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院士Nano Energy:电荷泵浦实现超高电荷密度摩擦纳米发电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31
  • 本文亮点

    (1)提出了一种浮置层结构,可以积累并束缚超高密度电荷,用于静电感应

    (2)设计了一种电荷泵,可以持续地向浮置层中泵送电荷

    (3)在普通环境条件下,基于浮置层结构和电荷泵的电荷自泵浦TENG集成器件实现了1020μC/m2的超高有效表面电荷密度

    (4)这项工作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普遍的策略,可以大幅提高TENG的电荷密度以及输出

    引言

    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的工作原理基于摩擦起电及静电感应效应。表面电荷密度对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至关重要。一般而言,TENG的输出功率与表面电荷密度呈二次方关系。在一定的接触或摩擦强度下,电荷密度主要受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具有一定表面形貌的摩擦材料配对的摩擦起电能力,二是由气隙击穿引起的电荷损失。现有已提出了基于材料选择、表面改性、结构优化或环境控制等多种方法以提高电荷密度,但是这些方法仍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限制,在电荷稳定性上还存在问题,或在封装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成果简介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佐治亚理工学院校董教授王中林院士和张弛研究员(共同通迅作者)的带领下,许亮博士和布天昭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为提高TENG器件的电荷密度,设计了一种具有浮置层结构和电荷泵浦能力的电荷自泵浦摩擦纳米发电机(self-charge-pumping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SCP-TENG)器件。所设计的浮置层结构可以积累并束缚超高密度电荷,并产生静电感应效应,电荷泵浦可以持续地向浮置层中泵送电荷,基于两者的SCP-TENG器件在普通环境条件下,实现了1020μC/m2的超高有效表面电荷密度,达到了空气击穿电荷密度阈值的4倍左右,创造了新的电荷密度记录。更为重要的是,这项工作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普遍的大幅提高TENG的电荷密度以及输出的策略,使得表面电荷密度主要取决于绝缘层的介电强度,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仍具有进一步大幅提升的潜力。由于电荷密度的提升不再依赖于更强烈的摩擦,也解决了摩擦生热及器件耐久性的问题。在电磁式发电机中,广泛采用的电磁铁通过电流激发磁场,与此相似,本工作提出采用注入束缚电荷来取代摩擦静电荷而激发电场,这一思想将可能对TENG性能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相关成果以“Ultrahigh Charge Density Realized by Charge Pumping at Ambient Conditions for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为题发表在了Nano Energy上。

    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浮置层结构和电荷泵浦能力的SCP-TENG器件。通过浮置层结构积累并束缚超高密度电荷,采用电荷泵浦持续高效地向浮置层中泵送电荷,在普通环境条件下实现了1020μC/m2的超高有效表面电荷密度,创造了新的电荷密度记录。更重要的是,与其他电荷密度增强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容易实现且十分稳定,使得表面电荷密度主要取决于绝缘层的介电强度,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仍具有进一步大幅提升的潜力,为提升TENG器件的电荷密度以及输出性能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普遍的策略。

    文献链接

    Liang Xu#, Tian Zhao Bu#, Xiao Dan Yang, Chi Zhang, Zhong Lin Wang, Ultrahigh Charge Density Realized by Charge Pumping at Ambient Conditions for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Nano Energy, 2018, DOI: 10.1016/j.nanoen.2018.05.01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18303264)

    团队介绍

    王中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Hightower终身讲席教授,工学院杰出讲席教授和纳米结构表征中心主任。首位中组部 “相关人才计划”顶尖千人与团队入选者,教育部相关人才计划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和首任所长。王中林院士的开创性工作荣获了多项国际荣誉:美国显微镜学会 1999年巴顿奖章﹐2009年美国陶瓷学会Purdy奖,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 Medal),2012年美国陶瓷学会Edward OrtonMemorial 奖,2013 ACS Nano 讲座奖,2014年美国物理学会James C. McGroddy 新材料奖,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14年佐治亚理工学院杰出教授终身成就奖,2014年NANOSMAT奖,2014年材料领域世界技术奖。王院士是美国物理学会fellow, 美国科学发展协会(AAAS) fellow,美国材料学会 fellow,美国显微学会fellow,美国陶瓷学会fellow,英国皇家化学学会fellow。2015年9月24日,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REUTERS)发布了2015年度引文桂冠奖(CitationLaureates)获奖名单(诺贝尔奖风向标)。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王中林院士成为物理学领域获奖人之一,也是此年度该奖项唯一的华人获奖者。2017年8月23日至2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欧洲先进材料大会上,王中林院士又以在先进材料科学和技术领域所做出杰出的贡献,而荣获2016年度先进材料奖。

    王中林院士是国际公认的纳米科技领域领军人物。在一维氧化物纳米结构制备、表征及其在能源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应用方面均作出了原创性重大贡献。他发明了纳米发电机,并提出了自充电纳米结构系统,为微纳电子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他开创了纳米结构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研究的先河,对纳米机器人、人-电界面、纳米传感器、医学诊断及光伏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已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超过1400篇期刊论文(其中,《科学》、《自然》、及其子刊40余篇),拥有200余项专利,7本专著和20余本编辑书籍和会议文集。他是Nano Energy 的发刊主编和现任主编。

    许亮博士(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研究组成员,布天昭(共同一作)为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张弛研究组成员。

    附:王中林院士个人成果网址:http://www.nanoscience.gatech.edu/group/Current%20Members/Group%20Leader/Zhong%20Lin%20Wang.php

    王中林院士研究组主页:http://www.binn.cas.cn/ktz/wzlyjz/yjzjjwzl/

相关报告
  • 《王中林院士Nature Communications:超高摩擦电荷密度刷新摩擦纳米发电机性能记录 – 材料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7-25
    • 引言 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维持现代社会的巨大能源消耗的同时最小化环境消耗。从可再生的自然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收集能量,已经被证实是应对能源危机的可持续可供选择的方向,而且在化石燃料快速消耗的今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近发明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具有质量轻、价格低廉,甚至在低工作频率下仍然高效等先天优势,已经被证实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解决方案。通过收集环境中的机械能——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却被浪费掉的能量,摩擦纳米发电机在自驱动传感网络和大规模可再生蓝色能源领域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能量收集器件,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及商业化强烈地依赖于它的功率密度,而功率密度又与摩擦电荷密度成二次方关系。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通过改善材料、结构优化和表面修饰等方法来提高摩擦电荷的密度,但此前所有研究中的可利用摩擦电荷密度都受到空气击穿现象的困扰。 成果介绍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佐治亚理工学院校董教授王中林院士的指导下,王杰研究员、吴昌盛博士生和戴叶婧副教授等研究人员首次利用真空环境和铁电材料将可输出摩擦电荷密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基于常规的由铜薄膜和聚四氟乙烯薄膜组成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相关科研人员先是利用软接触和碎片结构使摩擦表面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将空气中的摩擦电荷密度从50 µC m-2增大到120 µC m-2。接着,利用高真空环境将空气击穿的影响降至最低,把摩擦电荷密度进一步提升到660 µC m-2,创造新的历史记录。最后,研究人员在聚四氟乙烯薄膜下引入铁电材料,将摩擦起电的表面极化和铁电材料的电滞介电极化进行耦合,使得摩擦电荷密度进一步跳跃到了1003 µC m-2。这把即使是在普遍低速运动下(2 Hz)的传统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从0.75 W m-2提高到了50 W m-2。 相关工作以题为“Achieving ultrahigh triboelectric charge density for efficient energy harvesting”于今年7月20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通讯作者为北京纳米能源与纳米研究所的王中林院士。 小结 这些研究结果极大地提高了TENG的输出能量,不仅刷新了TENG的性能记录,同时还建立新的优化模式。所用到的高真空环境不仅仅能保证TENG的更好的性能,同时排除了由于自然的灰尘和空气水分积累带来的性能下降。这些都能够显著提高基于TENG的自供电可穿戴电子器件和蓝色能源网络的应用前景。这个工作也提供了对于制约TENG性能的因素的新见解,并有利于揭示长期悬而未决的摩擦起电机理以及它的动力学过程。 。 文献链接:Achieving ultrahigh triboelectric charge density for efficient energy harvesting,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0131-4。
  • 《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实现对驾驶行为的无干扰测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26
    • 据报道,道路交通伤害(RITs)已被列为全世界第八大死亡原因。其中,驾驶员的不良驾驶习惯,特别是驾驶员的注意力分散,被认为是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撞车事故/近撞车事故不注意现象都与驾驶员分心有关。实际上,驾驶的首要任务仅占开车总时间的46%,其余的时间都在进行次要任务,例如,发短信、导航或调整无线信道。然而,这些活动会导致驾驶员偏离道路,这是非常危险的。研究表明,如果驾驶员眼睛离开道路时间超过2秒,撞车的危险会增加三倍。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的分析,可应用于交通安全和交通流研究等多个领域。因此,驾驶行为对于交通安全和路况检测非常重要。目前,驾驶行为分析的大多数参数是通过利用镜像或价格昂贵的传感器来实现,例如,眼动跟踪仪、脑电图仪等;而且这些监测装置会对驾驶行为测试分析造成很大的干扰,很难获得客观数据来进行驾驶行为的深入研究。   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s)是一种新型的能量转换器件,利用接触起电和静电感应效应,它可以收集人体运动的机械能、风能、海洋能等。同时通过与电池、电容器等储能器件耦合,可以集成为一体化的自供能系统。此外,TENGs作为一种自驱动的传感装置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压力传感、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医疗卫生、健康监测等领域。通过外部压力触碰TENG,在静电感应驱动下产生摩擦电荷,经过外部电路传输,可以实时监测施加于TENG的作用力,以及其与输出电信号的强度和频率的关系,从而实现监测操作者的外部活动。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佐治亚理工学院校董教授王中林,纳米能源所研究员孙春文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武宏的指导下,博士生孟晓义和成前等人将基于TENG的压力传感器应用于汽车传感领域,用来实时监测驾驶员的行为,这是首次把TENG应用在驾驶行为监测领域,实现了驾驶行为无干扰测试,为解决车辆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同时有望将TENG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智能驾驶、交通安全以及航空航天等。   该工作基于Al和Kapton薄膜制备了简易柔性的TENG,通过对其结构性能以及灵敏度做的分析表征,表明TENG可以有效地作为压力传感装置。外部压力作用于TENG导致其形变,产生开路电压信号,其强度和频率对应于外部动作特征,应用于汽车传感领域,并结合多通道数据采集装置,可以监测驾驶员多种行为动作。   相关研究成果以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as a Highly Sensitive Self-Powered Sensor for Driver Behavior Monitoring 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纳米能源》(Nano Energy,DOI: 10.1016/j.nanoen.2018.07.026)上。该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2027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2029, 51372271, 51378062)以及 中组部“顶尖千人”及其创新团队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