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保护在行动》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01
  • 1月22日,江西省都昌县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万名志愿者鄱阳湖生态保护行动,通过进湖区、进乡村、进市场、进校园开展清网、清猎、清杂和清污活动,以实际行动保护江豚、候鸟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倡议民众高度重视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图为志愿者在江西鄱阳湖都昌水域清理废弃的渔网。

    傅建斌摄(人民视觉)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31日 20 版)

    2018年01月31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报告
  • 《消失的江豚:鄱阳湖保护区采砂之祸》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11月24日,鄱阳湖都昌水域出现一头死亡江豚,雄性,尾部缠有一根细线。这是鄱阳湖今年第12头死亡江豚。江豚保护行动网志愿者供图 江西省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部分) 注:江西省水利厅2014年批复的鄱阳湖01号采砂区位于都昌、余干、鄱阳、新建的4县交界处。   两年采砂后,有学者发现瓢山水域江豚数从47降为0;江西省水利厅称没有部门提示保护区位置   11月中旬,江西省内鄱阳湖已是枯水期。瓢山水域周边渐渐露出了深褐色的滩涂。几条大型运砂船待在水中央,小型采砂船蛰伏在岸边,周边裸露出被采砂船废弃的砂岛。   烟波朦胧中,新京报记者看到,北来越冬的天鹅和灰鹤成群站在水边。“但就是很难再见到江豚了,这两年都跑三山(水域)那边了。”驾船路过此处的鄱阳县莲湖乡朱家村渔民朱宏生(化名)说。   瓢山水域位于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2013年12月,一位研究人员曾在这里观测到47头长江江豚;2014年12月,这一数字突然变成了“0”。   江豚是除白鳍豚外,长江流域特有的另一种淡水豚类动物,今年5月刚被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距今最近的2012年科考调查发现,全国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045头,其中,鄱阳湖有450头,占据整个长江流域长江江豚数量的近一半。为此,有学者将鄱阳湖称为“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   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瓢山水域长江江豚保护区中江豚大面积消失,很可能与此地2014至2016年的大规模采砂活动有关。   12月5日,曾经批示此地采砂的江西省水利厅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批示采砂之前,按程序曾向江西省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厅征求意见,但彼时没有部门提示那里是长江江豚保护区。   而主管该保护区的江西省农业厅下属渔政局,至今没有对此作出解释。   保护区的十里砂岛   11月15日,天色渐渐大亮时,渔民朱宏生驾驶一艘满载小鱼仔的船,又在瓢山水域搁浅了。渔船被卡在一个砂岛边缘,两米外是一条大型运砂船。他惊出一身冷汗,赶紧熄灭发动机,跳下船查看。   “挺危险的,要是把发动机弄坏就麻烦大了。”他知道,又是砂岛惹的祸。   从2014年秋天、瓢山水域开始出现采砂船起,渔船就偶有搁浅。   当年,几十艘采砂船将砂石从湖底吸上来,直接在湖中进行分选,细砂被抽走卖掉,粗砂则直接倾倒在湖中。渐渐地,小砂岛在瓢山水域星罗棋布,零零散散分布在水域两岸,蔓延约10里地。   随着两岸砂岛群形成,这两年来,朱宏生很少在此处再看到江豚来吃渔民丢弃的小鱼。   一个原因是,瓢山水域的面积被堆积的砂岛压缩,加上渔船来来往往,江豚的实际活动范围也被不断压缩。   另一个原因是,大规模采砂后,原来距水面约两三米深度的砂床消失了。11月中旬,有朱家村的渔民用一根长篙大致测量了瓢山水域航道的湖底,已经至少有10米深。   “十米深的水让江豚生活本来没有问题,但砂床被挖走后,贝类等底栖生物的恢复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短时间内肯定会对该区域的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肯定也会影响鱼类和豚类的栖息。”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说。   此外,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经过常年的观察,发现鄱阳湖中有很多草洲浅滩,它们在春季便是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区域,从而也是江豚抚幼的重要场所,“一是这里小型鱼类丰富,二是这些区域水浅流缓,对于游泳能力还不是很好的新生幼豚具有保护作用。”郝玉江说。但如今,挖砂将这些草洲浅滩直接挖掉或者埋掉,这里的江豚便无处抚幼。   在这一切发生之前,鄱阳湖被称为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   资料显示,长江江豚是江豚中惟一的淡水亚种,仅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及其大型支流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调查估算,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2700头。   1997至1998年再次考察,却发现长江干流、洞庭湖的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分析,长江干流不断下降的渔业资源、发达的航运与长江江豚急剧下降密不可分。   但是,多年的观察则发现,“鄱阳湖中长江江豚的数量一直稳定在大约400头左右。”王克雄在其已发表的文章中,将鄱阳湖称为“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   这一说法被学界广泛接受。2012年,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对长江江豚再次考察,彼时,长江流域整个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已经下降至1045头,但鄱阳湖仍有大约450头。   “鄱阳湖主要是渔业资源丰富,周边环境保持得还可以,另外往来航道没有长江干流发达,所以它是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11月16日,郝玉江告诉新京报记者。 编辑:倪雪莹
  • 《鄱阳湖迎来最佳观鸟季》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中国江西网-江南都市报 2017-12-11 08:02:10 来源:中国江西网-江南都市报 编辑:兆明 作者:杨帆 石鹏 邓家志 王春涛 江南都市报讯 杨帆、全媒体记者石鹏、实习生邓家志、王春涛摄影报道: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大批珍禽迁徙到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这里也迎来一年之中的最佳观鸟季。 鄱阳湖万鸟翔集 12月10日,记者看到,白鹤、灰鹤、小天鹅、东方白鹳、白琵鹭、白额雁、鸿雁等成千上万只候鸟,在鄱阳湖都昌县泗山水域的湿地上嬉戏觅食,翩翩起舞。 据了解,都昌县是鄱阳湖区域湖泊湿地面积最大的县份。每到秋冬季节,鄱阳湖都昌自然保护区内万鸟翔集。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以白鹤和东方白鹳为代表;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8种,以小天鹅、灰鹤为代表。2012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小天鹅之乡”,是名副其实的鄱阳湖观鸟胜地。除此之外,庐山市沙湖山、吴城候鸟保护区、九江县东湖、共青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贤金溪湖等,也是观赏候鸟的好地方。(江南都市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