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光伏产业年度展望:平平淡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24
  • 展望2020年的光伏产业,单晶路线将成为绝对的主流,Perc电池也会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没有了技术路线的纷争;没有了政策的摇曳不定,也不会有全行业洗礼,需求将稳步发展(150GW),行业毫无疑问地继续向寡头集中,就连光伏产品的价格也将会是降幅最小的一年,或许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2020年的光伏产业,那就是:平平淡淡。

    一、光伏行业魔咒,组件价格×GW数=产值十年未增长

    1、光伏行业的周期本质

    这是一个令光伏人心痛的事实,多年来我一直未敢予以揭露,那就是从2008年至今,光伏产业的产值是未有增加的,2008年全球组件出货量突破10GW,当年组件价格>20元/瓦;2019年组件出货量超过120GW,而当下组件价格<1.8元/瓦。十多年间出货量增加十余倍,但组件价格也只有当年的不到十分之一,很多人把光伏产业当做成长行业来看待,但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其实是周期性行业,过去几年一些公司的成长性是来自于产业格局的变迁以及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而并非行业自身的成长。倘若明白这一点,就应当能意识到:无论过去几年的成长多么令人艳羡,作为光伏人我们终将难逃周期的宿命。我时常感慨,在我精力和脑力最高峰的现在,我把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于光伏产业的研究和实践,纵使我在这个行业内干的再好,我的最高成就也只能是以振国总、钟董这样的人物为榜样,而与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便是从我选行、入行之初就定下的天花板,不可逾越。我想这不是悲观,而是知天命。

    2、2020年需求可达155GW以上

    理解光伏行业周期属性,以及明白组件价格×GW数=十年未变的函数关系的作用不只是让我们悲观地知天命,还有利于让我们分析2020年的光伏产业,对于2020年全世界的光伏需求至少有155GW,我甚至都不用分析每一个具体的市场,都可以乐观的拍脑袋说出结论。理由也很简单,Perc组件价格从2019年初的2.2元下滑到了现在的1.7元/瓦,下滑幅度超过20%,那么GW数的需求也起码要增长25%以上才能满足行业产值恒定的等式。

    这个结论得出的过程看似随意,但是根据我过去三年对行业的预测实践大家就会发现,它的准确性要远高于那些一本正经、逐一市场分析的机构的预测结论。根据今年组件价格的降幅来预测第二年行业的增幅,这一简便又看似偷懒的预测方法,我却屡试不爽。

    3、2021年将会是组件辅材的小年

    我们再次利用行业产值十年未变的函数关系来分析2020~2021年的行业趋势,由于2020年光伏行业不再会有显著的技术变革,除了单晶硅片其他主辅材料降价空间十分有限,2020年极有可能是整个光伏产业史上光伏产品价格降幅最小的年份。现在Perc组件1.7元,到2020年底的组件价格可能依旧顽强的保持在1.55元/瓦的位置,全年下来降幅<10%。再次依据前面的函数关系,这就意味着2021年全行业的需求增速会很差,增幅也会小于10%。虽然2020年我们组件出货量就可以取得155GW的成就,但是到了2021年出货量可能也仅是维持在170GW的水准。当下我调研得知很多辅材厂生意好得不得了,纷纷按下了扩产快进键,很多辅材产能释放时间点是2021年,快速释放的产能叠加缓慢增长的需求终会使得辅材在2021年的某个时间点迎来小年。

    凭心而论,过去四年真正受益的玩家是辅材,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个主序产业环节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带来的是效率提升、产能革新、成本下滑,最终的结果是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厮杀,硅料从2017年的160元下滑到现在的70元;硅片从2017年的6元下滑到现在的不到三元;电池从2017年的2元下滑到0.9元,而辅材整体价格并未有显著下滑,辅材在组件中的成本占比越来越高,多晶组件辅材成本占比终于在今年历史性的突破50%,光伏辅材才是过去几年真正的成长行业。辅材厂过去几年的好日子本质上是来自于硅料、硅片、电池片的自我牺牲,轰轰烈烈的价格战带动行业需求的快速增长,进而给辅材企业带来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日子,而2020年平平淡淡的光伏产业也会使得辅材厂的日子归于平静。

    顺便吐槽一句,近期我看到有机构一本正经的预测2022年组件价格会低于1元/瓦,这纯粹是毫无根据的胡说八道,现在光伏组件的辅材价格成本占比已经超过了50%,而玻璃、EVA、铝边框等组件辅材具有大宗商品属性,它的价格趋势更多的会和经济大环境相关,且降价空间有限,我们不能根据过去组件降价很快就想当然的认为未来的降价速度依旧很快,正如2020年的产业主题是平平淡淡一样,没有技术革命何来降本空间?没有成本大幅度下滑何来<1元/瓦的价格?

    二、硅料与硅片的跷跷板:三十年河东西

    1、2020硅料先蹲后跳、否极泰来

    对于硅料,2019是否极的一年,全年产能释放不断,价格阴跌不停,面对通威、大全、新特、协鑫史无前例的超过20万吨的新增产能,我们又见证了一轮硅料产业洗牌式的周期低谷。

    2020是泰来的一年,得益于今年阴跌的价格,整个2019年硅料环节没有一例新增扩产规划,没有一个新开工项目,反倒目送了很多产业同仁黯然离去,同时得益于Perc电池片1.3~0.9的让利,硅片从3.1~2.5(预期价格)使得2020年硅料预期需求增速可观。总体看2020年硅料产业环节,虽有东方希望产能开出的不利因素,但需求增速大于产能增速,且单晶硅片产能过剩,占据绝对主流以后会导致部分老旧硅料产能被动退出,硅料产业整体看应当是先蹲后跳、否极泰来。

    上述表格是我汇总的明年硅料产能和预期产出,明年有新产能释放的企业为新疆协鑫2万吨技改提升、东方希望5万吨五彩池二期项目。这里对明年产业格局会有重大潜在影响的企业是东方希望,倘若它明年5万吨产能顺利释放且品质能满足单晶硅片使用需求,那么总体产能还略显过剩;反之则产能不足。

    2、单晶硅片产能191GW,普及率100%

    自2018年7月份单晶硅片价格调整至3.15元的价格后,单晶硅片价格已经有17个月未出现显著变化,唯一的一次价格变动是今年四月份从3.15元调整到3.07元/片,出现这次价格调整的原因是增值税由16%降低到13%,也就是说单晶硅片不含税价格已经维持17个月未降价。而这期间致密硅料价格从96元下滑到72元;金刚线直径由65um下降到55um甚至更细,金刚线价格由0.2元+/米下滑到0.1+,其结果是隆基股份单晶硅片毛利率已经从最低时的15%+爬升到了35%+,17个月的时间,单晶硅片由薄利、微利变为厚利、暴利。超额利润导致的结果是我们正迎来单晶硅片史无前例的扩产狂潮,展望2020年单晶硅片将会是产业上最过剩的环节,产能将会超过191GW,实际产出也会达到280.6亿片,纵使明年需求再好,也挡不住单晶硅片过剩的步伐。

    过剩的单晶硅片产能会给明年的产业格局带来如下影响:

    1、预期最快明年2季度单晶硅片价格开始出现松动。祛病如抽丝、病来如山倒,一旦价格出现松动,价格的变动往往是断崖似的、雪崩式的。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剩产业格局下,价格必然寻求边际现金成本最高的厂商做支撑,而由于明年硅片产能太过剩了,价格战极有可能一鼓作气杀到新产能的现金成本,这将是一个极低的价格,2020年单晶硅片<2.5元是可期的。

    2、过剩的产能还有另外一个影响,那就是方单晶将得到普及,方单晶的经济价值我已分析过多次,站在电站端角度测算方形单晶硅片具有经济性,这一结论是鲜明的、正确的、毫无疑问地、无可辩驳的,方单晶在2019年未能得到普及并非我的分析出了问题,而是因为整个2019年单晶硅片产能是紧缺的,生产方单晶会造成8%以上的产能损失,若此时推广方单晶会耽误赚取更丰厚的利润,而放到2020年单晶硅片过剩的产业格局看,方单晶的普及将会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因为2020年推广方形单晶硅片标准将会是龙头公司主动去产能最行之有效的法宝,还可以顺带拉开一二线硅片厂商的成本差距,所以无论是158.75、还是166,乃至210都将迎来方片时代。

    3、单晶硅片过剩第三个影响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单晶硅片的普及率将会达到100%,注意我想强调100%,不是90%,也不是95%,而是100%。临近年底,各个光伏智库都要对来年进行展望,我看到的对明年最乐观的预测是单晶市占率达到90%。而我认为大家还是太保守了,既然明年全年的需求是也才155GW,而单晶硅片的产能会达到191GW,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预测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单晶将会实现100%的普及呢?!面对价格可能只有2.3元的单晶硅片,30元/kg的菜花料也不能拯救多晶路线,那些不能满足单晶硅片使用需求的硅料的命运或许只能是回炉再造,这里要需要注意一点哦:那些不得不回炉再造的硅料本质上相当于硅料去产能,这是我对2020年硅料产业格局乐观的重要原因。

    4、正是因为单晶硅片普及率将会达到100%,未来我们将无需再区分单晶硅片、多晶硅片。未来,硅片=单晶硅片,当我们提起硅片,其背后一层的隐含意义便是单晶硅片。人的天性是懒惰的,当我们没有必要在区分硅片的不同技术路线时,人们便不会再去区分。这一点我还真是非常佩服隆基,它硬生生的把自己的主营业务产品由“单晶硅片”四个字变为“硅片”两个字。或许2020年底才新入行的光伏产业分析师将不知多晶硅片为何物,因为他所有的研究工作将无需再对比单多晶的优劣,所研究的产业上市公司也都没有多晶硅片相关业务。他们唯一可能接触到“多晶硅片”这一名字的机会便是听我这样的被他们拍在沙滩上的老人的絮絮叨叨:Long long ago,我们愚蠢的人类尚未掌握大规模低成本的拉晶技术,所以当年多晶大行于天下。。。

    5、2020年单晶硅片价格战之时,还有一个层次的影响大家还未注意到,那便是:低品硅料去产能。在刚刚过去的不久之前,多晶路线上用尽生命的力气最后跟随了一波价格战,多晶硅片价格下滑到了1.5元。而明年单晶硅片可能会一鼓作气下滑0.8元,反观多晶怎么也不可能下滑到1.5-0.8=0.7元了,哪怕是菜花料以金属硅粉的价格出售,也不支撑0.7元/片的多晶硅片。当出现这一现象时,盾安光伏、东立光伏、鄂尔多斯、国电硅料这些金属含量较高、较大比例难以满足单晶硅片使用需求的硅料产能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最近我调研听闻这些产能依旧维持生产艰难度日,对于这些硅料产能的朋友,我想本着良心劝诫一句:早一些退出吧,自己少失一些血,也能让别人早一些迎来春天。

    6、承接前面内容,我们知道,明年新增硅料产能有限,新增需求不少,当硅片爆发价格战之时,硅料会出现一波被动去产能,二线硅料厂如康博、中硅、盾安、东立光伏、鄂尔多斯正式迎来批量退出的时代,紧接着就会出现硅料结构性紧缺。所以我想说的一个现象是:2020年当硅片价格战打响之时便是硅料紧缺进而涨价的发令枪,是硅料苦尽甘来的号角。

    三、光伏企业盈利的三种来源

    过去十多年的光伏产业,风起云涌、潮起潮落、几更兴衰。很荣幸,我是这期间很多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从产业研究员成长的角度看,我能选择光伏产业作为我的研究对象是很幸运的,因为相较于其他产业,光伏确实有更多的周期,有补贴政策扰动下的库存周期、有产能扩张带来的产能周期、更有技术变革带来的系统性的周期。一轮又一轮的周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能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对产业的认知。今天,我就想从光伏企业利润来源的角度谈一谈我对行业的认知,并由此展望一下未来的行业格局。

    利润来源于“相对成本低”而非“绝对成本低”

    这是一个我像祥林嫂一样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的观点,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例子是2017年底多晶硅片金刚线技改浪潮。当时有人略有兴奋的和我说:你看,我金刚线技改以后成本瞬间下滑30%,切片产能能提升100%,技改后我就能赚钱啦,而我则说:这是灾难的开始,原因无它:人人都能进行金刚线技改,我们不能有相对的成本差异,反倒技改后行业产能增加,行业会陷入产能过剩的窘境,价格降幅极有可能远大于成本降幅,一语成谶,金刚线技改后的多晶硅片价格从5.4元下滑到了现在的1.5元/片。

    老实说,现在也作为产业一线人员的我,并不关心绝对成本是多少,哪怕我生产一张硅片的成本是50元也都能接受,只要别人生产一张单晶硅片的成本是100元并且短期内难以下来就可以,所以我追求的不是绝对成本低,而是和别人的相对领先。同样道理,分析一家企业,我特别关心的地方是:这家企业有什么能使成本降低的优势而其他企业又难以跟进的地方?简单点说就是:企业有没有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在。而依据相对成本优势的来源,我把企业利润的来源分为三种类型。

    1、源自于管理的相对成本差异

    在光伏产业中,这一方面的优秀典范是通威股份,同样的设备花更少的投资,却能跑出更高的产能、更高的良率、更高的电池片效率,并且物料消耗更少。光伏设备全面国产化并且Perc技术全面普及以后,电池厂商基于设备的差异正在越来越小,起码很难再在设备上有跨代的差异。但即便是同样的设备不一样的人去运营管理,效果也千差万别。自从今年四月份我加入杭州瞩日以来,投身产业一线实践,对人在企业中发挥的价值有着更深刻的认知,“人”才是企业的灵魂。但有一点不得不说,通威很优秀,别人也不会太差,光伏行业中优秀的公司都是私营企业,都是几经产业周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企业家,所以只是基于管理的优势带来的成本差异较小,只靠管理优势企业赚得是辛苦钱,同时由于管理上的差异可能会长期存在,所以管理优势赚的是细水长流的钱。

    2、新技术从0~100%普及过程中的相对成本差异

    这是光伏行业的暴利来源,也是魅力所在,当光伏产业一项新技术从0~100%普及的过程中,相对成本的差异源自于技术跨代的差异,新技术经常形成对老技术的碾压之势,自然也就会创造非常巨大的成本差异。例如,单晶PK多晶;Perc电池PK多晶bsf电池;9BB半片组件PK常规整片组件,由于存在技术代差,使得新设备、新技术对老设备、老产能具有碾压优势,新设备的投资回收期非常短,甚至可能会短至只有一年。过去几年,隆基股份很大的一部分利润来源就是来自于单晶对多晶的碾压,在多晶还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单晶硅片的定价锚是多晶,测算相对成本差异的竞品也是多晶硅片,自然就会有超高的利润。同样道理,今年上半年Perc电池片的超额利润就是Perc从0~100%普及过程中的由技术代差创造的巨大相对成本差异的利润。

    展望2020年,光伏产业中还有不少新技术要实现从0~100%的普及进而创造超额利润,166mm大硅片、210mm大硅片、9BB半片组件技术、三角焊带技术等都是能带来单瓦组件成本降低的同时使组件卖出溢价。这就使得这些新技术普及过程中会获得非常丰厚的利润,按照我的测算模型,无论是大硅片的技改,还是多主栅三角焊带的技改,均是当年投资、当年回本的新技术。然而,可惜的是,第二种类型的超额利润往往是一波流,虽然是暴利但甜蜜期却很短暂,当新技术实现较高的普及率时,由技术代差带来的相对成本差异就将不复存在。

    3、由各种壁垒创造的相对成本优势

    前两种带来相对成本差异的模式,一种是辛苦钱,一种是快钱,企业家需要时刻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依靠管理带来的相对成本优势可能会被别人模仿,而且管理者需要把节俭的风格一以贯之;依靠新技术0~100%普及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则需要时刻担心新技术的普及进度,咱中国人是很勤劳的,嗅觉是很灵敏的,一旦有超额利润,潮水般的产能便蜂拥而至,就比如今年全年扩张了60GW Perc电池产能,相当于全世界需求的一半,我们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把Perc的普及率从50%拉升到了接近100%的水平。所以新技术跨代带来的相对成本优势虽然巨大,但在勤劳的中国人面前,这个优势太过短暂。不得不说,前面两种盈利模式都是困难模式,尤其当新产能新技术普及率超过100%时,完全依靠企业一分一毫的把控,会使这两种模式随时可能陷入地狱模式,只有各方面做到完美的玩家才可能会盈利。那么有没有一种闭着眼睛、睡着觉,哼着小曲儿、唱着歌,便能创造和维护持续的相对成本差异的模式呢?这样的模式还真有,巴菲特把他称之为护城河,我把他称之为壁垒。

    所谓壁垒和护城河主要是指那些我能做,但是竞争对手不能做,或者起码不那么容易能做的,却能带来持续成本差异的事情。举例来说,光伏辅材产业中玻璃、背板、光伏胶膜等领域竞争壁垒都很高,他们的壁垒来自于各自领域中没有独立的设备供应商,设备上和工艺上的know how被掌握在自己手中。本质上看,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的复杂度远没有电池设备高,设备投资额也小得多,看上去也没有电池车间“高大上”,但玻璃背板EVA依旧是更好的生意,只因为对于龙头公司,这些事情我能做得好而其他人不能。

    再反观电池环节,高大上的车间,庞大的投资,却经常干的苦哈哈。正是因为电池环节太难了,进而光伏电池产业中培育了一大批独立的第三方设备厂商,电池制造企业最终会发现自己赚的最终还不如设备厂商赚得多。起码在当下的产业格局当中,电池企业要想守护自己独有的know how是很困难的。

    所以,“护城河”的精髓并不在于这个事情本身的难易,直到现在我依旧坚信生产光伏电池片是光伏产业所有环节中最难的之一,但纵使它很难,在设备厂商成套技术、设备、工艺的输出下,进入这一领域并不困难,最终使得难有超额利润。所以,愚以为“护城河”的真正精髓是这个事情“我能”但别人“不能”这一点上。

    开采砂石的生意在我们的印象中可能就是一个搬砖、搬石头的事儿,但得益于运输半径的制约和地方政府政策的保护,经营这样生意的企业家往往能获得持续稳定的利润。

    竞争壁垒的来源有很多,主要有地域制约(玻璃运输半径制约);政策保护(玻璃新增开矿权以及新增产能限制);法律保护(法律对专利权的独授保护,但这一点在中国较弱);独特Know how(隆基对连城数控的整合;胶膜、背板等企业开发的独特设备等);要素条件(布局于低电价地区的硅料厂和拉晶厂)。

    至此,光伏企业的三种利润来源我已经全部讲述完成,之所以要把这一大段内容放到2020年光伏产业来讲,我是想一次勾勒明年产业利润的地图,分析未来产业格局。

    四、2020光伏产业利润地图以及未来产业格局

    1、硅料

    硅料产业具有大化工属性,产能弹性小,扩产周期长,2019年全年都是产业低谷,未有新增扩产规划,2020年新增产能较小,且单晶硅片的全面普及过程中会出现硅料的被动去产能,我们可以对明年的硅料产业抱有乐观态度。而且由于产能弹性很小,纵使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依旧难以带来新增产能,所以硅料不涨则已,一涨惊人。在明年的某个时刻,高品质单晶用硅料价格上涨到85元甚至90元/kg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长期看,硅料产业格局不太理想,由于2017年的超额利润刺激,通威乐山/包头、新特能源、大全新能源、新疆协鑫、东方希望等五家企业成功实现了在低电价地区大规模布局新产能,产业格局略显分散,所以一旦利润好转,可能会有多家企业抛出新的扩产计划,进而压制长期利润。且下游硅片集中度更高,70%的硅片市场份额将由隆基、中环把控,长期议价能力存疑。

    总体来看,五家硅料巨头将会占据全球80%以上的硅料市场份额,且均是有资金、有技术、布局于低电价地区的新产能,相互之间难以取代,所以光伏硅料产业将会形成长期的五巨头格局,想必,这对于隆基中环是喜闻乐见的事情。

    2、硅片

    2020年我们无需再区分单晶硅片、多晶硅片,未来硅片就是指代单晶,到明年年底单晶硅片产能保守预估会达到191GW,显著过剩。分析过去几年隆基股份在单晶硅片领域的超额利润其实是三种来源的叠加:1、优秀的管理带来的相对成本差异;2、多晶存量份额较大,单晶实现0~100%普及过程中的巨大相对成本差异;3、对拉晶设备厂商把控,掌握独特know how带来的相对成本差异。但展望2020年单晶硅片将会在多个环节面临挑战。首先普及率达到100%,过去单晶与多晶拼刺刀,而明年则是单晶与单晶拼刺刀,是一线单晶企业与二线单晶企业的pk,不存在技术跨代的差异,相对成本差异势必缩小,即便未来很多年以后,硅片领域也难再复现今年这样令人心潮澎湃的利润了,只因普及率达到了100%,定价锚成为了单晶自己。

    与此同时,让我替隆基感到焦虑的是硅片产业格局的分散化,超额利润引诱下技术人员的流失以及二线厂商的大举扩产和新玩家的进入,都正在使得产业格局分散化。作为硅片龙头的两家公司也都在下游有不小动作,与客户争利,这都使得下游电池和组件企业处于焦虑当中,进而为硅片新产能、新玩家的进入创造了可能。

    3、电池和组件

    166mm和210mm大硅片技术的普及会在2020年给电池和组件产业环节带来新的一轮0~100%普及的产业机会。以166电池片为例,现在售价方面会有3~5分钱的溢价,技改后单瓦成本有1分钱以上的降低,以一整年计算,1GW产能技改收益达到了4000万以上, 而技改成本仅为2000万/GW,半年回收全部技改成本,那些动作更快的厂商将会享受一轮超额利润。但不得不说的是,现有产能技改到166mm并不困难,技改周期并不会很长,所以超额利润持续时间并不会很长。166mm大电池片的价格溢价会由现在呈现逐步下滑的态势,预期2021年以后,166mm大电池片将不会再有溢价。不同尺寸可能会在较长时期共存,适应于不同的电站应用场景。

    210mm普及速度不会太快,因为Perc刚刚完成了一大轮产能更新,且现有产能无法通过技改升级到210,只能是新上产能,目前210mm批量生产数据依旧未知,所以整个2020年还是210组件酝酿成熟的阶段。站在产业大方向上看,越大的硅片和越大的组件就越省钱,更大的硅片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对于现在准备新上电池产能的厂商,我的建议是多一分慎重,要评估好未来产业路线方向再行动也不迟。

    明年的组件环节将会迎来非常巨大的技术革新,常规5BB整片组件会批量退出历史舞台,那些执意生产这一产品类型的企业的盈利状况也将不容乐观。156.75mm硅片也会越来越少,伴随着硅片产能走向过剩,想必硅片厂商会力推G1方单晶标准以实现去产能,乐观一些,可能到2020年下半年我们就很难再见到156的硅片规格了。叠加G1大硅片的应用,60版型组件全面迎来335瓦+时代,72版型全面超过400瓦。而166大硅片这边,叠加9BB和三角焊带的应用,72版型主流功率有望在2020做到455瓦。面对产业这样迅速的进步节奏,相关企业不妨做好内部评审,倘若自己的产品无法实现这样的功率,在明年均将会面临很大竞争压力。

    结束语:

    我热爱光伏这个产业,每天如饥似渴的阅读光伏每一条资讯,不断的学习有关于产业的新知,但即便如此我都感觉到自己对产业的认知不够丰满,对产业的未知远大于已知。光伏产业很大,所需要的知识很多,作为一个能力、精力有限的个人,就算是废寝忘食的学习,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不是一个有超能力的神,茫茫世界,芸芸众生,想必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多是普通人。

    我强调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更多的是想表达对“垂直整合”产业模式的反对,承认自己能力的局限性并没有什么不妥,反倒认为自己无所 不能才会给自己埋下隐患。理想的状态应当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我们在各自领域努力做到极致,在产业上下游分工配合,共同携手把我们的光伏产业做强做大。能,知其不能;为,有所不为;守得住自己的边界,才能守得住自己的果实。

相关报告
  • 《2021年光伏产业发展分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7
    • “受指标下发滞后、价格上涨等原因影响,2021年我国光伏装机量不及预期,由55-65GW下调至45-55GW。”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12月15日召开的2021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表示,“业界普遍对明年持乐观预期,2022年我国光伏装机在光伏发电项目巨大储备量的推动下,可能增至75GW以上。” 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超50% 王勃华指出,相较往年,今年以来光伏产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快速提升。首先,政策推动光伏发展,国家密集出台的顶层目标及政策为光伏行业带来历史性机遇。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火热进行中,光伏走进寻常百姓家。其次,光伏行业地位显著提升,中央首次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光伏与“复兴号”高铁、国产商业大飞机、新一代运载火箭一起荣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最后,众多企业跨界入局,包括中石化入局分布式光伏、光伏胶膜、光伏玻璃,中国燃气入局分布式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珠海港入局光伏、储能,山煤国际入局光伏电池,大众汽车布局太阳能发电厂等。 从制造环节来看,尽管国内市场发展不及预期,但海外市场实现高速增长,进而拉动制造端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我国多晶硅产量36万吨,同比增长24.1%;硅片产量165GW,同比增长54.2%;电池产量147GW,同比增长54.6%,组件产量130GW,同比增长58.5%。 值得一提的是,PERC单晶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从2020年的22.8%提升到2021年的23.1%,最高达到23.56%。2014年起,我国企业/研究机构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已打破记录42次,2021年已刷新记录11次。 从光伏装机市场发展情况来看,2021年1-10月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29.31GW,同比增长34%,其中分布式装机19.03GW,占比64.9%;光伏发电量27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8%,占总发电量的4%,同比增加0.3个百分点,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98%;户用光伏新增装机13.6GW,其中10月份户用装机占光伏总装机51.5%,占比首次突破半数,分布式光伏迎来规模化发展的市场空间。 从光伏产品出口情况来看,1-10月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约231亿美元,同比增长44.6%;光伏组件出口量82.2GW,同比增长32.2%;光伏组件出口额198.3亿美元,同比增长44.8%。 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传统光伏市场保持旺盛需求,巴基斯坦、希腊等新兴市场不断涌现,GW级市场从2018年的11个发展到目前的20个。王勃华强调,光伏市场从以欧洲为主变成全球遍地开花,我国光伏行业国际贸易抗冲击能力大大增强。 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150-170GW 美国重返“巴黎协定”,欧盟《2030年气候目标计划》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原有的40%提升至55%,日本《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明确了日本政府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全球能源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截至2021年9月,已有52个国家和欧盟采用了某种形式的净零排放目标,占全球GDP的2/3。其中,16个国家已将该目标列入法律,5个国家已提出立法,其余国家已在官方政策文件中宣布了该目标。 在实现零碳路径上,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导能源。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在《世界能源转型展望》中提出,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将提升到90%,其中光伏和风电占比63%,全球光伏装机量将超过14000GW。 王勃华预测,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50-170GW,但他也同时指出,国际光伏贸易形势严峻复杂,贸易壁垒形式趋于多样化。 欧美“双反”调查,美国“201”法案,韩国低碳认证资质,印度对光伏电池、组件征收25%和40%高关税……除了以前的“传统手段”,贸易壁垒又出现了新的形式。美国参议院3.5万亿美元预算支持禁止可再生能源项目使用来自中国的材料;欧盟碳关税政策(2023年试运行)要求,出口到欧盟的产品,需要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付费;外企筑起知识产权壁垒,韩华Q-Cells先后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对中国晶科能源、隆基股份等提起专利侵权诉讼,Maxeon在日本提起对阿特斯的专利诉讼等。 此外,海外运费高涨也对我国光伏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40尺高柜集装箱价格从往年的2000美元暴涨至超过1万美元,除日韩航线价格相对稳定外,南美、北美、欧洲的多条航线价格提升5倍至10倍。据悉,仅隆基一家企业往年的海运费用就高达几十亿元,该费用暴增对企业产品销售的影响可见一斑。 光伏制造业国际竞争加剧 供应链价格上涨是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据2021年1-9月统计信息,工业硅、EVA树脂、纯碱、电解铝、芯片等部分原料因能耗双控而造成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化工和冶金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其中,硅料价格涨幅165%,硅片价格涨幅62.6%,组件价格涨幅10.8%,电池片价格涨幅为20%。 王勃华表示,截至目前,供应链各环节价格均有所下降。受指标下发滞后、价格上涨等原因影响,2021年我国光伏装机量不及预期,由55-65GW下调至45-55GW。但业界普遍对明年持乐观预期,2022年我国光伏装机在光伏发电项目巨大储备量的推动下,可能增至75GW以上。 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储备规模可以用“雄厚”来形容。据不完全统计,各省仅2021年光伏电站配置规模就高达89.28GW,已公布大基地规模超过60GW。国际能源署更是在《中国能源行业碳中和路线图》预测,2030年至2060年中国平均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200GW。 面对蓬勃发展的光伏应用市场,王勃华提醒,光伏制造业国际竞争加剧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关于国外光伏企业的消息,多是破产、被收购等。但是,疫情冲击、国际物流费用高涨,让国家和企业更加重视生产本地化及供应链本地化,同时降低经济对外需的依赖度。跨国企业会提高供应链的多元化,尽量降低对单一经济体的依赖。目前,美国已经提出制造业回流,日本提出产业链改革补助计划,印度提出生产关联激励计划。 王勃华强调,光伏产业作为能源革命中关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成为各国打造供应链内循环体系的焦点。 仅以美国为例,《美国太阳能制造法案》正在推动出台,将全面审查供应链对外依赖情况,意图建立“可靠”供应链。美国通过的1.75万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其中5500亿美元将用于新能源行业。美国REC将于2023年重启2万吨颗粒硅工厂。 与此同时,新进企业将对产业竞争格局带来冲击。“从历史看,跨界切入从未中断,2008年-2011年曾是跨行业进入光伏领域高峰,现在正在重演;从现状看,不少企业正是从其他领域切入光伏,并取得成功;从过程看,光伏产业一直呈波浪式上升,新进入者有其后发优势。” 王勃华表示,“新入局者加剧行业竞争,对传统光伏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对未来产业格局可能会带来根本性变革。”
  • 《2020年 光伏价格将血战到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25
    • 血战到底,是四川麻将的一种打法。2020年血拼完价格之后,光伏产业这张牌桌上,不知道还能剩下哪些企业? 一、2020年,组件价格会降到多少? 2020年光伏组件价格肯定要下降,但会下降多少? 根据调研机构PVInfolink的数据,当前: 多晶组件的报价在1.53~1.7元/W,主流价格为1.62元/W; 单晶组件的报价在1.68~1.82元/W,主流价格为1.77元/W; 根据光伏們的报道,近期两个2020年供货的集采开标价格如下表所示。 难道,从11月中旬到2020年上半年2个月的时间里,组件价格将快速下降?其中,多晶组件从1.62元/W降低到1.5元/W,单晶组件将从1.77元/W降低到1.63元/W? 这市场还有较大量支撑的情况下,这样的价格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从历年的组件价格变化来看,年尾的价格都要大幅低于年初的价格。这还是2019年呢,就出现多晶1.48元/W和单晶1.63元/W的价格,到2020年底,组件会到什么价位? 二、组件面临的红海市场 企业报出如此低的价格,可能是已经隐隐感受到2020年组件市场空前的竞争压力。 2020年,组件企业的竞争压力有多大? 1、2020年全球组件总需求预期140GW 根据CPIA的统计数据,2016~2018年,中国组件的总产量分别为53.7GW、75.04 GW、85.7GW,占全球总产量的75.63%、70.13%、72.02%。 根据各个机构的预测,2019年2020年全球组件总需求预期为130~140GW。若按照国内组件企业占70%~80%的市场份额,则2020年留给国内组件企业的最大市场需求预期为110GW。 2、2020年国内组件总产能超过200GW 1)国内至少有近百家组件企业 之前光伏变迁见证者曾经对国内大小光伏组件企业的产能进行了统计,梳理出目前运营的企业至少有93家!到2020年,这93家的总产能有多少尚不清楚,我们只看看几个头部企业。 2)6家大厂产能达到90GW 根据几个大厂的公开资料,2020年组件的产能预期如下: 晶科、乐叶将达到20GW,天合、阿特斯将达到15GW,东方日升、晶澳都将达到10GW。仅仅这6家的产能就达到90GW! 3)2020年全国组件总产能超过200GW 除了上述6家企业,剩下的87家,2019年的总产能超过110GW。 200GW的产能供给,同比提升了不超过110GW的总需求,平均产能利用率将不超过55%。 如此大的供需差异下,组件市场明年必然会面临一场血战! 可以预见,尾部的一些产能不足1GW的组件企业,约55家,合计总产能约25GW,大部分将很快面临停产! 剩下不足40家组件企业,仍然有175GW的产能,远远大于需求。 三、应用端去补贴,倒逼上游降价 2020年将有大量的平价上网项目,即使有补贴,补贴额度也会很低。 据了解,部分央企已经将平价上网光伏项目的收益率从常规的8%下调到7%。在此情况下,大家对初始投资的控制,严格到1分/W的精细度!投资略微高一点,收益率可能就无法达到要求。 整个光伏电站投资中,最有成本下降潜力的就是光伏组件了。因此,投资业主对组件价格会格外的敏感,到了锱铢比较的程度。 一方面组件产能严重供大于求,一方面组件价格不下降项目就无法投资。在此大背景下,各组件企业要保证出货量,也只能拼价格。 目前,对于多晶组件来说,封装成本已经等于、甚至高于电池片成本;而封装成本是不会下降的。因此,只有通过高效化,不断的提高组件的“功率密度”,实现相同封装成本封装更多瓦数,来摊低单瓦封装成本。因此,2020年多晶的占比将会大幅降低。 2020年底,主流的单晶光伏组件,价格将会降到多低?下表是最近三年高效单晶组件价格的对比。 其中,2017年的年初价格用了是2017年4月份报价;2019年年尾价格用的是2019年11月报价。 现在就已经有1.63元/W的报价出来,年底到1.6元/W以下应该是预料之中,但1.6元/W往下多少就不好说了。 四、硅片,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组件价格不会凭空下降,必须要有上游的配合。上游价格下降,最终传导到组件环节,实现价格下降。 2019年三季度,单晶PERC电池片产能大规模释放正好赶上最近五年间国内最淡的淡季,从6月底开始,价格短时间内迅速下降;这一趋势也很快传导到单晶组件环节,7月底开始,单晶组件价格开始快速下降。 未来,组件价格下降的空间,将主要从哪个环节产生?硅片,可能是2020年率先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2019年,单晶硅片的供应一直相对紧张,在电池片、组件价格大幅下降的同时,单晶硅片价格坚挺,如下图所示。 2020年一季度,将有大规模的单晶硅片投产,产能几乎要翻一番。如此快速的产能投放,必然带来价格的下降。 大硅片的应用、硅片环节利润率的下降,都会给下游组件带来价格下降的空间。 五、质量!质量!质量! 质量!质量!质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降价是必然,但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价。前几年,有的企业为了降本,不惜采取了很多“偷工减料”的方式,如:采用便宜的背板,采用无边框的组件。 在近期的一些调研中,这些便宜的背板、无边框的组件,给组件企业带来无穷尽的后患,也给投资业主带来巨大的收益损失。 光伏行业是个技术迭代非常快的行业。没有合理利润,企业无法保证售后,无法投入研发;企业必须要有合理的利润! 请大家都在保证质量、保证一定利润的情况下,再血拼价格! 血战到底,是四川麻将的一种打法。2020年血拼完价格之后,光伏产业这张牌桌上,不知道还能剩下哪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