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病毒所全力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攻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2-12
  • 近期,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引起举国关注。在国家卫健委、中国科学院的统一部署和湖北省武汉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加紧科研攻关,全力支持、全程参与相关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依托我所建设的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国家病毒资源库的核心支撑作用,着力进行病原鉴定、病毒溯源、病原检测、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等研究,努力为一线防控治疗提供重要资源储备和科技支撑。

      提供资源支撑,牵头联合攻关

      2019年12月30日,在疫情爆发初期,武汉病毒所积极响应武汉市政府、湖北省卫健委和武汉市卫健委的防控联动机制,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收集和标准化入库工作。研究所于2020年1月2日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称2019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于1月5日成功分离到了病毒毒株。1月9日该毒株资源已按标准完成国家病毒资源库入库,并进行了标准化保藏(保藏编号:IVCAS 6.7512),可依法依规提供给有关机构,将为当前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研究、疫苗开发、生物医药筛选等提供重要资源支撑。1月11日,武汉病毒所作为国家卫健委的指定机构之一,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发布,实现全球共享。

      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专家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正式宣布成立由武汉病毒所牵头,石正丽研究员任组长,与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省中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单位的13位专家共同组成科研攻关专家组,着重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研发、疾病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及临床诊治、抗病毒应急药物和抗体类药物等8个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协同全省优势科研力量,全力打好科技防控攻关战。

      积极主动参与,助力检测诊断

      当前,武汉市作为此次疫情的重点区域,疑似病例不断出现,病毒检验检测任务十分艰巨。1月26日,武汉市确定了省疾控中心等2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济医院等9家医疗机构、以及武汉病毒所等2家专业机构开展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原学检测。目前,武汉病毒所以疫情防控为中心,凭借自身的硬件条件和科技支撑队伍,已开展了部分2019新型冠状病毒临床样本检测,助力武汉市缓解防疫压力,并进一步提升新冠肺炎的检测及诊治能力。同时,由研究所开发的病毒检测试剂和方法,已应用于本次病原检测工作中,为后续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和推广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武汉病毒所实现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抗原蛋白的原核和真核表达。通过与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IgG、IgM血清学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可作为除咽拭子病原核酸检测以外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突破科学难题,取得重要进展

      1月23日,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在bioRxiv预印版平台上发表文章《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Discovery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the recent pneumonia outbreak in humans and its potential bat origin”),提出新型肺炎病毒或来源于蝙蝠。文章首次证实了该新型冠状病毒使用与SARS冠状病毒相同的细胞进入受体(ACE2),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一种蝙蝠的冠状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6%,为后续病毒致病机理、病毒溯源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武汉病毒所正积极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动物模型建立、疫苗研发等工作。目前已筛选出了几种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 筛选结果已向国家和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科技攻关组报告,供综合研判后指导医疗救治。在动物模型方面,已基本完成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将为后续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疫情当前,使命在肩。早在2003年SARS爆发时期,国家从战略高度部署了武汉病毒所承担的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任务。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实验室作为我国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综合性技术平台,一直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作为其核心责任。在本次疫情发生并完成病原鉴定后,实验室已获国家卫健委批复,可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实验活动。未来,武汉病毒所将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依托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国家病毒资源库等关键科学设施,全面动员、加强科研攻关,继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科研攻关贡献力量。

相关报告
  • 《温州地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及控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3-18
    • SSRN预印平台的《柳叶刀》预印本于3月10日发表了温州医科大学等发表的论文“Epidemic Features and Control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Pneumonia in Wenzhou, China”。 文章显示,自2019年12月中国武汉暴发以来,除武汉外,温州是湖北省以外确诊病例最多的城市。该团队对 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防治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改进的SEIR模型计算基本繁殖数(R0),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累积病例趋势。结果显示,大量的人从湖北涌入温州,这是导致COVID-19暴发的主要原因。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乐清县、瑞安市,发病高峰出现在1月29日和2月3日,湖北输入病例减少于1月30日。在应急准备方面,启动了基于三级预防原则的强控制措施,从2020年1月29日起出现明显的r0下降,患者发病与诊断的中位时间间隔由7天缩短至3天。在logistic模型的基础上,预测在2020年2月10日出现一个下降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验证。对于COVID-19等传染病的暴发,公共卫生手段在控制疫情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 《2月20日_中国武汉2019新型肺炎冠状病毒:新兴的感染和管理策略》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2-23
    • 2月20日_中国武汉2019新型肺炎冠状病毒:新兴的感染和管理策略 1.时间:2020年2月20日 2.机构或团队: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肺内科 3. 事件概要: 《临床和转化医学》于2月20日发表了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肺内科发表的综述论文“2019 novel coronavirus of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emerging attack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2019年底,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首次发现2019- nCoV肺炎疫情。随着新冠状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快,2019-nCoV开始在家庭或医院中人际传播以及城际传播。截至2020年2月10日,中国确诊病例40261例,疑似病例23589例,死亡病例909例,治愈病例3444例,日本、新加坡、泰国、韩国、美国等24个国家确诊病例383例,其中1例死亡。目前,相比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的SARS死亡率为9.6%,中东呼吸综合征死亡率为34.4%,2019-nCoV在中国的死亡率为2.3%。新病毒似乎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致命。但2019-nCoV的起源、传播和毒力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感染2019-nCoV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全身无力和干咳。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病人是无发烧的或在生物学上被证实无症状的感染。部分病例胸部CT磨玻璃样病变较RT-PCR检测阳性出现的更早。最初结果为阴性的临床疑似病例,建议对鼻咽拭子或痰液样本进行重复检测。根据目前情况,阻断传播、隔离、呼吸和眼睛的保护以及手部卫生是对抗2019-nCoV的紧急管理策略。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clintransmed.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40169-020-0027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