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水电设备利用小时首次破3800小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8
  • 西南水电开发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受关注

    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国水电行业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有序复工复产,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以稳健的发展步伐取得一系列可喜成绩——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首台机组投产发电,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山西浑源、浙江磐安、山东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集中开工,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示范(昆柳龙直流)工程、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正式启动投产送电,全产业链“走出去”的老挝南欧江梯级水电站基本建成……

    截至2020年底,我国水电装机规模稳步扩大,全国新增水电并网容量1323万千瓦;水电发电量持续增长,全年发电量达13552亿千瓦时;始终保持高利用率水平,水电设备利用小时首次突破3800小时。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作为低碳电力的重要构成,我国水电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和动力,可以预见,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水电将稳健发挥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中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凸显其经济社会效益。

    大规模外送通道建设规划推进水电消纳

    “2020年,我国水电设备利用小时3827小时,历年来首次突破3800小时,同比提高130小时。”水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的提高与突破,无疑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0~2021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中的一大亮点。

    同样,国家能源局2021年一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水能利用率约96.61%,较上年同期提高0.73个百分点。

    透视数据背后的推动因素,近年来大规模外送通道的建设规划是重要助推之一。

    2020年,南北两条特高压工程年底相继投产送电。12月27日,南方电网公司的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示范(昆柳龙直流)工程正式启动投产送电。作为乌东德水电站的主要送出“大动脉”,工程为满足“十四五”和后续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用电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仅仅3天后,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投产送电,作为支撑青海风光水清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规划建设的第一条特高压输电通道,该工程将青海风光水清洁能源输送河南,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顾整个“十三五”,在大规模的外送通道建设规划下,水电外送通道正在逐步充裕,外送通道起落点、配套电源方案、跨区输电经济性等问题得以持续推动解决。

    以我国水电发电量排名第一的水电大省四川为例,2020年四川省全年水能利用率为95.4%,水电消纳工作成果显著。由此,四川省水电增发折合减少标煤燃烧126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168万吨、二氧化硫80万吨,减排成效明显。

    重大水电工程持续推动技术创新

    在不平凡的2020年,针对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一批重大水电项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保障项目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在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促进水电事业可持续发展。

    2020年6月29日,总装机1020万千瓦的国家重大工程——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该水电站创下了大坝单位坝顶弧长泄量世界第一、地下厂房高度世界第一等多项世界纪录,其12台单机容量8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世界目前已投产的最大水轮发电机组。

    2020年11月1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向社会公布,“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在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的同时,三峡电站创造了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1118亿千瓦时的世界新纪录,被业内认为是中国水电引领世界的重要标志。

    “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有序推进重大水电工程建设,核准开工大型常规水电工程约3000万千瓦,包括金沙江叶巴滩、拉哇、巴塘、金沙、银江、白鹤滩,澜沧江托巴,大渡河硬梁包、金川、黄河玛尔挡等大型水电工程。

    依托这些大型水电工程,我国在水电领域推动持续创新,确保相关领域持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白鹤滩水电站水电机组单机规模提升到100万千瓦;自主研发的百万千瓦水轮机模型稳定性、可靠性指标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达到96%,是我国大型水力发电技术装备的又一重大突破;水电工程建设能力世界第一,大型水电机组成套设计制造能力领跑全球,掌握了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三十万千瓦级抽水蓄能机组设计和制造技术,支撑我国成为全球最大水能利用国家。

    “在水利水电领域的国际招标中,目前几乎所有具备实力的竞争者都是中国的公司。”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表示,今天我国的水电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作为目前可开发程度最高、技术相对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电无论从规模、效益、成就,还是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装备制造水平上,都将持续彰显其发展中的韧性与后劲。

    加快西南水电开发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条目中,明确提出应拓展投资空间,实施相关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为促进水电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电联建议,“十四五”期间,应科学有序推进水电开发,主要是加快西南水电开发。西南水电的开发,将对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此外,《2020~2021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中还指出,应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集蓄水、发电于一身,具有启停迅速、调峰填谷、安全环保等优点,可与风、光电联合联合调度运行,有效弥补风电、光电的随机性、波动性和离散性缺点,是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

    “十三五”期间,相关部门先后批复同意了广西、贵州、青海、河北、浙江、安徽、福建、湖北等8个省份的抽水蓄能选点规划或规划调整成果。核准开工多个大型抽水蓄能电站,规模共计3333万千瓦。2020年12月23日,山西浑源、浙江磐安、山东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集中开工,三座蓄能电站总装机450万千瓦、投资267亿元。

    业内专家预测,“十四五”期间,电力系统对储能设施的需求将更强烈,抽水蓄能电站规模化储能的优势也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于崇德在《报告》中提出,应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抽水蓄能电站,推进已核准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随着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电力低碳转型正全面提速,为“十四五”能源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电应继续明确坚定的前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煤为主的能源大国而言,要实现碳中和离开了核电和大型水电是难以完成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表示。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青海连续216小时用电零排放 “绿电9日”将再破世界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3
    •   从6月20日至28日24时,国家电网公司组织青海全省连续9天216小时全部以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供电,即“绿电9日”——清洁能源在身边活动,实现用电零排放。与去年清洁能源连续供电7天相比,今年电网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电源装机达到2640万千瓦、负荷达到850万千瓦、日均电量1.89亿千瓦时,分别增长了13%、17%和8%。其中新能源装机达1070万千瓦,占比达到40.6%,作为省内第二大电源,新能源装机已接近水电规模。   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祁太元介绍,2017年的“绿电7日”青海省就已经实现了连续7天168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打破了葡萄牙电网107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的纪录。今年青海清洁能源供电将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并且在去年成功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作为第十九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的第一项内容,国电青海公司将“绿电9日”打造成青海亮丽的品牌。   解决好新能源高占比带来的调峰问题是“绿电9日”的基础和关键,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新能源最大化消纳是“绿电9日”的主要机制创新,利用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技术和依托大数据平台提升新能源管控水平是“绿电9日”的主要技术创新。   今年实施的调峰补偿机制,对“绿电9日”期间并网机组实施调峰补偿,以经济手段鼓励发电企业主动参与电网调峰,预计扩大午间时段光伏消纳空间5%。实施负荷参与调峰机制,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调整具有可调节特性的负荷峰谷时段,增加白天用电负荷,扩大新能源消纳空间,预计午间时段可增加负荷30万千瓦以上,为光伏消纳空间拓展约4%。   深化应用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技术,以新能源和负荷短期、超短期功率预测为基础,实施水、风、光多能协调控制,水电快速跟踪响应,实现新能源优先发电。全力推进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发针对新能源企业的集中监控、功率预测、设备健康管理、共享储能、备件联储等21项大数据业务应用,有效提升青海新能源发电利用小时数,光伏发电利用小时持续处于全国前列。   丰富交易品种,在广泛开展新能源省内电力直接交易、跨区跨省外送交易的基础上,组织停备火电机组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发电权交易,“绿电9日”期间将达成1.99亿千瓦时交易电量。组织新能源企业与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项目直接交易,让藏区百姓共享清洁能源发展成果,预计日均交易电量12.06万千瓦时。   祁太元表示,“绿电9日”的开展,是对不断改革完善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的实践验证,是对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发展成效的实际检验,是对能源转型道路的再一次深入探索。
  • 《国内首次!720小时“氢”功海上“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16
    • 近日,由三峡上海院牵头研制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试验样机,在三亚崖州湾近海试验场顺利完成720小时的实海试验,为国内首次顺利完成连续运行超过240小时实海测试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 本项目漂浮式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方案由三峡上海院技术研发中心自主设计,试验装备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团队共同研制。经历一年多的技术攻关,形成一套适用于漂浮式海上风电环境的制储氢系统设计方案、制储运氢装备一体化集成方案以及定制化样机研制技术。相关关键技术保证了漂浮式海上风电大倾角运动、风电功率波动下制储氢系统的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并成功在我国南海高温、高盐、高湿的海洋风浪环境下完成应用验证。 本项目样机实海试验的顺利完成,加速了我国深远海可再生能源—氢能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为我国海上风电及多种可再生能源制氢消纳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上海院将持续推进深远海制氢技术研究,推动海上风电与新能源制氢产业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