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贻贝自粘附水凝胶生物电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27
  • 近年来,可穿戴/植入生物电子由于其在个人医疗中的潜在应用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现阶段的生物电子一般都是依靠外部辅助设备固定于人体。这种基于外部辅助的固定在实际使用中会导致生物电子使用效果不稳定。因此,自粘附生物电子,通过提供与组织可靠和适形的接触以及稳定和保真的检测信号,可以缓解以上问题。但是,在湿润的人体组织表面获得长期稳定的自粘附是一项挑战。近年来,基于仿贻贝粘附的水凝胶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力用于自粘附生物电子设计的材料。自粘附导电水凝胶能够提供稳定的表/界面电子信号检测,解决了目前可穿戴设备不能稳定获取人体组织表/界面生理信号的问题。 成果简介 鉴于在水凝胶领域的创新工作, 近日, 西南交通大学鲁雄教授团队受邀在 Adv. Funct. Mater. 期刊撰写特邀综述 “ Mussel-inspired hydrogels for self-adhesive bioelectronics” , ( DOI:10.1002/adfm.201909954 )。该论文系统总结了该团队提出的基于仿贻贝策略调控酚醌氧化还原机理,实现自粘附水凝胶及其广泛应用。 首先,从贻贝粘附化学机理出发,结合作者团队的前期基础。 重点介绍了利用限域空间和电子转移维持酚醌化学平衡从而实现仿贻贝长期粘附 。同时,该团队提出仿贻贝粘附化学是一种赋予生物电子多功能的新途径。然后,文章从五个方面对基于自粘附水凝胶生物电子的性能进行了详细讨论:(1)仿贻贝化学用于研发具有超强力学强度的自粘附水凝胶生物电子,突破了传统强韧水凝胶缺乏表面粘附性和细胞亲和性,不能用于组织修复再生的难题;(2)仿贻贝化学用于研发具有自修复能力的仿贻贝自粘附水凝胶生物电子,实现了仿贻贝水凝胶生物电子的损坏结构性能的自修复,保证了其长期稳定的使用;(3)仿贻贝化学用于研发具有透明性的仿贻贝自粘附水凝胶生物电子,解决了纳米填充导电水凝胶不透明和离子导电水凝胶生物相容性差,不能用于可视化生物电子应用的难题;(4)仿贻贝化学用于研发具有抗菌性的仿贻贝自粘附水凝胶生物电子,降低了可植入自粘附水凝胶生物电子细菌感染的风险;(5)仿贻贝化学用于研发用于极端环境的仿贻贝自粘附水凝胶生物电子,扩展了其应用环境,如高温、极寒、人体表面汗液湿润环境和人体植入体液环境。最后,文章提出了对下一代多功能水凝胶生物电子的展望与挑战。 西南交通大学谢超鸣副教授 为本文第一作者 ,西南交通大学鲁雄教授 和 美国西北大学丁永会研究助理教授 为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报告
  • 《Science | 以5-羟色胺能纤毛为基础的粘附介导的在贻贝中的强的快速释放的生物界面》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18
    • 本文内容转载自“高分子科学前沿”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7nkmG0MRHxERcj6O-Fp96A 2023年11月16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atthew J. Harrington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A strong quick-release biointerface in mussels mediated by serotonergic cilia-based adhesion的文章。 贻贝是一种在海岸边生存的动物,被称为“海洋软黄金”,其更是作为聚合物材料的典范,多用于自愈合材料、先进涂层,以及仿生粘合剂。贻贝在岩礁上的牢固粘附对于生存是必要的,但当遇到捕食者或恶劣环境时,这些固着生物可以从固定的基质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活动能力。贻贝如何确保与足丝的牢固而紧凑的连接,并在需要时快速释放它? 该研究使用先进的成像和光谱学方法来研究脱离过程。他们发现这种快速释放的反应能力取决于纤毛的摆动运动,以及随后纤毛茎和贻贝足组织之间机械相互作用的变化。这种跳动运动可以受到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影响,从而说明神经递质在控制生物和非生物组织之间的机械相互作用中的作用。研究人员揭示了贻贝组织和足丝之间的动态生物界面在贻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发现可能为非生命材料如何与活组织动态连接提供信息,例如可拆卸生物传感器和医疗植入物。
  • 《美国研究团队开发出生物粘附水凝胶超声贴片,可实现48小时连续成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1-25
    • 据学术经纬公众号7月30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由一个超声探头组成的生物粘附超声(BAUS)装置,可最长连续48小时提供超声波成像。与手握式探头相比,该贴片仅2平方厘米,厚度仅3毫米,约一张邮票大小,可生成血管和深层器官的实时高清图像,且使用者进行动作或运动时,贴片仍能牢固地附着并提供器官的动态变化。该贴片是可穿戴设备与医学成像领域的新突破,目前研究者正在开发贴片的无线版本,以随时随地地开展监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