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身份之谜》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0-10-27
  •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专家一再提醒,作为特膳食品的纳豆产品,并不是药品,先不论纳豆产品对心脑血管疾病是否真的有好处,只要这类产品在宣传或者广告中,声称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就是违法的,所以作为患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实验也证明须见洋行博士提供的纳豆产品在溶解血栓等方面,确实有一定效果,患者服用也会对病情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目前我国纳豆产品普遍存在夸大效果、虚假宣传等问题,使得这样一种新型的保健食品走入了混乱的误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保健食品市场的整体状况,如何加强对保健食品市场的规范,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对保健食品进行监督管理,让保健食品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效,是我国保健食品监管部门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 原文来源:http://www.cfda.com.cn/newsdetail.aspx?id=37913
相关报告
  • 《南极上空重力波涟漪之谜破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20
    • 自7年前,研究人员在南极上空发现巨大而神秘的涟漪,对其展开的研究和探索就没有停止。近日,科学家终于探明其身份,原来出现在南极上空的这种奇异现象,就是“惯性重力波”,由地球重力和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大气振荡。   惯性重力波是指大气中的扰动在科氏力作用下会产生惯性,这种振荡在空间的传播就形成惯性波,是一种横波。惯性波指处于平衡位置的空气质点,由于某种原因受扰动后偏离平衡,在科氏力作用下形成的波动。由于其发生在大气内部,又称惯性内波。   惯性重力波并不奇怪,经常出现在地球大气的不同区域,但通常会在几小时内消失。奇怪的是,南极上空的惯性重力波却令人惊奇地持久不断,每次科学家都能观测到这个景象。然而,导致惯性重力波在南极大气层中间层(高度为50千米~80千米)持续出现,每次可长达10小时,其原因多年以来一直是个谜。   研究人员认为,南极惯性重力波产生的原因,一种是源自其下方大气层(即距离地球表面8千米~50千米的平流层)中较小的波动。根据这一理论,南极山地向下流动的风为这些低层重力波提供了补充。反过来,这些波逐渐成长并向上移动。一旦它们到达平流层与中间层的交界处,就会像沙滩上的海浪一样破裂,产生更大的波动。   另一种原因可能与极地涡旋有关。极地涡旋是一种只发生于地球极地的持续性大规模气旋,在极夜时期最为强大。在南极冬季,这一顺时针旋转的低压区域占据了大部分天空。   研究第一作者、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航空航天工程科学系和环境联合研究中心教授初鑫钊称,高速旋转的风在向上移动时可能会改变低层重力波,或者自己产生这些波。   此外,也有其他研究者认为,海浪造成的南极罗斯冰架振动或许能解释神秘的大气涟漪。初鑫钊教授称,无法排除这一可能性。 .
  •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开冰河时代海洋化学之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0-31
    • 对冰河时代海洋化学的新研究有助于解决一个困扰了科学家20多年的难题:在冰河时代进入海洋的二氧化碳中,有多少可以归因于生物泵。在生物泵中,大气中的碳被浮游植物吸收,并随着生物的死亡和下沉而隔离到海底。解决这一难题对于提高气候模型的准确性和了解海洋过程如何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做出反应至关重要。 由海洋和南极研究所(IMAS)和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家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这项研究发现:在冰河时代,热带的浮游植物吸收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这是由于富含铁元素的尘埃吹入海洋所造成的。第一作者Pearse Buchanan博士认为,到目前为止,模型只能解释冰河时代通过生物泵进入海洋的部分二氧化碳。 Buchanan博士提到,在过去的冰河时代,大气中的碳含量比现在低,海洋中的碳含量比现在高,但是科学模型不能解释进入海洋的所有额外的二氧化碳。主要的假设是:从冰川区域吹来的富含铁元素的灰尘刺激了高纬度地区的浮游植物生长。但这只能解释通过生物泵吸收的额外二氧化碳的大约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实际上是缺失的。我们使用海洋模型来观察热带水域浮游植物对富含铁元素的灰尘的反应,特别是固氮浮游植物。它们能够从生物化学上固定大气中的氮,就像帮助豆类作物在贫瘠土壤中茁壮成长的固氮细菌一样。海洋固氮剂在海洋氮循环中非常重要,现在他们已经证明了它们在海洋碳循环中也非常重要。 (冯若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