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量子比特实现全光学读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13
  • 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ISTA)物理学家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实现了超导量子比特的全光学读取。这一成果不仅为增加可用于计算的量子比特数量铺平道路,还为架设基于光纤连接、可在室温下运行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网络奠定了基础。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量子比特作为量子信息的基本单位,对相关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超导量子比特在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其扩展性受限于对电信号的依赖和低温硬件的需求。

    此次,通过使量子比特能够“理解”光纤传输的信息,研究团队显著减少了测量所需的低温硬件数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团队开发了一种方法来将光信号转换成量子比特可以识别的微波频率,并能将量子比特响应的微波信号再转回光学信号。这使得红外光可以在不破坏量子比特超导性的前提下被发送到它们附近。使用光电换能器作为开关,量子比特可以直接与外部世界相连。

    要让量子计算机进行有意义的计算,通常需要数千乃至数百万个量子比特。然而,由于检测和测量这些量子比特所需的低温冷却条件非常严格,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需求。新技术大幅降低了测量超导量子比特时的热负荷,从而可能突破当前的技术限制,允许更多量子比特用于实际计算中。

    此外,该技术还能简化传统的读取系统,减少因电信号导致的误差,降低对昂贵且复杂的电气元件的依赖。通过用光电传感器取代传统电气组件,整个系统变得更加稳定高效,同时也降低了成本。这种创新同样支持科学家利用光连接多台量子计算机,进一步扩大了可用超导量子比特的数量,标志着量子计算领域的重大进步。

    【总编辑圈点】

    这一成果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稳健且经济的方法来增加可用于计算的量子比特数量。这一方面避免了传统电信号带来的误差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推动了超导量子比特技术的进步。近来,国际上量子领域研究成果频出,开辟了多条通往未来量子信息处理的新路径,也预示着实用级量子计算网络的实现或指日可待。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2/13/detail_20250213198957.html
相关报告
  • 《日本东京大学首次在光学系统中实现基于GKP量子比特的容错量子计算》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4-01-26
    • 在全球范围内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开发量子计算机,以利用量子相干叠加原理,实现超快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目前,虽然中等规模的量子计算机已经问世并在特定任务中展示了超越经典系统的优势,但要真正发挥量子计算机的潜力,仍需克服一系列挑战。其中,如何将量子信息编码成适合量子纠错的逻辑状态,成为关键问题之一。研究界正在探索各种玻色子编码的使用,如二项式编码(binomial codes)、猫编码(cat codes)和Gottesman-Kitaev-Preskill(GKP)编码。其中,GKP量子比特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候选者,因为所需的多量子比特操作在光学频率上很容易获得。然而,到目前为止,GKP量子比特只在机械和微波频率下得到了证明。 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本理化所研究团队基于猫态干涉,通过同相干测量成功在通信波长实现了GKP态,并通过无损耗校正的零差测量进行了验证,最终实现了基于光传播的量子计算容错逻辑状态。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1月18日在国际期刊《科学》上发表。 该研究的创新点包括:(1)GKP量子比特的创新实现:首次在通信波段光中实现了GKP量子比特。这一突破意味着在光学系统中利用GKP量子比特进行量子计算成为可能。(2)通信波段光中的量子状态操控:基于1545.32 nm的连续波激光器,通过精细控制和光学参数振荡器的应用实现了量子态操控。这一进展为量子信息的精确处理和量子计算提供了新的途径。(3)高保真度的量子态生成:实验生成了具有非经典性和非高斯性质的“猫态”。这些状态展示了GKP量子比特的典型特征,如三叉形的GKP态,为量子计算提供了高保真度的基础。(4)实用量子计算的潜力:展示了在光学系统中利用GKP量子比特进行容错量子计算的可行性。这不仅是理论上的突破,还为实用量子计算机的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 研究人员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以实现更亮、多峰的GKP量子比特,为光学量子计算奠定基础。 论文信息: Shunya Konno, Warit Asavanant, Fumiya Hanamura, et al. Logical states for fault-tolerant quantum computation with propagating light [J]. Science, 2024, 383(6680):289-293.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ence.adk7560
  • 《突破 | 中国科大实现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新纪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3-0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河南省量子信息与量子密码重点实验室、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以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成功构建了105比特(包含105个可读取比特和182个耦合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采样”任务的快速求解。与现有最优经典算法相比,“祖冲之三号”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5个数量级,超过谷歌2024年10月公开发表的最新成果6个数量级[Nature 634, 328 (2024)]。这一成果是我国继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体系最强量子计算优越性 [PRL 127, 180501 (2021), Science Bulletin 67, 240 (2022)]后,再一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纪录。 图:祖冲之三号芯片示意图。105个可读取比特和182个耦合比特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执行量子随机线路采样任务 “量子计算优越性”验证了量子计算系统能够超越传统超级计算机的可行性,是量子计算具备应用价值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一个国家量子计算研究实力的直接体现。在这一方面,中美是目前国际第一方阵,呈现交替领先的态势。 2019年,谷歌率先宣称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谷歌53比特“悬铃木”处理器在200秒内完成的随机线路采样任务,用当时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需要约一万年。但在2023年,中国科大演示了更先进的经典算法,用1400余块A100 GPU仅需约14秒即可完成同样的任务;如果用“前沿”超算并配备更大的内存,则预计只需1.6秒即可完成,因此谷歌当时的“量子计算优越性”宣称已被中国科大推翻。 以最优经典算法为比较标准,国际上首个被严格证明的量子计算优越性由中国科大于2020年在“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上实现;而超导体系首个被严格证明的量子计算优越性由本研究团队于2021年在“祖冲之二号”处理器上实现。2023年,中国科大研发的255光子“九章三号”量子优越性超越经典超算16个数量级。2024年10月,谷歌67比特超导量子处理器“悬铃木”量子优越性超越经典超算9个数量级。 研究团队在66比特“祖冲之二号”的基础上,大幅提升了各项关键性能指标,实现了105个数据比特、182个耦合比特的“祖冲之三号”,量子比特相干时间达到72μs,并行单比特门保真度达到99.90%,并行两比特门保真度达到99.62%,并行读取保真度达到99.13%,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测试其性能,团队在“祖冲之三号”系统上完成了83 比特 32 层的随机线路采样,以目前最优经典算法为比较标准,计算速度比最强超算快15个数量级,也超过去年十月谷歌公开发表的最新成果6个数量级,为目前超导体系最强量子计算优越性。 量子优越性是量子计算强大性能的综合体现,是近期应用探索和实现可拓展量子纠错的基础。在“祖冲之三号”取得最强“量子计算优越性”后,团队正继续开展量子纠错、量子纠缠、量子模拟、量子化学等多方面探索。“祖冲之三号”采用二维网格比特排布芯片架构,直接兼容易于实现规模化拓展的表面码量子纠错算法,目前团队正基于“祖冲之三号”开展码距为7的表面码纠错研究,已取得良好进展,并计划进一步将码距扩展到9和11,为实现大规模量子比特的集成和操纵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