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推进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建设》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3-26
  • 为保证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安徽省)能够如期完成,日前,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安徽省)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水站项目),成立水站项目建设工作小组,进一步明确项目实施阶段的工作职责和内容。   疫情期间,项目招标和现场施工暂时无法开展。为保证项目进度,最大程度减轻疫情的影响,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积极指导项目各相关市在满足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完善施工前期相关工作,建立水站项目建设工作督导微信群,了解各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予以督导、协调和解决,督促各市结合实际完善施工图纸设计、清单编制和征地手续办理等相关程序。   目前,全省21个新建简易水站完成站房建设场地的测绘、地勘,征地手续基本完成;16个新建简易水站完成站房图纸设计;水站项目各站点开始进入施工招标及现场施工,其中,铜陵白荡湖入江口、芜湖西河入裕溪河口、黄浒河跨界断面和黄山姚河村象形组拦河堰水站已开工建设。   据悉,下一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将继续加强调度,督促各市做好施工招标及开工建设工作,确保按照序时进度完成水站项目建设工作任务。

相关报告
  • 《赵英民:系统推进长江经济带保护修复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7-21
    • 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审议通过,近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就《规划》的相关内容接受了采访。   问:《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编制实施《规划》,落实黄金水道“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转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第一,编制实施《规划》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举措的迫切要求。经济新常态下,各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确立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总基调,统一了思想认识,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确立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方向。编制实施《规划》,就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二,编制实施《规划》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思路、方向、着力点。当前,长江经济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编制实施《规划》,就是把五大发展理念真正地落实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实施工作中去,凸显对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尊重,发挥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引领作用,推动沿江各省市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编制实施《规划》是深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相关内容的具体安排。201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纲要》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是《纲要》从“设计图”到“施工图”的细化安排,是沿江各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具体行动部署,对推进长江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保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编制实施《规划》,就是进一步严格落实《纲要》的有关战略要求,从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修复、环境污染治理、流域风险防控等方面对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提出更加细化、量化的目标和任务,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中国经济版图上的绿腰带、金腰带,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   问:《规划》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一是突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并重推进。《规划》本着人水和谐的理念,聚焦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通过划定并严守水资源利用上线,在总量和强度方面提出控制要求,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通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划分岸线功能,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沿江森林、草地、湿地保育,大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通过划定并严守环境质量底线,推进治理责任清单化落地,严格治理工业、生活、农业和船舶污染,切实保护和改善水环境。   二是突出上中下游、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制度体系创新同步落实。《规划》贯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统筹上中下游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以洞庭湖、鄱阳湖及长江口(两湖一口)为重点对重点区域进行保护、治理与恢复;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为导向,谋划一批对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促进规划任务与重大工程的相互衔接;用改革创新的方法抓长江生态保护,通过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联防联控、生态补偿等机制,创新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大保护的合力。   三是突出“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安全长江”共建共享。《规划》在《纲要》确定的目标和指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长江经济带的特殊情况,以及目标可达性和技术经济可行性,按照建设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和安全长江的总体框架,系统构建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以和谐长江设置目标促进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江湖关系和谐发展;以健康长江设置目标促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以清洁长江设置目标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优美长江设置目标构建大气、土壤等环境安全保障;以安全长江设置目标保障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问:《规划》重点任务是如何设计的?   答: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涵盖领域多,《规划》以保护一江清水为主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兼顾城乡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等内容,严控环境风险,强化共抓大保护的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具体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   一是确立水资源利用上线,妥善处理江河湖库关系。严格落实水资源利用上线,从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严格水资源保护3个方面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强化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实现江湖和谐、人水和谐。   二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贯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统筹水陆,统筹上中下游,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系统开展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生生物及特有鱼类的保护,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三是坚守环境质量底线,推进流域水污染统防统治。建立水环境质量底线管理制度,坚持点源、面源和流动源综合防治策略,突出抓好良好水体保护和严重污染水体治理,强化总磷污染控制,切实维护和改善长江水质。特别是要切实加大长江经济带沿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加强水源地及周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做好城市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   四是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建设宜居城乡环境。以区域、城市群地区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综合治理,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以农产品用地和城镇建成区为重点,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以加快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为重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和农业生产环境。   五是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严格管控环境风险。坚持预防为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协调联动,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实施全过程管控,有效应对饮用水、交通运输、有毒有害物质、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等重点领域重大环境风险。   六是创新大保护的生态环保机制政策,推动区域协同联动。牢固树立生态共同体理念,强化整体性、专业性、协调性区域合作,加快机制改革创新步伐,营造有利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水平。   问:重大工程是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请问《规划》在重点工程投资方面有什么考虑?   答:为保障规划任务的落实,在落实《纲要》提出的行动、工程基础上,《规划》从区域协同治理的需求出发,提出水资源优化调配、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境风险防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六大工程18类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库,以大工程带动大保护。工程投资方面,《规划》提出设立长江环境保护治理基金和长江湿地保护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资格局,多渠道筹措资金。   问:如何保障《规划》实施?   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关键在于具体的落实和实施,需要各级综合统筹协调和整体谋划。区域间协调联动是遵从山水林田湖共生性,破解跨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遵循,其关键点在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建立流域间/区域间联防共治机制,可在产业转移互动协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负面清单制定、规划环评及省际会商、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环境风险应急响应、跨界生态补偿的区域协作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制定保护规划和治理方案,形成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规划》强调沿江11省市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主体,要将目标、措施和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领域、行业规划中,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加大规划实施力度,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规划目标按期实现。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有关部门要做好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完善环境法治,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严格评估考核,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实行信息公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 《发改委明确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定位多处涉安徽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26
    • 发改委今日刊文谈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时谈到,2016年将抓紧编制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同时以制定实施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契机,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聚焦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充分考虑特大城市功能疏解,合理划定城市边界。长江中游城市群着力在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上下功夫。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重庆、成都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 以下为文章全文: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时代变革大趋势,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沿江省市、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一、战略实施以来及2015年工作进展 (一)全面做好贯彻落实工作。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确保《指导意见》落地,将2014—2015年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明确了每项任务的时间进度和预期成果,形成了《重点任务分工方案(2014—2015年)》,包括长江黄金水道、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产业创新、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绿色生态走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16项重点任务,切实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二)规划政策设计不断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水利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出台了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实施意见。随船调研长江航运收费情况,取消船舶港务费等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轻航运企业负担。 (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制定长江经济带2020年和2030年水利控制性指标,明确节约用水与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建设任务。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行政区已全部完成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的市县两级分解工作。构建水环境监测网络,对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近60个断面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核算。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能力。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八部委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研究联防联控政策,安排实施重点工作。加强长江沿线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等工程。安排林业专项资金266亿元,支持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安排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7亿元,支持长江经济带实施重点湖泊、流域等水污染防治工程。 (四)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推进。着重围绕解决长江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和支流不畅问题,加快推进黄金水道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工程研究论证。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于2015年6月开工建设,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京杭运河整治工程全面加快。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研究、宜昌至安庆航道整治模型试验取得重要成果,正在开展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加快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造了一批标准示范型船舶。 (五)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创新,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印发《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实施意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分工协作。研究编制长三角世界级造船基地和海工装备基地建设方案。研究形成《支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长株潭、成都、杭州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7个。 (六)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深入。加快海关通关方式改革,长江经济带12个海关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推行长江经济带检验检疫一体化,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不断推进。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衔接,渝新欧等中欧班列稳定运行,云南通往老挝的中老铁路开工建设。长三角4省市与8部委密切合作,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湖北、湖南、江西协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重庆、四川共同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推进江苏、安徽两省和沿江市县新型城镇化试点,积极破解“人、地、钱”等方面的问题。 (七)重大问题研究取得突破。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任务》。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环境污染防控治理、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打击长江非法采砂及治理非法码头等重大问题,加强专题研究协调。深入研究三峡枢纽运输瓶颈问题,提出疏解方案。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8个指导性文件。 二、2016年工作考虑 2016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即大力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协商合作机制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强化规划引领,做好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关规划的衔接协调。抓紧编制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和保护总体规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各项规划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更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二)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落实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全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处理好长江航运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淘汰落后污染产能,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 (三)坚持以黄金水道建设作为重要依托,深入推进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和关检直通。加快推进长江航道系统治理,继续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湘江二级航道二期等工程,加强主要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重庆、武汉航运中心建设,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推动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加快三峡水运新通道、宜昌至安庆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建设,开展重庆至宜昌货运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四)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建设现代产业走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上海、安徽(合芜蚌)、四川(成德绵)和武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发展壮大服务业。有序引导产业转移,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分工协作格局。 (五)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制定实施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契机,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聚焦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充分考虑特大城市功能疏解,合理划定城市边界。长江中游城市群着力在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上下功夫。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重庆、成都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 (六)坚持推进双向开放,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用好陆海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衔接互动,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上海的辐射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开放体系。建设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加快国际运输通道建设。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