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22
  • 与自然保护区相比,毗邻高强度农业区的草地上蝴蝶的数量不到前者的一半。个体的数量甚至下降到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这是由慕尼黑工业大学的Jan Christian Habel和森肯伯格自然研究协会的Thomas Schmitt领导的研究小组得出的结论。

    德国大约有33,500种昆虫,但它们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目前已知的189种德国蝴蝶中,99种在红色名录上,5种已经灭绝,另有12种濒临灭绝。

    现在,由慕尼黑工业大学陆地生态系的Jan-Christian Habel教授和勃兰登堡Muencheberg德国昆虫研究所所长Thomas Schmitt教授领导的一个小组已经研究了农业使用强度对蝴蝶种群的具体影响。

    在集约耕地周围地区,生物多样性也在减少

    研究小组记录了慕尼黑东部21个草甸地区蝴蝶的种类。在这些研究地点中,17个被农业用地所环绕,4个位于自然保护区,接近自然耕作。

    他们在所有研究地点共记录了24种蝴蝶和864个个体。蝴蝶中的专家特别依赖于接近自然的栖息地,而适应性更强的“通才”也在其他草原地区发现。

    “在被农业用地环绕的草地上,我们平均每次遇到2.7种蝴蝶;在慕尼黑附近的‘Dietersheimer Brenne’和‘Garchinger Heide’保护区的四个研究地点,我们平均发现了6.6种,”波兰索恩哥白尼大学的Werner Ulrich教授补充说。

    工业化农业的负面影响需要重新思考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在经常喷洒杀虫剂的集约耕地附近,蝴蝶的多样性和数量明显低于使用较少或未使用区域附近的草地,”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简·克里斯蒂安·哈贝尔教授解释说。

    “我们的研究强调了传统工业化农业对蝴蝶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并表明迫切需要生态可持续的养殖方法。额外的实地研究可能有助于确定导致昆虫死亡的个别因素,并实施适当的对策。

    ——文章发布于2019年3月20日

相关报告
  • 《《自然》称中国湖泊治污效果良好 8年重度污染的湖泊减少三分之二》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7-07-13
    • 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12日在线发表的一篇报告显示,在2006年到2014年间,中国湖泊的磷污染下降了逾三分之一。该研究发现,中国政府于2000年推出的治理水污染政策,帮助降低了城市地区与磷污染有关的水华风险。 水华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可用养分增加导致藻类过度生长)的显著特征。富营养化可能会在湖泊中自然发生,但其主要原因仍是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水进入水体后,造成蓝藻、绿藻、硅藻等大量繁殖,其中蓝藻水华的发生范围最广,且危害最大,对人类健康威胁不容忽视。目前,人为向水体排放营养物已经使全球范围内的富营养化现象明显加重,导致水质下降、鱼类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次,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与挪威水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分析了2006—2014年间,中国862个湖泊的水化学数据以及磷来源和磷流入的省级数据。结果发现,磷浓度中值大致降到了可导致富营养化的浓度阈值,重度污染的湖泊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其中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公共卫生改善和污水减少。不过,一些欠发达地区湖泊的磷浓度有所上升,原因尚不确定,但有可能是受到了森林退化和侵蚀的影响。研究人员认为,水质控制政策在空间上的灵活性,将有利于未来中国湖泊的“健康”。 在相应的新闻与评论文章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科学家杰西卡·科曼表示,此次《自然》杂志发表的分析表明,中国在保护湖泊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 《东京大学和三菱将SiC功率半导体电阻的因素量化减少为三分之二》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7-12-17
    • 东京大学和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的大学产业团队在12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的第63届IEEE国际电子器件会议(IEDM 2017)上报告说,它首次量化了三个电子,用于确定功率半导体模块中的碳化硅(SiC)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电阻的散射机制。他们发现SiC界面下的电阻可以通过抑制电荷的电子散射而降低三分之二。预计这将通过降低SiC功率半导体的电阻来帮助降低功率设备的能耗。 三菱电机先进技术研发中心碳化硅器件开发中心高级经理Satoshi Yamakawa表示:“直到现在,单独测量决定电子散射的阻力限制因素还是很难的。”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Koji Kita说:“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水平证实,SiC界面的粗糙度几乎没有影响,而SiC界面下的电荷和原子振动是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