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所] 科学家揭示海马基因组特征及其环境适应进化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马丽丽
  • 发布时间:2016-12-21
  •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主刊于12月15日以封面长论文(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课题组主导,德国、新加坡、华大基因等实验室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seahorse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specialized morphology(《海马基因组及其特异体型进化机制》)。该研究在首次完成海马全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海马在海洋近岸和岛礁栖息过程中的长期适应性进化特征。据悉该研究是国内在Nature主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鱼类研究的论文。

    海马隶属于脊索动物门、海龙科、海马属,是具有特殊体型的鱼类,广泛分布于世界海洋,被视为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指示物种;因其特殊药用功效而被誉为海洋“人参”,加上海马独特的雄性育儿和特异的交配行为而一直受到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林强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数据分析得知海马是目前已获得全基因组鱼类中进化速率最快的物种(图1),发现海马与环境适应相关的基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明显收缩,如嗅觉受体基因(ORs)的数目只有26个,而其它鱼类多达60-169个;分泌型钙结合磷蛋白(SCPP)主要参与骨骼、牙釉质和牙本质等的形成,该类基因在海马中严重缺失,只保留了2个。与此同时,该研究对海马的非编码调控原件(CNEs)进行整体分析,发现海马的CNE较其它已知鱼类出现严重的缺失现象,转基因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体型相关的Hox基因CNE的缺失对海马体型确实起到了调控作用。

    海龙科鱼类是目前已知动物中唯一拥有“雄性育儿”行为的物种。研究人员发现海马育儿袋相关的新颖基因pastn基因发生扩增,并出现特异高表达;虽然在剑尾鱼(platyfish)的c6ast基因家族中也有类似pastn基因的结构及其相同的组合方式,但海马的pastn基因拥有“独立进化”的模式;pastn基因重复的基因选配机制在育儿袋的产生及其雄性怀孕过程中展现出新的功能特征(图2),在揭开海马雄性育儿之谜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海马腹鳍退化机制研究也是该论文的亮点内容之一。研究人员通过对海马和其它鱼类全基因组的比较,发现海马缺失tbx4基因,基于CRISPR/Cas9 tbx4-/-验证发现敲除后斑马鱼的腹鳍完全丢失,但并没有引起其它体型相关特征的改变,从而揭示了tbx4基因的丢失确实是海马缺失腹鳍的关键原因。该研究结果将为阐明鱼类进化过程中腹鳍丢失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图3),对于加深人类认识海马生物学特性和海洋鱼类进化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林强及其合作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海马的全基因组研究,揭示了海马是一种快速进化的物种,并从基因层面探讨了育儿袋形成和怀孕过程,揭开了海马雄性育儿之谜;与此同时,该团队瞄准国际上对于海洋鱼类的进化研究高地,首次阐明了海马特异体型进化机制,为人类重新认识海洋鱼类进化地位和环境适应性开拓了新视角,对推动海洋生物学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项目(41322038)、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A13020103)、“863”青年科学家项目(2015AA020909)等资助。

    文章链接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zkyzs/2016/12/82/kyjz/201612/t20161219_4585202.s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 . 通讯》揭示海马印-太起源及其全球扩散的时空路径与适应进化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23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林强研究员团队主导,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等团队联合研究,首次明确了印-太交汇区的印-澳群岛是全球海马的起源中心,并原创性发现了在地质、洋流驱动下海马全球扩散路径的时空特征及生态适应与进化机制,提出了印-太海马类群由古特蒂斯海和南非好望角两条路径先后进入大西洋的新观点。相关研究成果“Genome sequences reveal global dispersal routes and suggest convergent genetic adaptations in seahorse evolution”于2月1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与陆地生物不同,在全球海洋范围内,海洋生物起源与全球扩散机制及生物多样性形成一直是国际上饱受争议的核心科学问题。目前,虽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相关实验室也一直聚焦全球大洋生物类群的局部区域扩散模式与生物地理格局形成等研究,但在海洋生物的全球多样性形成及其驱动机制等研究方面,一直缺少全球大洋综合尺度的研究。以单一海洋生物类群作为研究载体实施全球海洋生物的起源与扩散研究,进而探索在大洋洋流、地质结构等驱动因素下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这在海洋领域研究尺度和范式上尚无报道。 与其他海洋生物类群相比,海马在探究全球海洋生物扩散与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海马游泳能力弱,卵胎生,属局域性生活物种,被认为是研究地质活动和洋流对海洋生物扩散及其多样化影响的“旗舰物种”;同时,在海马扩散过程同步伴随了丰富的表型分化,这可能是对新环境发生了快速适应性进化。先前的报道已明确海马是目前整个硬骨鱼中进化速率最快的物种(Nature, 2016; NSR, 2020),具有通过快速进化适应新环境的潜力。 研究团队基于全球21个海马优势物种358个样品的遗传分析,率先揭示了全球海马遗传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基于物种树和分歧时间的时空扩散模型显示,海马在约20-25百万年前起源于印-澳群岛;本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了印-太海马类群在不同时间、不同路径两次进入大西洋的新见解,同时研究发现部分海马穿越南大西洋和中美地峡,进入东太平洋,证明当前部分东太平洋生物类群也是从印-澳群岛起源,由经印度洋、大西洋而来,而非直接跨域太平洋。 此外,本研究同步阐明了印-太交汇区海马多样性中心的形成机制。一方面,海马在印-澳群岛起源后,在印太交汇区分化产生了大量海马新种;另一方面,在海马全球扩散过程中,古特蒂斯海关闭导致大量新的海马种迅速出现,部分海马向印-太交汇区发生反向扩散,从而加速了印太交汇区域的多样性形成。 海马在全球扩散过程中,部分物种出现了显著的性状分化。体表棘刺是海马重要的防御性状,研究团队筛选到调控该表型的候选基因bmp3,发现刺状海马在bmp3不同碱基位点发生突变,且该基因在海马棘刺部位显著高表达,基于CRISPR-Cas9系统敲除该基因,导致斑马鱼鳞片异常发生和发育。据此认为,海马bmp3基因可能调控了棘刺性状的独立进化。 综上所述,该项研究以全球优势海马类群为研究对象,首次阐明其起源中心及在全球层面的扩散模式与时空路径特征,并揭示了海马种化过程中的性状演化机制。该项研究为全球海洋生物的扩散及其多样性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式,为探索大洋生物资源从印-太海域向大西洋迁移与演化规律等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 南海海洋所李春燕副研究员、秦耿副研究员和北京基因组所侯娅丽副研究员等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林强研究员和昆明动物所吕雪梅研究员等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人才计划项目、重大项目)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重大专项团队项目等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379-x
  • 《基因组所萧玉涛团队揭示黄地老虎适应复杂环境的生长》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3-13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萧玉涛团队在《BMC生物学杂志(BMC Biology)》上发表题为“Population genomics of Agrotis segetum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local adaptiv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pests(黄地老虎的群体基因组学提供了对农业害虫适应性进化的认识)”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综合运用基因组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等技术方法,详细阐明了重要鳞翅目地下害虫黄地老虎的种群遗传特征,对其低温适应性、杀虫剂抗性以及多寄主适应性等复杂环境的适应性遗传基础进行了解析,鉴定到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参与了黄地老虎的低温适应。   生境条件对昆虫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速度、生殖能力和分布范围。面对复杂多变环境,昆虫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策略,这为其抗性产生和逆境适应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农业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在中国广泛分布,可适应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该种类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杂食性地下害虫,其幼虫通常在近地面咬断植物的茎部,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因此,了解黄地老虎的种群遗传特征及抗逆机制对于黄地老虎的有效防控意义重大。   为了深入了解黄地老虎的遗传多样性格局,研究团队采集了国内6个地区的黄地老虎种群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结构变异信息将黄地老虎划分为新疆、华南、华北及东北4个群体。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选择性消除分析和环境关联分析,鉴定出一系列参与黄地老虎环境适应的遗传位点,包括低温适应性、杀虫剂抗性以及多寄主适应性等。研究发现,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基因(GP、TPS)在群体间表现出强选择信号,可能在黄地老虎的低温适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