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子刊:感染一次新冠,抗体防线能存在多久》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2
  • 随着新冠病毒的大规模流行,新的病毒突变株不断出现,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其中一些突变株具有更强的感染能力或更强免疫逃逸能力,目前全世界最关注的当属Omicron突变株。

    多项研究显示,接种疫苗或感染新冠,内体可以产生抗体,可以提供有效保护,避免了住院和死亡等不良健康后果。

    鼻子中的抗体(IgA),当病毒首次进入呼吸道时,它会阻断病毒,提供了新冠病毒的一线防御,这些抗体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病毒进入细胞并引起感染。目前,尚不清楚感染新冠后,这道防线能维持多久。

    2022年12月19日,英国伦敦帝王理工学院、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 EBioMedicine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SARS-CoV-2-specific nasal IgA wanes 9 months after hospitalisation with COVID-19 and is not induced by subsequent vaccina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在感染新冠9个月后,预防病毒的第一道防线鼻子中的抗体会下降,与早期的变体相比,鼻抗体对Omicron变体的抵抗力更短,解释了为什么新冠康复的人有再次感染的风险,尤其是 Omicron 变体,可能是反复感染的重要因素。

    研究还发现,接种疫苗对在血液中产生和增强抗体非常有效,可以预防严重疾病,但对鼻腔IgA水平影响甚微。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446名在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期间因感染新冠住院的参与者,收集了参与者的血液和鼻腔样本,通过电化学发光测量了参与者鼻子中的抗体和血浆中的抗体,以及抗体的持续时间,对原始毒株、Delta和Omicron(BA.1)变体的中和反应,还研究了随后接种疫苗对鼻腔和血液中抗体的影响。

    在所有参与者中,有141人在住院的当时、六个月、一年分别采集了血液和鼻腔样本。

    研究发现,在感染4周后,鼻腔中的抗体开始出现,但在9个月后,恢复至感染前的水平;而血液中的抗体在感染2周后就出现,并在9个月后上升2181倍,此后仍高于感染前,至少会持续一年。

    在所有参与者中,有323人接种了疫苗,其中307人确认自己在研究期间接种了第一次疫苗,研究发现,鼻腔和血液抗体都增加,然而鼻腔抗体的变化很小且是暂时的。

    对毒株的中和反应分析发现,结合原始毒株、Delta和Omicron的鼻腔和血液抗体在感染后28天出现,并在至少9个月内保持升高,但鼻腔抗体结合Omicron是最短暂的,这可能是Omicron反复感染的重要因素。

    此外,感染1年后,血液中的抗体需要加强疫苗来维持免疫力,才能有效地与原始毒株、Delta和Omicron结合。

    重要的是,鼻腔中的抗体与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和性别无关,因此,研究认为血浆和鼻腔抗体反应之间观察到的差异是由疫苗接种驱动的。

    研究表明,鼻腔一线防御免疫与其他免疫反应是分开的,尽管它能通过接种疫苗和感染而增强,但只持续约9个月。尽管如此,接种加强疫苗可以略微增强它,可以有效地预防严重疾病和死亡,因此加强疫苗仍然非常重要。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f67e528913a.html
相关报告
  • 《柳叶刀:感染一次新冠,能保护多久?》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26
    • 新冠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并造成呼吸系统和人体各个器官的损伤。自2019年底首次爆发至今,新型冠状病毒对世界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新冠病毒的大规模流行,新的病毒突变株不断出现,Alpha、Beta、Delta、Omicron等,其中一些突变株具有更强的感染能力或更强免疫逃逸能力。了解不同毒株感染后对新冠的感染、重症、死亡预防有效性至关重要。 权威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题为" Past SARS-CoV-2 infection prot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的系统回顾分析。 该研究全面分析了再感染和重症风险,研究显示,感染一次新冠后,对于重症和死亡的保护至少可持续10个月,风险降低高达90%。 尽管过去感染的保护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但针对再次感染、症状程度和重症的保护水平,似乎至少与接种2剂mRNA疫苗所提供的保护水平一样持久,甚至更高。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系统回顾分析了19个不同国家的65项研究,这些研究使用了多种方法来确定过去的感染症状、变体、感染后的时间、以及随时间变化的保护作用等。研究评估了过去的感染对未来新冠的再感染、感染症状、重症率等预防作用。 总的来讲,感染新冠后的免疫力对预防未来感染提供了强大、持久的保护,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对于再感染,早期毒株的感染对再感染的保护作用都很高,早期毒株的感染对原始毒株、Alpha、Beta、Delta变体再感染的保护作用平均估计值大于82%。相比之下,早期毒株的感染对Omicron BA.1再次感染的保护作用大大降低,合并有效性仅为45.3%,对BA.1症状性疾病的总有效率为44%。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毒株、Alpha、Delta变体对再感染的保护均下降,但在40周时仍保持在78.6%。相比之下,BA.1变体对再次感染的保护作用下降得更快,40周时估计为36.1%。 对于预防感染症状,原始毒株、Alpha、Delta变体40周时的保护率为78.4%,而BA.1对症状性疾病的保护较低,40周时为37.7%。 重要的是,所有变体对重症的保护率都很高,在40周时,原始毒株、Alpha、Delta变体的保护率为90.2%,BA.1的保护率则为88.9%。 尽管数据不足,对严重疾病的保护在所有变体初次感染后长达1年内都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过去感染的保护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但针对再次感染、症状程度和重症的保护水平,似乎至少与接种2剂mRNA疫苗所提供的保护水平一样持久,甚至更高。 不过,研究人员强调,考虑到感染新冠的风险,尤其是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接种疫苗是获得免疫力的首选途径。 早期的研究也证实了该研究,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包括体液和细胞反应,T细胞免疫和记忆B细胞对新冠刺突蛋白抗原的反应多种多样,这可能会导致更持久的免疫力,并增强对各种变体的保护。与其他变体相比,BA.1变体及其亚系的交叉变体免疫力较弱,进一步支持刺突蛋白突变对Omicron逃避免疫力的影响。 综上,结果表明,新冠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可提供实质性保护,防止来自BA.1前变体的感染,在40周时,对重症的保护率高达90%。随着时间的推移,变体对过去感染的保护水平至少与两剂mRNA疫苗提供的水平相当,甚至更高。
  • 《《柳叶刀》子刊发表首例新冠二次感染重症,专家强调疫苗的保护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10-24
    • 前不久,美国一名曾为轻症的患者确诊“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且发展为重症的消息一度引起极大关注。当地时间10月12日,这一病例报告正式经过同行评议并发表于《柳叶刀-传染病》。不同于此前香港大学报告的首个确认被新冠病毒重复感染的病例,这名患者的免疫系统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病例详细情况 根据论文介绍,这是美国内华达州一名25岁患者,自今年3月25日开始出现喉咙痛、咳嗽、头痛、恶心、腹泻的症状,并于4月18日经检测确认感染新冠病毒。隔离期间,4月27日患者症状好转,5月9日和5月26日两次核酸检测均已转阴,直至5月28日患者都没有不适。 转折发生在5月31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烧、头痛、头晕、咳嗽、恶心和腹泻的症状,不过去医院拍了个X光胸片就回家了。6月5日,他进一步发展为低氧症,不得不住院持续吸氧,最新X光胸片明显表现出了病毒性非典型性肺炎,并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6月6日,抗体检测IgG/IgM也均为阳性。 重复感染的证据 与在中国香港发现的首个二次感染病例相似,考虑到这名患者曾出现症状恢复且两次核酸阴性结果,研究团队也对其两次感染的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两次样本的病毒来自同一进化枝——这是当地同时期流行的主要病毒株进化枝。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是一次持续感染导致的病毒再激活,但是,两次样本病毒的基因组有大量其他明显的差别,根据现有科学证据,这些差别无法通过病毒短期内在体内进化来解释。 此外,该患者也没有服用任何免疫抑制药物或存在HIV感染,因免疫系统问题而导致“病毒未能被身体完全清除”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第二次发病时,他的父母也检测出新冠阳性,尽管尚未得到测序结果,但这支持了该患者二次暴露和二次感染的合理性。 基于多方面的详尽证据,研究团队认为,基本可以确认这是一例二次感染。 为什么症状更严重?免疫力和疫苗还管用吗? 在论文中,研究团队也探讨了二次感染症状加重的潜在原因:可能是暴露于非常大量的病毒,可能是二次感染的病毒对这名患者更具“毒性”,也可能是抗体出现了ADE效应(抗体依赖增强效应)。 研究团队指出,该病例提示感染过新冠病毒可能不会给所有个体带来100%的保护力。“尽管个例的发现不足以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但仍然强烈建议,曾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个体仍应认真预防后续的病毒暴露风险,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论文通讯作者,内华达大学(University of Nevada)医学院Mark Pandori博士建议。 在同期发表的评论文章中,耶鲁大学医学院(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免疫学教授Akiko Iwasaki博士表示,虽然已知的二次感染病例只有极少数,但这些病例具有重要的公共健康意义。对此,她提出了三点思考。 首先,与研究团队的观点相似,自然免疫力“不一定”能让个体在再次感染后免受疾病侵害。迄今已有数例二次感染新冠病例的报道,这些患者都没有免疫缺陷,但缺乏血清学数据表明他们是否具有了足够的抗体反应,而且,该病例报告中的美国内华达州患者和另一名厄瓜多尔患者在二次感染后都比首次感染严重。此外,现有二次感染病例大多是因为出现症状而被发现,我们还不够了解无症状二次感染病例的情况。 其次,一名患者前后感染不同病毒株,但并不意味着二次感染是“免疫逃逸”引起的,换言之,不意味着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病毒株设计不同疫苗。“就目前而言,一种疫苗足以针对所有的病毒变异提供保护。” 再者,二次感染者还会造成传播吗?现有研究表明,个别二次感染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并不低,因此我们“不应指望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来实现群体免疫,这不仅对许多人致命,也无效,实现群体免疫的最安全途径是通过安全和有效的疫苗。” 疫情发展已大半年,但COVID-19对人类而言仍然是一种新的疾病,我们的认知仍然有限。单个病例不能定义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只有更多的二次感染病例分析,能让我们对自然感染后的免疫力有更多了解,并为疫苗研发提供洞见。目前,我们仍然需要做好万全的防护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