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Nature》子刊:一种降低铁合金热膨胀同时获得高力学性能的策略》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1-26
  • 在材料科学研究中,铁合金因其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但其高热膨胀系数限制了其在高精度领域的使用。近期,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策略,通过在铁基体中原位生成纳米级负热膨胀相,显著降低铁基合金的热膨胀系数。例如,Fe-Zr10-Nb6合金的热膨胀系数降低至铁基体的约一半,同时展现出1.5 GPa的抗压强度和17.5%的极限应变,综合性能优于其他低膨胀金属基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264441.html
相关报告
  • 《中科大发明一种高性能可降解透明薄膜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1
    • 塑料制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丢弃的塑料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危害。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数十万海洋动物的死亡,产生的微塑料更是遍及地球的各个角落,甚至进入动植物的体内或其他环境中,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为了更好地防治塑料污染,发展新一代可持续塑料替代材料迫在眉睫。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基于微生物发酵过程,成功研制了一类超强、超韧、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续仿贝壳复合薄膜。该薄膜基于可持续的生物材料,采用一种气溶胶辅助的生物合成法制备。这种新型制备方法完美地结合了纳米材料沉积与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势,成功实现了微生物产物与纳米材料的原位复合,大幅提升了该材料的光学和力学性能。同时,通过纳米粘土片和细菌纤维素两种天然组分,成功构筑了“砖-纤维”仿贝壳层状结构,使该薄膜展现出远超传统塑料的力学性能。得益于这种仿生结构设计和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纳米材料原位复合过程,该薄膜集成了多种优异的宏观特性,展现出比塑料薄膜更突出的综合性能,在新型显示、光电转换、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竞争力。成果以“Ultra-Strong, Ultra-Tough, Transparent, and Sustainable Nanocomposite Films for Plastic Substitute”为题发表于Matter。 图1. 高性能可持续仿贝壳透明薄膜的制备过程与结构示意图。(A-B) 常温常压下微生物辅助合成复合水凝胶的过程。(C) 具有三维纳米纤维网络结构的复合水凝胶。(D) 高性能可持续仿贝壳透明薄膜内部的“砖-纤维”结构。 该薄膜具有优异的光管理特性,在高透明度的基础上兼具极高的光学雾度,能高效地散射透过的光线,从而实现理想的匀光效果。传统的聚合物塑料薄膜由于其均质结构的特点,使光线易于透过而难于散射,因此很难具备这种光学特性。而这种高透明高雾度薄膜得益于致密的仿贝壳“砖-纤维”结构,通过薄膜内部孔隙的填充保证透光效果,通过纳米片-纤维素的界面散射保证光学雾度,从而可以在370-780 nm的可见光谱波长范围内同时实现超过73%的高透明度和超过80%的高光学雾度。对于光电器件来说,这种结合了高透明度和高光学雾度的光学特性可以有效提高透过光的比例,延长光的传输路径,从而显著提升光捕获效率。 图2. 该薄膜与多种传统塑料强度、模量、最高服役温度和热膨胀系数的Ashby图。(A) 强度和模量Ashby图,表明该薄膜具有优于传统塑料的强度和模量。(B) 最高服役温度和热膨胀系数Ashby图,表明该薄膜具有优于传统塑料的最高服役温度和热膨胀系数。(C) 该薄膜的大尺寸样品。(D-E) 该薄膜可以被折叠成各种形状,且多次折叠后展开无明显损伤。(F) 在展开和弯折的情况下,该薄膜上的电路都可以保持畅通,使LED灯亮。 同时,该薄膜还具有高强、高韧的优异性能。其强度和模量可达到482 MPa和15 GPa,分别是商用PET塑料薄膜的6倍和3倍以上。此外,该薄膜还展现出了良好的柔韧性,可以被折叠成各种形状,并且在多次折叠展开后没有明显的损伤,这种优异的力学性能可以保证薄膜材料更好地适用于各种场景。纳米纤维三维网络和“砖-纤维”仿贝壳结构设计有助于应力均匀分散,避免应力集中,有效抑制裂纹扩展,同时纤维变细效应可以提高材料内部纤维间的氢键密度、促进薄膜拉伸过程中的纤维滑移,从而使材料兼具高强度和高韧性。 作为一种生物基可持续材料,该仿生薄膜还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热膨胀系数低至 3 ppm K-1,即温度每改变100°C,尺寸变化仅为万分之三,是商用塑料薄膜的几十分之一。而且,相对于在高温下极易软化变形的塑料薄膜,该薄膜在250℃下仍能保持结构和性能稳定,因此在极端环境下具备比塑料薄膜更为优异的服役性能。 这种仿生薄膜材料集成了优异的光学、力学和热学性能,并且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完全生物降解,克服了废弃塑料难以降解的问题,避免了微塑料的产生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在满足柔性电子器件基底材料光学透明性、柔性、低成本以及高低温下的尺寸稳定性等要求的同时,该薄膜全生命周期绿色无污染,在未来柔性电子器件领域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资助。
  • 《Nature子刊:防“艾”疫苗有望首发 恒河猴感染风险降低79%》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1
    • 提到“艾滋病”三个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今年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艾滋病也被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诱发原因是感染了HIV病毒,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消息,2020年全球约有377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新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为150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原因的人数为68万人。艾滋病常与性、毒品联系紧密,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导致人们对它极其避讳和恐惧。12月9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进展,为开发mRNA疫苗以攻克HIV带来希望。这一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Paolo Lusso博士领导,其他NIAID科学家、mRNA巨头Moderna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 研究结果显示,与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相比较而言,初始接种疫苗并在多次接种加强针后的恒河猴其感染猿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SHIV)的概率降低了79%。并且,新型mRNA疫苗安全性较高,可以同时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进行防疫。 新型HIV疫苗的原理与mRNA新冠疫苗类似。研究人员将编码HIV关键蛋白包膜糖蛋白Env(相当于SARS-CoV-2的S蛋白)与组特异性抗原蛋白Gag封装在脂质纳米颗粒(LNP)中,以在体内封装产生病毒样颗粒(VLP)。VLP缺乏传染性的遗传物质,但在诱发免疫反应方面与HIV相当。 研究者在恒河猴上进行了测试,随后评估了在恒河猴中产生VLP 的env-gag mRNA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功效,并且用携带 HIV-1 Env 的活SHIV进行挑战。总共招募了14只幼稚雌性恒河猴(7只疫苗接种者和7只对照),接种疫苗的动物依次接受来自三个不同 HIV-1 进化枝的四env mRNA。结果表明,尽管使用高mRNA剂量进行了多次免疫,但疫苗耐受性良好,每次接种后只有轻微的不良事件。 研究者首先是评估了中和抗体的引发。早在第二次自体免疫后2周(第 13 周),即可检测到低滴度的自体中和抗体,但时间非常短暂。除了第 27 周第1亚组的中和效价更高以及第37周同一亚组中V3环肽的中和作用降低更大之外,在第1和第2亚组的动物之间没有观察到自体中和的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蛋白质加强可能诱导了略高的 V3 特异性抗体反应。 接着,在两个时间点针对疫苗表达的两种病毒抗原(即 HIV-1 Env 和 SIV Gag)测试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自体阶段完成后第27 周和第60周。在第27周时已经可检测到多功能 Env 特异性 CD4+T细胞反应,但在第60周时在所有动物中显着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第60周CD4+T细胞的多功能性显着增加,近50%的响应细胞共表达三种或更多细胞因子,这与引发抗体产生的强T细胞辅助活性一致。相比之下,SIV Gag 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反应在第27周和第60 周都无法检测到。 主要研究者Lusso博士表示,由mRNA翻译得到的Env与天然HIV中的Env非常类似,且实验中所用的VLP可以展示多个HIV包膜蛋白,疫苗诱发免疫反应的过程与自然感染过程非常类似。此外,mRNA还可在给药数天后继续表达,提供持续的免疫刺激。新型mRNA疫苗的另一个优势在于VLP可更好地与抗原递呈细胞结合,保证将mRNA递送到适当的细胞中,并诱导滤泡辅助T细胞以促进生发中心的形成。 总的来说,env-gag VLP mRNA平台为开发预防性HIV-1疫苗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就人类临床试验的免疫原制造所需的挑战、成本和时间而言,在给予连续数次的病毒攻击后,该疫苗仍能将每次感染的风险降低79%,因此使用mRNA作为载体可能比使用外源蛋白质免疫更具显着优势。尽管如此,该研究成果仍然需要通过大量额外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来进一步确认结果的可靠性,期待抗“艾”疫苗早日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