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典型岩浆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8-27
  •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甘肃省金川市,最初由甘肃省地质局于1958年发现,是一个规模巨大伴生Co、Au、Ag、PGE等17种金属元素的铜镍硫化物矿床。金川岩体的出露面积仅为1.34km2,是一个矿化率高达60%的独立超镁铁岩体,累计探明矿石储量为5.5亿t,镍金属储量558万t,铜金属储量354万t(高亚林等,2009),是我国最大的镍矿床。因此,金川也被称为“镍都”。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位居世界前三大硫化物铜镍矿床之列,仅次于俄罗斯诺里尔斯克和加拿大萨德伯里。金川矿床伴生的铂族金属储量亦居全国第一位。铂族元素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与金、银合称“贵金属”,其广泛运用于国防、高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显示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关键金属。因此,也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Y1NDY0NA==&mid=2247553931&idx=2&sn=6f93fc03d2fc44de6ae8818751c65ed6&scene=0
相关报告
  • 《还原作用对岩浆Ni-Cu矿床硫化物饱和的控制》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5-08
    • 岩浆Ni-Cu硫化物矿床是镍、铜、钴和铂族元素的重要来源。我国板内环境的成矿条件相对较差,主要的大型-超大型岩浆Ni-Cu硫化物矿床集中分布于中亚造山带和东昆仑造山带。当前对造山带内该类矿床成因的核心问题,特别是硫化物的饱和机制和围岩地层同化混染对成矿贡献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关键矿产成矿与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团队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对中亚造山带南缘新疆北部的黄山东和黄山西两个大型岩浆Ni-Cu硫化物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这两个矿床的硫化物熔体的硫同位素组成略高于MORB地幔范围,且全岩的S/Se比值显著高于地幔范围,表明在侵入过程中经历了外部硫的添加。此外,矿床的碳同位素组成明显低于地幔范围,显示岩浆在侵入过程中混染了地壳还原性有机碳。 通过模拟结果,研究发现仅靠约10%的外部硫添加不能触发母岩浆中的硫化物饱和,而富有机质沉积岩对岩浆的还原作用是诱导硫化物饱和的必要条件。这为造山带岩浆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区域镍资源勘探具有指导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Economic Geology》上,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 《五元素脉状矿床研究进展与找矿思路解析》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7-21
    • 本文综述了五元素(Ni-Co-As-Ag-Bi)脉状矿床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五元素脉状矿床是一种罕见的热液矿床,以砷化物为主,镍和钴的品位极高,并伴生银、金和铀等金属,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该类矿床在全球分布较少,主要在北美洲和欧洲,我国仅发现两处。 研究指出,五元素脉状矿床的矿石矿物主要由砷化物和硫砷化物组成,还有少量硫化物和自然元素,常形成类蕨状、球粒状和树枝状结构。矿质生成顺序大致为Ni→Co→Fe, As→S。成矿模式包括镁铁-超镁铁岩作为镍和钴的源区,中酸性岩体提供热或流体,强烈的地质构造提供热液运输通道和矿质沉淀空间,以及还原性地层提供还原物质(如CH4和Fe2+),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矿质沉淀。 文章总结了全球多个地区的五元素脉状矿床的时空分布和地质特征,并详细解析了典型矿集区的成矿机制。提出了找矿勘查的思路,包括通过遥感影像识别岩体,查阅地层有机碳含量数据,结合航磁数据和断裂密度图找出断层活跃区,最后遴选找矿远景区。此外,寻找镍华、钴华等标志性矿物可显著提高找矿效率。 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矿石结构成因、超常富集机制等。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国内外寻找五元素脉状矿床具有重要启示,有望为我国关键金属资源的保障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