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市场 错位发展——中国需要提升模拟和功率半导体技术与产能》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1-24
  • 近几年,国内各地陆续上马的重大半导体代工项目大多在瞄着数字工艺。不仅仅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等业内传统企业,甚至传说中的“武汉弘芯”,以及某个在山东签约的12吋项目,动辄12吋,起步14nm——似乎数字工艺更“高大上”,更是中国需要。但,对国内项目深入调研和思考后,芯谋研究认为,相比“市长”需要先进数字工艺,“市场”更需要模拟和功率的技术与产能。

    一、模拟晶圆生产线产能需求旺盛,国内现有产能严重不足

    首先,中国的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占全球40%以上,晶圆代工需求巨大。

    根据WSTS(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统计,2017年全球模拟电路销售额为530.7亿美元,而中国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超过40%,即约为220亿美元。220亿美元的市场采购规模,假设国内实现自主供应50%,国内模拟芯片的需求可达到110亿美元。根据产业规律和中国模拟公司的毛利率分析,平均来看,中国模拟芯片售价中40%是晶圆代工,30%是封装测试,30%是毛利,则中国市场模拟晶圆的代工需求为44亿美元(110亿美元*40%)。再按照8吋晶圆ASP(平均售价)550美元推算,一年需要800万片(折合8吋晶圆,下同)。假设年度产能利用率平均按照90%,那么,一年的产能需求是888万片,平均到每月74万片。

    未来几年从产品来看,电源管理IC、信号转换器和专用模拟芯片将成为模拟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是汽车电子推动的模拟芯片需求,更是重要的市场驱动力。除了汽车电子外,物联网和工业电子等方向也会给予助力。基于历史数据和产业规律,可以预测国内模拟芯片需求将持续旺盛,芯谋研究预计到2023年国内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将超过350亿美元。

    其次,从国内供给角度分析,现有产能严重不足,未来缺口超过43万片/月。

    目前国内的供给如下图,国内可用于模拟集成电路制造的晶圆月产能约为38.4万片,扣除用于其它工艺的产能,实际可用产能不到20万片——模拟集成电路制造当前的产能缺口高达54万片/月。

    纯大陆本土工厂可用于模拟芯片制造的晶圆线产能

    未来5年,国内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将超过350亿美元,假设按照国产芯片自主供应达到50%,那么晶圆产能需求为118万片/月,未来五年国内还将新增37万片/月的产能(见下图),国内既有产能加上确定增加的产能约为75万片/月,仍有43万片/月缺口。

    预计2023年国内新增模拟芯片制造的晶圆线产能

    同样,国内的功率器件晶圆产能也面临着模拟芯片相似的问题和困局,我们也从产能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看。

    二、国内功率器件面临同等产能不足窘境,未来5年缺口87万片/月

    与模拟芯片的处境相似,功率器件也同样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但也存在超过90%进口依存度的情形。根据CCID报道,2017年中国功率器件市场规模达到1611.1亿元,约合240亿美元,其中本土芯片供应商如扬州扬杰、华润微电子、士兰微、华微、捷捷、固锝、新顺等功率器件总营收不超过20亿美元,剩下超过90%的需求依赖进口。按照前述类似模拟芯片的计算方法,要满足110亿美元的芯片所需的产能约100万片/月。

    在很多国内Foundry内,产线同步承接功率器件制造和模拟类集成电路如功率集成电路的制造,因此国内可用于功率器件制造的晶圆月产能缺口情况和模拟芯片亦是类似的。当前国内可用于功率器件制造的晶圆月产能约为37万片/月,扣除运营不好或者还未实际投入运营的产能,仅剩不足30万片/月。供给与需求两相对比,缺口超过70万片/月。从近些年的历史情况看,国内功率器件需求持续旺盛,景气度不断攀升。预计到2023年,国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美元,晶圆年产能需求1667万片(算法按照上面模拟芯片的计算逻辑),约139万片/月。到那时,国内既有产能加上确定增加的产能约为52万片/月,仍有87万片/月缺口。

    国内可用于功率器件制造的晶圆线产能

    预计2023年国内新增功率器件制造的晶圆线产能

    除了整体产能不足以外,国内模拟芯片厂商处于“三低”的局面:产品低端、企业产值低、企业集中度低。一个典型的明证就是在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排名中前十五,没有任何一家国内公司,同时国内公司占比没有任何一家超过2%。

    三、中国具备增加模拟、功率半导体产能的条件,虚拟IDM运营或成为解决之道

    首先,中国有着如此庞大的模拟市场,供需差距将越来越大,随着中国系统厂商在全球产业版图中的话语权逐渐升高,一大批整机系统厂商的崛起,中国将继续牢牢站住市场,在中国建立模拟、功率生产线是最贴近市场的做法。

    其次,从商业模式来看,优秀的模拟产品是需要设计和工艺紧密结合,双方充分的交流才能开发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具体到其产品特性来看,模拟产品定制化程度很高,国外厂商一般会根据应用需求定义开发新的产品——设计、工艺、应用构成了一个产品定义的稳定三角,这是为什么模拟芯片的厂商几乎都是IDM的模式;同时,这也是模拟芯片的技术也大都集中于国外厂商手里的原因——国内缺少代工厂的支持,很难形成设计和工艺结合的机会。

    第三,相较于12吋生产线动辄几百亿上千亿的投资,模拟、功率半导体生产线的产线投资较小,利润高,回报率更优。而中国设计公司有着贴近本土市场的优势,掌握了产品定义,逐渐突破工艺和设计,在细分领域做深做精的,成为“小而美”公司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模拟、功率半导体生产线的诸多条件,当下加快布局已十分急迫和关键,接下来就是发展路径的问题了。

    回顾近50年的半导体产业,其发展模式在不断地调整。产业最初IDM是主流模式,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兴起Fabless(无晶圆设计),紧接着Foundry(晶圆代工)跟随而行。进入新世纪后开始Fab-Lite(轻晶圆厂)模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半导体商业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和迭代。未来会采用什么模式,因时、因产品而异,业内也不断有探索和尝试。但即使五十多年过去,细数在模拟、功率方向的领先企业,依然是IDM模式为主。

    2017年全球十大模拟集成电路公司

    半导体产业目前己逐渐逼近摩尔定律的极限,工艺研发费用迅速上升以及未来建厂费用太高,而从Fabless角度,产品的设计与掩模费用也成倍增长,导致每年新开发的产品数量减少。再加上建厂费用大幅增加,新进入企业的费用也攀高。这些因素迭加在一起,使市场将会变得更加残酷。中国半导体产业直接从零打造一个强大的IDM,从平地起楼阁的时机可能并不合适了。如何定策略、如何落战术,如何面对竞争,如何抢夺制高点,考验着我们产业人的智慧。

    具体到模拟芯片的发展上,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已有的成熟经验,采用IDM模式;另一方面也要探索符合我们国情和半导体发展规律的特有路径。芯谋研究认为,虚拟IDM或者高端定制代工将成为下一步模拟芯片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制造为基点,与IC设计及封测厂商进行深度合作,形成虚拟IDM模式,产业链各环节快速响应,提升产业推进效率。

    随着各地集中区域优势,重点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强力推动下,原本一直用IDM模式发展的模拟芯片,可能成为中国下一波“Foundry + Fabless”模式的主要产品领域。近期类似“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逐渐兴起,地方政府对于建设或者引进一条生产线、支持一个产业链的发展,进而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更快速地聚拢一个产业链条,尤其是在应用集聚区域,更有希望孕育出高端模拟芯片、功率器件的优质企业。

    结语:

    全球半导体产业近些年呈现出各种新格局、新形势、新趋势,是由新的市场环境下各家公司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模拟芯片、功率器件具有独特的产业地位,其产能的提升既为全球市场之必须,又为国内人才积累之急需,值得我们大力、持续的投入;模拟芯片、功率器件具有独特的产业属性,既有设计壁垒,又有工艺门槛,值得我们更深入去探索。

相关报告
  • 《2020年科技产业大预测:半导体产业和存储器市场将如何发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10-21
    • 全球市场研究机构集邦咨询今日(18日)于台大医院国际会议中心,举办「2020年集邦拓墣科技产业大预测」。本次研讨会精彩内容节录如下: 2020年半导体产业发展契机与挑战 2019年半导体产业出现10年来最大衰退,产值估计年减约13%。从IC设计、晶圆代工与OSAT三大面向观察,晶圆代工受惠于7纳米制程技术发展与相关产品加速导入市场,较能抵抗产业逆风带来的负面冲击。 展望2020年,在5G、AI、车用等需求持续增加与新兴终端应用的帮助下,半导体产业将逐渐走出谷底。 而中国台湾地区晶圆代工与OSAT产业之全球占比超过5成,IC设计产业则位居全球第二,预期在产业复苏与终端应用日渐多元的趋势下,台湾地区厂商有望掌握先机,进一步巩固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地位。 以AI而言,各大手机芯片供货商皆聚焦AI算力表现,因此2020年的决胜关键,取决于各大芯片厂的AI加速单元,如联发科的APU、高通的DSP与华为的达芬奇等在AI算力的表现以及执行效率高低等。 5G手机应用则是因为全球手机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导致芯片业者的竞争加剧,所以收购、投资成为提升芯片方案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车用方面,由于2019年未有大厂发布新一代产品线,加上7纳米的良率逐渐提升,2020年7纳米是否有机会进入车用芯片市场,将是极为重要的观察指标。 整体来看,为了延续摩尔定律,相关业者正努力加快先进制程的开发速度,时程规划也逐渐清晰,预期将持续带动产业发展并刺激需求。 IT基础架构转型驱动内存市场新纪元 近年因AI技术逐渐成熟与智能终端装置普及,多数应用服务皆藉由服务器来统合,尤其是需仰赖庞大数据进行运算与训练的应用服务,再加上虚拟化平台及云储存技术发展,服务器需求与日俱增。 此外,在产业结构改变与服务器运算单元大幅进步之下,亦将带动与传统应用服务截然不同的服务器架构发展,进一步推升服务器的需求。 在云端架构提供服务的基础上,终端被赋予的运算能力相对薄弱,多是藉由云端来获取运算与存储资源,预期5G商转后数据中心的应用将更多元,带动微型服务器(Micro Server Node)与边际运算(Edge Computing)成长,并将成为2020年后的发展主轴,以实现物联网与车联网等应用场景。 受到数据中心的落实驱动,2019年服务器DRAM全年使用量占整体DRAM的三成以上,预估2025年在5G相关部署驱动下,更将上升至接近四成。 内存市场趋势及智能手机发展解析 2019年全球内存市场呈现供过于求,供应端在高库存的压力下,季度价格不断探底,全年平均跌幅将近50%,展望2020年,内存市场是否延续此跌势,备受市场关注。 在整机方面,2020年智能手机的设计主轴除了极致全屏幕外,屏下指纹辨识及屏下镜头的搭载比例提高、内存容量加大,以及后摄多镜头与提高像素等优化照相表现等,同列明年智能手机功能配置的重点。 不过,最受市场期盼的仍属5G手机的应用,随着品牌厂的积极研发,以及中国大陆政府积极推动5G商转,预计明年5G手机的渗透率有望从今年的1%,大幅跃升至15%。 终局之战,谈2020年显示产业竞争态势与曙光 受到需求不振以及面板产能过剩的冲击,大尺寸面板市场正在经历一波不小的低潮。 韩系面板厂陆续弃守TFT-LCD TV面板市场,转往更高端的OLED TV与QD-OLED TV发展;台系面板厂则持续往更高端的产品市场移动,两个区域的厂商都试图减缓中国面板厂在规模与价格上的竞争压力。 而中国大陆面板厂在持续扩大产能下,预期将会逐渐取得TFT-LCD市场的主导权。小尺寸市场中,AMOLED机种透过屏下指纹辨识方案的搭载提升产品价值,确立在高端旗舰市场的地位,挤压了部分的LTPS机种往中端市场移动。 预期LCD机种未来只能透过价格策略与成本控制,尽可能确立自身的竞争力。展望2020年,在5G、电竞等议题的带动下,预计高刷新率面板将会是手机市场规格的一大新亮点。 Mini LED将成为显示产业升级的推手 由于Mini LED具备高亮度,加上LED排列间距的微缩,应用在背光显示器与自发光显示器上,将可大幅提升显示器的细致度与高对比度效果。 而Mini LED显示器与传统LED的技术落差并不大,差别仅在于使用更多颗Mini LED芯片,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LED封装厂与模组厂来说,只需要重新投资部分设备,如LED打件转移及检测设备等,以及重新设计驱动IC和挑选基板即可快速与Mini LED接轨,可谓是无痛升级。 Mini LED的导入,将可改善现有背光显示器(如电视、笔电、monitor、平板、车用、VR等),以及自发光的室内商业显示器等应用的显示性能,并提升既有显示产品的价值。预计2020年将会是Mini LED应用爆发的年代,预估电视及monitor等中大型的背光显示器将率先量产,其余仍须视品牌厂产品策略而定。 展望2020-5G实现商用 随着2020年上半年R16标准完成,各国电信营运商规划5G网络除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布建之外,亦会扩大服务范围商用,并有更多5G终端或无线基站等产品问世。 全球通讯产业发展重点仍为5G,不论芯片大厂高通、海思、三星与联发科等,亦或设备商华为、Ericsson与Nokia等都将推出各种5G解决方案抢攻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5G SoC制程走向成熟,加上5G终端技术与运营商网络投资,将带动芯片和终端成本下降。初期5G SoC定位在高端手机使用与测试,以期能快速提升5G手机渗透率。 在企业专网发展上,各国由于制度及产业特性不同,因而有不同考虑。但若是以市场利益而言,在各方瞄准5G垂直应用商机之际,垂直产业若能拥有频谱又能自建专网,将更能符合其产业领域的需求,但亦可能影响电信运营商的既有布局。电信运营商能否满足企业需求,为应解决的议题。 汽车市场衰退幅度有望缩小,电动化与自动化加速发展 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总量仍将下滑,但衰退幅度有机会缩小至1.5%,原因在于虽然目前尚未见到主要市场有强大成长驱动力,但持续两年的中美贸易战在企业逐渐适应并拟出对策后,冲击力道逐步减轻。即便车市短期内仍处逆风,但电动化和自动化的脚步却不会停止。 多国在2020年后将加严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促使车厂更积极推出电动车款,预期各类电动车皆呈现成长。 然而,能纯电行驶的各类电动车发展仍受到价格高昂等因素限制,因此,同样能降低碳排放的Mild HEV(轻混合动力车)受到各界注目,预计2020年将有大幅成长。 而自动化的发展上,将有更多的ADAS次系统成为新车标配并带动传感器市场成长。此外,虽预期Level3的量产车款有限,但2020年有机会看到更多Level4等级的商用车市场化案例。 终端产品发展更多元,带动2020年市场扩展 当许多消费电子市场步入停滞或衰退之际,厂商开始加强新产品的开发,以更细分的市场和功能来推动产品的成长动能。例如游戏机经历数年终于将迎来次代产品的推出,但云端服务厂商也会趁机推出云端串流游戏以及相对应的硬件来抢食这块市场,至于Oculus、Valve等VR厂商将透过游戏和内容服务来竞争。 智能手表受惠于入门款产品售价降低,以及更多品牌和产品加入,市场将加速成长,预计2020年出货量将达到8,055万支。而语音功能成为蓝牙无线耳机、智能音箱等产品的成长关键,在低价与机海策略下市场将快速扩张。 此外,增加智能音箱的搭载功能也成为厂商吸引消费者的手段,包含显示屏幕、相机模组等,预估2020年智能音箱的出货量将窜升到1.7亿台。
  • 《GaN和SiC功率半导体市场不断发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0-07-26
    • Omdia在其《2020年SiC和GaN功率半导体报告》中指出,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功率半导体市场的业务主导正在由初创企业迅速变为大型功率半导体制造商。过渡期是在市场达到关键规模的情况下进行的,预计到2020年底,收入将增长至8.54亿美元,在2021年超过10亿美元,这得益于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电源和光伏(PV)逆变器的需求。 SiC和GaN功率半导体行业的起源都是小型初创公司,其中许多现在已经被大型,成熟的硅功率半导体制造商所吞并,并且也有制造商不断进入SiC市场,例如ABB半导体,CRRC时代半导体,PanJit International,东芝和WeEn半导体。 GaN市场初创企业有些仍在发展,并且与成熟的硅功率半导体制造商结成联盟。硅功率半导体制造商很少收购原始初创公司的原因之一是铸造服务提供商的出现,他们完善了GaN-on-Si外延片和器件的生产,建立了可行的无晶圆厂GaN制造商市场。SiC功率半导体行业发生了两次并购,涉及SiC晶圆供应商: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收购瑞典Norstel,以及SK Siltron收购杜邦(DuPont)的SiC晶圆业务。 SiC衬底晶圆供应市场正在缓慢增长,许多领先企业宣布了产能扩张计划,但晶圆价格下降得不够快,市场领导者的竞争还不够。Omdia总结说,出现在独立式GaN晶片上的沟槽器件的新开发者,例如NexGen Power Systems和Odyssey Semiconductor,但要普及到器件,还需要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