进入特斯拉生产线,有望进一步拉低生产成本,提高相关车型在中国的销量。 01一切为了降低成本 特斯拉一直是媒体和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 近段时间,特斯拉的股价如火箭上升般,尤其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里完成对国产Model 3的交付后,特斯拉的股价曾一路冲到每股880美元,市值超过1500亿美元。 当前,特斯拉的市值已经超过了大众和宝马的总和,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 Jonas在报告中称,最乐观情况下,特拉斯股价将升至1200美元,市值将超过2200亿,特斯拉也将超过2000亿市值的丰田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公司。 然而目前特斯拉正处在关键阶段,为迎合中国市场,特斯拉最畅销产品Model 3定位大众化,非常好的拉动了销量。但为了进一步在国内降低价格,如何降低成本就成了中长期的战略目标,而如何降低锂电池成本也就成了关键所在。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主要分为两大类,三元动力电池和碳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又进一步可分为镍钴锰三元电池和镍钴铝三元电池。 三元电池和碳酸铁锂电池两种技术路线各有所长,三元电池能量密度较高,续航里程大;而磷酸铁锂电池环寿命相对较长、热稳定性好、成本低。 特斯拉汽车此前使用电池是镍钴铝三元电池,成本最高的就是正极材料,尤其以“钴”的价格最高。目前,钴的价格约为27万/吨,并曾一度到达过80万元/吨的高位。而碳酸铁锂电池不含钴。 有行业人士表示,磷酸铁锂是目前价格最具优势的动力电池,成本约为0.65元/wh,比特斯拉此前采用的镍钴铝三元电池低0.15-0.2元/wh。 采用磷酸铁锂,最大的优势就是节约成本。据悉,特斯拉已经与宁德时代进行了一年多的谈判,以确保磷酸铁锂电池的供应,从而节省“两位数的百分比”的成本。 况且磷酸铁锂电池近几年一直广泛应用于客车、大巴等商用车领域,所以国内磷酸铁锂产能本来就很充足,如果特斯拉转向磷酸铁锂,不需要新建太多产线。 02为什么是宁德时代 特斯拉一直在推动无钴电池的使用。 早在在2018年的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提到对钴等稀有金属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变动的担忧,马斯克当时表示可以把钴的使用量降到零。 特斯拉Model 3使用的电池,是特斯拉电动汽车当中使用最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在增加电池镍成分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钴的用量。 尽管磷酸铁锂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和成本优势,但能量密度不足一直是最大的缺陷。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一直在致力于提升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但效果并不明显。如国轩高科推出的单体能量密度190wh/kg磷酸铁锂电池,成组后的系统能量密度只有140wh/kg。而进入工信部最新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的比亚迪“汉”,采用的比亚迪刀片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也仅在140wh/kg。 这与三元电池动辄单体250wh/kg、系统180wh/kg的能量密度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不少厂商通过利用磷酸铁锂的安全性冗余来弥补能量密度不足,而宁德时代正是最具代表的一个。宁德时代的CTP(Cell to PACK)技术,可以通过减少生产零部件,大幅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根据宁德时代的数据,其CTP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15%-20%,电池包零部件数量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了50%,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了10%-15%,能量密度已经接近部分三元锂电池。 采用了宁德时代提供的CTP技术后,特斯拉或许可能会让出PACK的控制权。不过,一名汽车行业从业者表示,“以特斯拉的集成技术,应该不会交宁德时代,宁德时代可能会开发矮电芯来供应,直接塞进去特斯拉电池包里”。 今年以来,先是比亚迪重磅推出刀片电池,现在特斯拉又确定采用磷酸铁锂,不断将磷酸铁锂电池重新推到新能源汽车的聚光灯下,很可能引领行业潮流,或将极大利好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商。
  • 《分析机构:中国芯片,预计大跌18%》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8-28
    • 据TechInsights统计,中国自2005年成为全球最大IC消费市场以来一直保持地位,2021年达到峰值1773亿美元,但2022年将同比下降7.3%。除了2023年的1644亿美元外,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中国新冠政策以及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监管收紧的影响,预计2023年将萎缩18%至135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IC市场的份额预计将从2021年的34%下...,终端,制造业,智能,智能,202 据 TechInsights统计,中国自2005年成为全球最大IC消费市场以来一直保持地位,2021年达到峰值1773亿美元,但2022年将同比下降7.3%。除了2023年的1644亿美元外,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中国新冠政策以及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监管收紧的影响,预计2023年将萎缩18%至135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 IC市场的份额预计将从2021年的34%下降至2022年的31%和2023年的29%。不过,即使市场份额下降,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 中国 IC市场规模及中国IC产值变化 (来源: TechInsights) 另一方面, 2022年中国IC制造业产值(外资制造业产值与中资制造业产值之和)将达到300亿美元规模,其中中资制造业产值总部设在中国的半导体制造商将达到1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 2022年全球IC市场规模、中国IC市场规模、中国IC生产规模,其中中资企业生产规模 (来源: TechInsights) TechInsights估计,虽然中国资本到2022年将产生152亿美元的收入,但中芯国际等代工厂的收入将达到112亿美元,而IDM将产生40亿美元的收入。SK海力士、三星、台积电、联电等在中国大陆设有晶圆厂的外资企业预计营业额达148亿美元。 据 TechInsights预测,随着2024年后全球IC市场复苏,中国外资和中国IC制造商合计价值将从2022年占中国IC市场的18.2%增长到2027年的26.6%。 中国芯片进出口最新数据,开始回温 2023年前7个月,中国进口集成电路(IC)总量为2702亿颗,同比下降16.8%,尽管美国及其盟国实施了更严格的贸易限制,但仍呈现温和改善趋势。 芯片上半年进口量同比下降 18.5%,芯片前三个月的进口量则同比下降22.9%。海关总署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仅 7月份中国就进口了424亿颗集成电路,环比增长2.6%。 该数据发布之际,中国国内芯片市场正从消费需求低迷和各种经济逆风中缓慢复苏。 据技术研究公司 IDC统计,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降幅收窄,降幅为 2.1%,原因是苹果 iPhone 14 的折扣帮助刺激了当地需求,以及被美国列入黑名单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重返市场前五名。 中国国内芯片产量也在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6月份,我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322亿颗,同比增长5.7%,4月份出现16个月以来的首次月度增长。前 7个月,芯片进口总额下降21.6%至1913亿美元,而上半年下降22.4%。相比之下,同期中国整体进口额下降了 7.6%。 据报道,中国从韩国的进口总额在前七七个月暴跌了 24.7%。据报道,华盛顿要求韩国向该国存储芯片制造商施压,要求其不要填补中国因北京禁止销售某些美光科技存储芯片而造成的市场缺口。 根据海关数据,这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降幅最大的,其次是来自中国台湾的进口下降了 22.8%。芯片工具制造商尼康和东京电子的总部日本从7月下旬开始限制23种芯片相关设备和材料的出口。 因此,随着本土芯片制造商争相囤积重要机器,中国 6 月份从日本进口的半导体制造设备环比激增 40% 以上。另外, 1-7月,集成电路出口量1517亿颗,同比下降8.3%,芯片出口总值下降17.2%。 全球半导体销售,同比下跌 17.3% 半导体行业协会 (SIA) 今天宣布,2023 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总计 1,245 亿美元,比 2023 年第一季度增长 4.7%,但比 2022 年第二季度下降 17.3%。 “尽管 2023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仍落后于去年总量,但 6 月份收入连续第四个月上升,环比稳步增长,这让人们乐观地认为下半年市场将继续反弹”,SIA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John Neuffer 说道。 从地区来看,美洲 (4.2%)、中国 (3.2%)、日本 (0.9%) 和欧洲 (0.1%) 的月度销售额有所增长,但亚太/所有其他地区 (-0.5%) 略有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欧洲(7.6%)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但日本(-3.5%)、美洲(-17.9%)、亚太/所有其他地区(-20.4%)和中国(-24.4%)均下降。 2023年,半导体将下滑双位数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SIA)早前曾预计,2023年半导体销售额将下降10.3%,但2024年有望反弹11.9%。这一预测源于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的预测数据。 WSTS预测报告显示,由于通胀加剧以及智能手机、PC等终端市场需求疲弱,导致内存需求预估将呈现大幅减少、逻辑芯片需求萎缩。因此,将2023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预估值由2022年11月份预估的下降4.1%下调至下降10.3%,销售金额从5565.68亿美元下调至5151亿美元。 按产品种类划分, 2023年芯片全球销售额自前次预估的4530.41亿美元下调至4128.32亿美元;分立半导体销售额自前次预估的350.60亿美元上调至359.04亿美元。WSTS指出,并非所有半导体需求都持续低迷。与电动 汽车 、可再生能源相关的需求将保持强劲,而需求急剧攀升的生成式AI也推升部分逻辑芯片需求。 根据 Gartner的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半导体收入预计将下降11.2%。数据显示,2022年,市场总额为5996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0.2%。半导体市场的短期前景进一步恶化。预计2023年全球半导体收入将达到5320亿美元。 Gartner业务副总裁Richard Gordon表示:“由于经济逆风持续,终端市场电子产品需求疲软正从消费者蔓延到企业,创造了一个不确定的投资环境。此外,芯片供过于求正在推高库存并降低芯片价格,这加速了今年半导体市场的下滑”。 内存行业正在应对产能过剩和库存过剩的问题,这将继续对 2023年的平均销售价格(asp)构成巨大压力。存储器市场预计总额为923亿美元,2023年将下降35.5%。但是,它有望在2024年反弹,增幅为70%。 尽管 DRAM供应商的比特产量持平,但由于终端设备需求疲软和库存水平高,2023年的大部分时间RAM市场都将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Gartner分析师预计,2023年DRAM收入将下降39.4%,达到476亿美元。市场将在2024年转向供应不足,随着价格反弹,DRAM收入将增长86.8%。 Gartner预计,NAND市场的动态将与DRAM市场类似。需求疲软和大量供应商库存将造成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因此,到2023年,NAND收入预计将下降32.9%,达到389亿美元。到2024年,由于供应严重短缺,NAND收入预计将增长60.7%。 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半导体市场停滞不前。到 2023年,市场将占半导体收入的31%,总额将达到1676亿美元。 与此同时,汽车和工业、军事 /民用航空航天半导体市场都将实现增长。汽车半导体市场预计将增长13.8%,到2023年将达到76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