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防御改变敌人群落》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 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8-06-28
  • 具有广泛重叠壁龛的多面手捕食者通常共存于看似相同的猎物群中。在这里,我们提供了经验证明,捕食者可以在一个单一的猎物物种中,利用可变的、可遗传的和选择性的防御,来区分不同的细粒的壁龛。一些但不是所有黑豆蚜蚜虫的克隆对主要的侵袭掠食性瓢虫,即异色瓢虫是有毒的。然而,其他竞争能力较弱的瓢虫物种并不受蚜虫有毒特性的影响。在实验室和野外实验中,我们证明:(i)亚优势瓢虫物种能够利用有毒的蚜虫,受益于对优势捕食者的抑制;(ii)这种窄谱毒性可以作为蚜虫的反掠食者防御,但取决于敌人的群落环境。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多面手捕食者间的壁龛分化可能取决于先前被低估的猎物防御的遗传变异,而这反过来又可能促进被主导捕食者入侵的敌人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相关报告
  • 《模拟升温改变蚜虫群落优势结构,揭示气候变化对农业害虫竞争关系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5-27
    • 近日,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通过改变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农田中蚜虫群落的相对优势结构。这一发现为理解气候变化如何重塑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害虫竞争关系提供了新视角。该研究以四种常见的麦类蚜虫——禾谷缢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玉米蚜(Rhopalosiphum padi)、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棉蚜(Schizaphis graminum)为对象,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模拟其在有无种间竞争情况下的种群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蚜虫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改变了它们的种群优势格局。在存在种间竞争的情况下,玉米蚜和棉蚜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而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的数量则受到抑制。这种变化趋势在较高温度下更加明显,表明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害虫个体的生理表现,还可能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间接调控整个害虫群落的结构。研究人员指出,过去关于气温升高对蚜虫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物种或单独测试其热响应,忽略了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本研究表明,未来在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害虫的影响时,必须综合考虑物种间的生态互动机制。这项研究为农业害虫管理策略的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提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重新评估主要害虫种类及其危害模式,优化防控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
  •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桃天然抗蚜虫活性成分》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次发现了山桃抗蚜虫的天然活性成分--桦木醇,为植物源绿色农药的开发和抗桃蚜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桃蚜是全球最具破坏性的取食韧皮部的害虫之一,它寄主范围广、传毒能力强,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桃蚜侵食后的桃幼叶向反面横卷或不规则卷曲,阻碍叶片的营养吸收,使叶片营养恶化,甚至黄落。蚜虫在叶片上的排泄物易诱发煤污病,干扰光合作用,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果实品质。   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山桃是桃亚属植物中抗性最强的种质。该研究以“帚形山桃1号”的F2代分离群体为材料,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探讨了蚜虫侵染后山桃代谢水平的变化。研究表明,桦木醇是山桃关键的防御代谢产物,具有强杀蚜活性,可以保护山桃免受蚜虫侵害;进一步的毒性试验表明,桦木醇对害虫有毒性,但对益虫没有毒性;另外,研究发现细胞色素P450基因PpCYP716A1可能是山桃中桦木醇合成的关键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山桃通过增强PpCYP716A1的表达来增加桦木醇的含量,对蚜虫产生毒害作用,最终抵御了蚜虫的侵害。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创新专项等项目的资助。(通讯员:赵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2c0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