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健康院开发新型空间多组学技术解密小鼠脑发育的时空谱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5-26
  •  2023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彭广敦课题组在Nature methods上发表了题为Simultaneous profiling of spatial gene expression and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during mouse brain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文章揭示了一种名为MISAR-seq的空间多组学技术(Microfluidic indexing-based spatial assay for ATAC and RNA-sequencing)。该技术通过微流控芯片依赖的靶向barcode递送系统,在保留细胞空间位置信息的前提下同时实现了细胞内ATAC和RNA两种组学信息的捕获,并成功将其应用在了胚胎期小鼠脑发育机制的研究中,不仅首次构建出了小鼠脑发育的时空多组学图谱,同时也揭示了启动子及增强子形成的顺式调控元件在脑发育中的具体调控机制。

      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一次性获取同一细胞内的多个组学信息,但也伴随着其空间位置信息丢失,空间组学技术技术不仅可以很好地保留细胞原位的空间位置信息,还可以同时捕获细胞内的转录组信息。但是,目前的空间组学技术主要局限于单个组学信息的捕获。如果能够开发出一种在同一组织中同时捕获多个组学信息的空间多组学技术,将其用于捕获人体内的所有细胞,并构建出单细胞分辨率的三维数字化人,将会极大的帮助我们解析人类细胞的时空谱系及相关调控机制,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人体衰老和疾病的治疗。

      MISAR-seq具有同时在一个空间位置样本上分析RNA与ATAC信息的能力。因此,研究人员特别关注了E11.0、E13.5、E15.5及E18.5的多个胚胎期小鼠脑的发育。首先,研究人员验证了MISAR-seq的数据质量,发现基于空间双组学的ATAC及RNA数据与其相应单组学数据的质量接近甚至更好,每个单元数据点所检测到的基因数大致在2500-3500之间。进一步和单细胞数据的整合分析显示,该技术所捕获到的脑细胞类型与相应单细胞的脑结构注释也非常吻合。

      接下来,研究人员将具有不同发育时期且包含两种组学信息小鼠脑发育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并开发了基于空间位置限制与图像特征提取结合的生物信息学工具,有效提高了不同组学在多个不同时期点之间数据的“横向”与 “纵向”整合能力,从而绘制出了小鼠脑发育的时空多组学图谱。结果发现,无论是单独使用MISAR-seq ATAC或RNA数据,或者是同时使用两种组学数据(Combined)进行空间聚类均能较好的进行脑区划分,且聚类结果与Allen Brain Atlas的注释均较为一致。

      最后,基于已获得的MISAR-seq数据,研究人员通过绘制两种组学在皮层发育的空间和时间的轨迹,尝试进一步解释皮层发生过程中染色质开放与基因表达之间的级联调控关系。研究人员发现Pax6-Eomes-Tbr1形成的直接级联调控建立了小鼠皮层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顺序和区域特异性。这些结果表明,多组学的时空轨迹分析可以较好的预测决定细胞命运的重要驱动元件,并且可以提供TF的具体相互作用模式,从而对诸如皮层等复杂结构的形成施加精确的调控。

      下一步,研究人员期待MISAR-seq能在空间分辨率以及三维组织解析上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拓展,且能够兼容更多的组学信息,并基于此开发更好的空间多组学基因调控网络分析工具,从而揭示驱动结构复杂组织中细胞身份和功能决定的具体机制。

      研究团队主要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生物岛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的人员组成。博士生江伏青,钱莹莹、朱淼及实习研究员周鑫等人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彭广敦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工作还得到了广州实验室崔桂忠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陈凯研究员的帮助。

  • 原文来源:http://www.gibh.cas.cn/xwdt/kydt/202305/t20230526_6763362.htm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3-01884-1
相关报告
  • 《广州健康院实现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再生B免疫谱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13
    • 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课题组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在线发表了题为Regeneration of immunocompetent B lymphopoiesis from pluripotent stem cells guided by transcription factor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套可以高效诱导干细胞分化产生B免疫谱系的转录因子组合,证明在不依赖造血干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再生手段移植重建功能完整的体液免疫系统,实现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并产生长期免疫记忆。这为开发B细胞疗法治疗B细胞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及技术借鉴。   B细胞是体液免疫的关键细胞成分,包括固有免疫B1细胞和获得性免疫B2细胞(MZ B, FO B)两大类群。任何一种B细胞缺陷都会导致体液免疫受损,甚至导致严重感染类疾病。对于B细胞功能低下和不全相关疾病的治疗,再生B细胞是一个理想的选择。骨髓和脾脏等B细胞的发育场所有着极为复杂的微环境,多年来研究者们尝试多种体外再生B细胞的方法,但都因为无法模拟上述复杂的B细胞发育微环境而停滞不前。王金勇课题组在多潜能干细胞(PSC)中共表达Runx1, Hoxa9, Lhx2三个转录因子,通过在造血发生(Hemogenesis)以及B淋系生成(lymphogenesis)阶段连续作用产生造血种子,移植后巧妙利用B细胞先天缺失小鼠的体内微环境,成功在小鼠体内诱导出完整而成熟的B细胞谱系。   课题组基于“体外再生种子细胞,体内发育成熟”两步法策略实现诱导B细胞再生。这种诱导生成的B细胞谱系能够分别在外周血、脾脏、骨髓和腹腔膜等多器官组织中检测到对应的B祖细胞、非成熟B细胞、以及成熟B细胞类群,包括pro-B细胞、pre-B细胞、B1细胞、B2细胞等。其中pro-B和pre-B细胞均能表达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单细胞测序的聚类结果也显示移植后早期阶段(Day 7.5)再生的pro-B和large pre-B细胞与野生型小鼠天然的B细胞早期发育对应类群类似。另外,诱导得到的成熟B细胞有着类似于野生型B细胞的BCR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诱导得到的B细胞并未发现克隆性增殖,预示着极低的致瘤风险。在移植4-6周后,受体鼠便可分泌多种类型的抗体。T细胞依赖性抗原NP-CGG免疫处理后,受体鼠(无内源B细胞的免疫缺陷鼠)也在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中表现良好,表现为积极的抗体分泌和高峰度抗原特异细胞与记忆B细胞。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生张琪和吴冰燕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金勇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委、广东省和广州市等项目经费支持。
  • 《Cell |开发新一代谱系追踪小鼠和多组学谱系追踪技术》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0-18
    • 2023年10月17日,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李莉博士,Fernando Camargo教授和西湖大学的王寿文研究员在Cell杂志发表题为 A mouse model with high clonal barcode diversity for joint lineage, transcriptomic, and epigenomic profiling in single cells 的研究论文,开发了新一代谱系追踪小鼠DARLIN,以及多组学谱系追踪技术Camellia-seq。 这项技术为系统理解细胞的分化、发育、迁移、稳态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本文内容转载自“BioArt”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GatRkUhPXYpSb2MAxArr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