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海风增速明显快于陆风,平价还需时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3
  • 近日,华福证券发布一篇行业研究报告,其中提到国内海上风电增速明显高于陆上风电,降本持续进行,但距离整体平价还需时日。

    报告指出,国内陆上风电起步较早,2021年进入平价之后总体增速相对稳定,海上风电在经历2021年抢装之后,2022~2025年新增装机总量绝对数有所下降,但“十四五”期间海风整体增速高于陆风。

    根据预测,2022~2025年中国陆风新增装机将分别为47/60/76/88GW,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分别为6.5/10.5/12/15GW,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海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陆风。


    报告也指出,海风资源禀赋相对陆风优势明显,风机大型化趋势凸显。海风能有效提高发电利用小时数,提高发电量。当前陆风年有效发电小时数多在2000-2500小时,海风则有2500-3800小时。2021年海上风电平均新增单机容量已经达到5.6MW,相比2018年提高1.8MW。随着海上风电发展加快,6MW风机占比从2020年的2%快速提升至15%,4~5.9MW风机占比从2020年的9%提升至25%,3MW以下风机整体占比从2020年的62%,快速下降至2021年的20%,风机大型化趋势明显。

    根据2022年1~6月已公布的招标数据显示,国内有三个招标项目要求风机规模≥11MW,说明国内海风逐步向10MW+平台靠近。

    国内明阳智能、电气风电、金风科技均有11MW+风机中标,国内风电企业大兆瓦海风机整体建设进度不落后于国外,海风代差逐步缩小。

    明阳智能开发的MySE16.0-242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达16MW;这几天,海装山东公司H260-18MW海上机组即将下线的消息更是引爆行业,这两款机型均超过了维斯塔斯V236-15.0MW、西门子歌美飒14MW-222DD、GE Haliade-X 14MW三款机型,把国内单机容量与国际同行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而此前国内整机商一直处于追赶状态。但笔者需要指出的是,三家国际巨头的产品都经历了陆上风场的测试,国内产品还处于下线阶段,没有经历过完整的陆上和海上试验。


    国内大多数地区,陆风已经实现平价,海风平价仍在行进中。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海风项目来看,多数项目的资源处于2800-3800小时区间,初始建造成本13000~15000元/kW,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无法达到平价(假定IRR8%为平价标准),当初始建造成本降至10000~12000区间,沿海年均利用小时数在3200-3800小时的海风项目将逐步完成平价(也无需地方补贴)。

相关报告
  • 《平价上网“超预期”加速 风电行业迎新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24
    • “当前中国风电面临新的考验,平价上网时代即将到来。提质增效、降低成本是未来几年的紧迫任务,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根本措施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姚兴佳在10月17日的2018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2018)开幕式上说。   风电平价上网“超预期”加速到来已是业界共识。与会专家预测,“十三五”后半段陆上风电电价下降潜力可达20%,而海上风电和分散式风电正在成为风电行业新的增长点,科技部将给予一系列支持。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88亿千瓦,其中并网容量1.64亿千瓦,而今年1至6月份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794万千瓦。这意味着,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风电并网容量已达到1.716亿千瓦。   “今年风电招标单价有的低至0.2元-0.3元/千瓦时,较之多年前0.8元/千瓦时的水平降了一半还多。风电已具备与火电等传统能源竞争的能力。所以,风电行业该断奶就要断,一个行业不可能永远靠补贴生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称。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员时璟丽测算,2009年至今,中国的陆上风电投资水平总体下降15%到20%,成本下降20%到25%。预计“十三五”后半段,保守预期的情况下,陆上电价下降潜力至少能够达到10%,如果在解决政策实施的情况下,下降潜力可以达到20%左右。   今年5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推行竞争方式配置风电项目。“竞价上网政策已经开始施行,风电行业即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秘书长祁和生指出,在新的形势下,风电的发展既面临与传统能源的竞争,还面临光伏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挤压,风电行业内各企业之间也在相互竞争,未来几年对风电行业来说是关键时期,需要以新一轮变革为契机,创新和发展新的经营模式,在平价上网时代的能源和电力市场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2018年被称为分散式风电元年,今年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了多项支持分散式风电开发的文件,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分散式风电的发展规划。据统计,2018年-2020年仅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分散式建设规模已超7GW。参照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天然气等装机规模发展规律,机构预计到2020年,中国分散式风电装机将达20GW,每年新增分散式风电装机规模增速为100%以上。   海上风电也被寄予厚望。近年海上风电发展热度逐步升温,目前完成近300万千瓦装机容量,在建规模达到600万千瓦,按照现在的速度,到2020年完全可以完成500万千瓦装机、开工建设1000千瓦的“十三五”规划目标。
  • 《美国原油产量增速放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27
    • 整体来看,当前美原油产量相比年初增长了110万桶/天。而从美国石油钻机数来看,则是另外一番景象:目前活跃油井钻机数为674台,而年初钻机数为877台,年内降幅达23%。为何美国原油产量与钻机数之间存在如此明显的反差?美原油产量何时才能见顶? EIA周度数据显示,截至11月8日,美国原油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280万桶/天。EIA数据发布后油价大幅下跌,因为投资者担心美国管道运力瓶颈缓解后,美国原油产量会再上一个台阶,对冲OPEC的减产量。 从页岩油的生产流程来看,生产商首先通过钻机进行油井的钻探,然后是完井以及采集设备的安装,最后才是页岩油的开采。但往往在新井开采的第一个月,由于水力压裂液的回流限制了油气的流动,达不到满产产量,从第二个月开始新井产量最大,但从第三个月之后,由于页岩油的衰减效应,产量开始逐步下滑。 持续的新井投产是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只有当新井的产量超过老井的衰减量时,美国页岩油产量才会增长。根据EIA钻机报告的方法论,我们可以从当前活跃钻机数以及单台钻机的生产效率两个方面来分析新井的页岩油产量,而老井的衰减量可以参考EIA钻机报告的衰减数据,以及根据页岩油的衰减曲线来估算。 从贝克休斯公司公布的钻机数来看,自2019年年初开始美国活跃油气钻机数持续下降,但除了钻机数量,钻机生产效率也是影响页岩油产量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钻机数量下降时,生产商倾向于提高生产效率来稳定原油产量。 何为钻机生产效率?实际上指的是单台钻机所对应的页岩油产量,我们可以通过将该指标拆分成单台钻机月均钻井数、油井完井率、单井页岩油产量三项来分别研究。钻机月均钻井数以及单井产量基本上变化不大,推动近期钻机效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为油井完井率的大幅上升,根据EIA数据,当前完井率为1.17左右,意味着当期完井数超过了钻井数,即DUC井的产能开始不断释放。 但DUC井的数量毕竟有限,且由于油田的衰减效应,DUC井的产能释放对后期页岩油的增量效应将逐步递减。若参考2016年时DUC井的释放情况,大概每月DUC井释放量为100口,但考虑到当前DUC井的存量远高于2016年,预计当前的DUC井产能释放速度或高于2016年,我们分别以100口/月、150口/月、200口/月的DUC井释放速度来估算其对后期页岩油新增产量的贡献,可以得出2019年四季度页岩油增量在6.5万—7.5万桶/天之间,2020年一季度页岩油增量在2.4万—6.7万桶/天之间,其衰减效应明显。 另外,从老油田衰减量来看,虽然绝对数值仍在不断增加,但增速开始逐步放缓,我们根据当期衰减量与钻机效率的比值,可以估算出维持当前产量所需的钻机数。当前活跃钻机数仍持续高于维持当前产量所需的钻机数,表明新井新增产量高于老井衰减量,因此虽然当前美原油产量增速放缓,但仍保持正增长,这也是今年钻机数量与美原油产量反向而行的根本原因。 后期若假定当前钻机效率保持不变,钻机数量下降速度维持在今年的平均下降速度25台/月左右,则预计12月钻机数量将降至维持产量所需的最小钻机数以下。但考虑到钻机效率的逐步提升(主要是DUC井释放对产量的影响),且假定DUC井的释放速率为150口/月,则12月页岩油产量仍有增长空间,美国页岩油产量开始出现下降的时间预计将推迟至2020年1—2月,届时将对油价形成一定支撑。 除了美国原油供应增加外,非美供应以及需求预期等因素对油价也存在着较大的影响,近期美股再创新高等宏观环境好转是支撑油价上行的主要因素。另外,12月OPEC部长级会议也将是决定后期原油供应的关键变量,但当前形势尚不明朗,一方面,沙特阿美即将上市,沙特有动力通过进一步减产来提升油价以及阿美的估值;另一方面,美国原油产量增速放缓以及国际贸易形势好转或降低OPEC进一步减产的概率。在美原油产量增长不可持续、宏观环境边际好转、地缘政治风险仍在等利好因素影响下,油价不存在大幅下跌的基础,但能否大幅上涨还需要进一步关注12月OPEC的减产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