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底层锚系潜标观测揭示印度洋东经90度海岭赤道缺口底层流时间变异特征及其与上层海洋动力过程的联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02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近海动力与生态环境方向周锋研究员团队叶瑞杰助理研究员及合作者在国际高影响力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旗下著名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发表了题为“Energetic Bottom Current at the Equatorial Gap of the Ninety East Ridge in the Indian Ocean Based on Mooring Data”的研究成果。论文基于JAMES项目获取的底层锚系潜标长时间连续观测数据,揭示了印度洋东经90度海岭赤道缺口位置底层流的时间变异特征,并深入探究了该底层流季节内时间变异与上层海洋动力过程之间的联系。合作者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周锋研究员(通讯作者)、马晓助理研究员、周蓓峰高级工程师、曾定勇工程师、孟启承副研究员、蔺飞龙助理研究员、徐鸣泉助理研究员以及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刘诚刚副研究员、李宏亮研究员、寿鹿正高级工程师。

    海洋大尺度翻转环流对全球海洋物质能量输送、碳循环以及气候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洋深层流动是海洋大尺度翻转环流深层分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海洋大尺度翻转环流调整全球气候的关键环节。但是,受观测技术和成本的限制,海洋深层的现场观测数据十分稀缺,尤其是复杂地形近底层区域。东经90度海岭位于东印度洋海域,将东印度洋分隔成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两个海盆通过东经90度海岭的几个主要缺口进行深层水体的交换。目前,有关东经90度海岭缺口深层流的研究大多基于短时间的现场观测和模式诊断,无法真实反映东经90度海岭缺口底层流的时间变异特征,导致以往的水体交换流量估算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过长时间连续观测,可以有效获取底层流的时间变异特征。该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深层水体交换以及东印度洋翻转环流的时空结构提供了观测依据。

    该研究基于印度洋东经90度海岭赤道缺口处底层锚系观测资料,发现该位置存在一支强劲的向西的底层流动,该底层流拥有显著的季节内时间变异(~33天),且季节内时间变异在夏季和冬季有明显的增强。受季风影响,东印度洋赤道海域上层海洋存在丰富的季节内振荡信号。本研究基于海表面高度数据,发现东经90度海岭赤道缺口处底层流的季节内时间变异与上层海洋动力过程具有密切的联系。受海洋表面风强迫,东印度洋赤道海域上层海洋开尔文波产生并向东传播,并在东边界反射生成西传的罗斯贝波。本研究基于哥白尼海洋环境观测服务中心的模式数据,揭示了东印度洋东边界生成的西传罗斯贝波能够将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信号传播至海洋深层,从而引起东经90度海岭赤道缺口处底层流季节内振荡信号的增强。

    该研究是国家重大专项-自然资源部“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二期”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在该专项的支持下,海洋二所牵头发起了“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印度洋联合海洋与生态研究计划”(Joint Advanced Marine and Ecological Studies,简称JAMES),合作单位包括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国内业务与研发机构,以及来自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家的大学或部委机构。本专项旨在研究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海域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季风、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共同落实一带一路愿景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论文引用

    Ye, R., Zhou, F., Ma, X., Zhou, B., Zeng, D., Liu, C., Meng, Q., Lin, F., Xu, M., Li, H., & Shou, L. (2023). Energetic Bottom Current at the Equatorial Gap of the Ninety East Ridge in the Indian Ocean Based on Mooring Dat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8(3), e2022JC018974. https://doi.org/10.1029/2022JC018974

  • 原文来源:https://www.sio.org.cn/a/yjcg/20888.html
相关报告
  • 《基于现场观测揭示孟加拉湾上层海洋对热带气旋Amphan(2020)的响应特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20
    • 近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周锋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海洋学TOP期刊Progress in Oceanography上发表了题为“Observed oceanic response to Tropical Cyclone Amphan (2020) from a subsurface mooring in the Bay of Bengal”的研究成果,为“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印度洋联合海洋与生态研究计划”(Joint Advanced Marine and Ecological Studies,简称JAMES)再立新功。第一作者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彭映瑜,通讯作者为田娣副研究员和周锋研究员,合作者为张翰副研究员,马晓助理研究员、曾定勇工程师、孟启承副研究员、周蓓峰高级工程师、叶瑞杰助理研究员、陈叶青工程师、蔺飞龙助理研究员、胡振涛科研助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朱学明副研究员。 热带气旋是全球最具破坏性的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生成于海水温度较高的热带或副热带海域。孟加拉湾是位于北印度洋东部的边缘海,是热带气旋的活跃形成区,每年平均有三到四场风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特征,孟加拉湾蕴含着丰富而活跃的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包括内潮、中尺度或亚中尺度涡旋和大尺度环流等。孟加拉湾的大多数内潮活动仅限于半日潮频率,安达曼-尼科巴山脊是该地区半日潮(D2)的主要来源。过去,由于缺乏孟加拉湾中北部连续观测的水体剖面资料,孟加拉湾上层海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研究一直受到限制。自然资源部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二期专项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在公海海域部署了潜标等多种观测,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捕捉到了热带气旋Amphan。热带气旋Amphan是近20年来发生在北印度洋的第一个超级热带气旋。本研究基于JAMES研究计划在孟加拉湾南部的潜标观测资料Q12和Argo浮标,研究了孟加拉湾上层海洋对气旋Amphan(2020)的温盐和动力响应。随着Amphan的形成和移动,海面对Amphan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海表温度下降和海表盐度增加。同时,潜标观测到了很强的上升流,气旋过后13℃等温线抬升约50 m,导致整个温盐链观测深度范围内(150-800 m)都有显著的冷却。在150-200 m的深度范围内,盐度显著增加,最大增加约0.16。在动力响应方面,当Amphan经过时,流速显著增加,尤其是在122.6 m以上。Q12观测到的最大流速在42.6 m处增加到1.12 m/s。平均深度功率谱表明,Amphan经过后,近惯性频带出现了显著的能量谱峰。有趣的是,在D2-f和2f频带也出现了显著的能谱谱峰,能量增加了约3-7倍。 为了进一步讨论近惯性动能的衰减以及D2-f和2f频带出现的原因,本研究用小波分析和双相干分析诊断了近惯性波与半日潮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2-f和2f频带中带通滤波动能与本次事件中出现的强烈的近惯性动能(NIKE)相一致。它们的生成和衰减与近惯性波的生消过程密切相关,D2-f和2f频带的能量分别约为NIKE的12%和22%。在近惯性能量衰减过程中,近惯性波和半日潮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将能量传递到高频波段(D2-f)。此外,本研究发现热带气旋诱导的近惯性波发生自相互作用,并产生高频内波2f。根据前人研究表明,在容易发生参量次谐频不稳定机制(PSI)的临界日纬度(29°和14°)附近,热带气旋可以诱导近惯性波发生自相互作用(f+f=2f)。虽然本研究锚系的位置并不位于临界纬度,但仍然发生了自相互作用,这可能与Amphan持续向海洋输入的正相对涡度有关。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大专项-自然资源部“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二期”的经费资助和观测支撑。在该专项的支持下,海洋二所牵头发起了“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印度洋联合海洋与生态研究计划”(Joint Advanced Marine and Ecological Studies,简称JAMES),合作单位包括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国内业务与研发机构,以及来自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家的大学或部委机构。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JAMES研究计划旨在研究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海域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季风、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深化落实一带一路合作愿景,为海洋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论文引用: [1] Peng, Y., Tian, D., Zhou, F., Zhang, H., Ma, X., Zeng, D., Meng, Q., Zhou, B., Ye, R., Chen, Y., Lin, F., Hu, Z., and Zhu, X. 2023. Observed oceanic response to Tropical Cyclone Amphan (2020) from a subsurface mooring in the Bay of Bengal. 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103148. doi:10.1016/j.pocean.2023.103148.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系列研究揭示太平洋赤道中层流多尺度变异规律和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0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团队基于长期连续潜标观测,系列研究揭示了太平洋赤道中层流的季节内、季节和年际变异规律和机制。长期以来受观测数据的限制,海洋学界对太平洋三维环流的认知主要聚焦在表层和次表层环流上,而对次表层以深的中层流结构、变异和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存在较大的认知空白。赤道中层流对一千米左右物质能量的再分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将西中太平洋的高溶解氧输运到东太平洋低氧区,对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团队研究发现在600-1600米存在能量大值区,其与上层200米中尺度涡旋引起的能量大值区显著不同。通过分析潜标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结果,团队研究发现中层流季节内变异与罗斯贝短波密切相关,而且其能量传播路径和南北向分布会显著受到西太平洋南侧倾斜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岸线影响。罗斯贝短波向下向东南方向传播能量,可将西边界上层的能量传递至中深层,季节内能量的最大值从经典的北纬3度变为4.5度。通过正压转化率的计算,团队发现中层季节内变异的动能可以向平均纬向流提供能量,这为赤道中层流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能解释。该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在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团队分析了东经142度赤道上的潜标观测数据,发现位于600米以深赤道中层流的下层分支LEIC(Lower Equatorial Intermediate Current)存在着季节和年际变异信号,其与罗斯贝长波密切相关。与短波不同,罗斯贝长波向下向西方向传播能量,可将东太平洋上层的能量传递至西太平洋中深层。LEIC年际变异受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的显著影响,与ENSO指数的相关性在滞后11个月时达到0.8以上。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衰退期冬季,LEIC会违背季节变异的规律,出现强的东(西)向流异常。结合再分析数据和连续层化模式结果,团队发现ENSO成熟期的风场对LEIC的年际变异至关重要。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西风异常产生的下沉开尔文波在到达东边界后,会反射形成下沉罗斯贝长波,它与由赤道东太平洋负风应力旋度激发产生的下沉罗斯贝长波一起向西太平洋传播,产生LEIC的东向流异常。该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几内亚沿岸潜流的中层部分NGCUC-I(Intermediate part of the New Guinea Coastal Undercurrent)和LEIC一样也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异,年际变异与ENSO指数的相关性在滞后7-12月时达到最大值。虽然季节和年际变异都受到罗斯贝长波的调制,但长波的来源不同。中层流的季节变异主要由风直接驱动的罗斯贝长波控制,第一和第二斜压模态起主要作用,而中层流的年际变异主要由开尔文波在东边界反射后形成的罗斯贝长波控制,第二和第四斜压模态起主要作用。通过数值实验,团队研究发现南侧的巴新岸线增强了西太平洋中层流的季节变异和与ENSO相关的年际变异强度。该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以上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发现了赤道中层流的多时间尺度变异规律,结合模型结果揭示了对应的动力机制,建立起赤道中层流与上层海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不同联系机制。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