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首发报告《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

  • 来源专题:科技标准
  • 编译者: 滕慧玲
  • 发布时间:2025-10-29
  • 2025年10月13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在庆祝第56届“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上首发研究成果《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该报告高度契合本届活动主题——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增强伙伴关系,共促可持续发展,首次面向城市层面构建了衔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国内最新城市工作政策要求的评价体系,既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体检表”,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导航图”,为城市治理提供了科学量化支撑。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愿景,城市是落实联合国SDGs的主战场,我国高度重视城市工作,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锚定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目标特征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本报告围绕“指数构建、指数应用、评估结果”三大核心内容展开,兼具创新性与实操性。标准院以自主研发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库(ILCSD)”为工具,筛选90项源自国际及国家标准、数据可获取的实操指标,形成“两级框架、多维覆盖”的指标体系,既对标响应SDGs17个目标,又契合我国城市发展需求,弥补了以往评估方法非标准化、国内外政策衔接不足的短板。评估方法采用“分类定阈值、数据标准化、等权重赋权、色标指示板”四步流程,以“指示板”直观呈现结果,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保持一致。首年报告选取36个发展成熟、数据公开的国内主要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5 个计划单列市、27个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作为样本,所有数据均来自城市公开统计年鉴、政府公报等权威渠道,确保结果可信可溯。   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发展综合概况呈“头部引领、整体向好”良好态势,其中,北京、深圳、上海位列综合排名前三。从对SDGs响应情况看,我国城市层面在无贫穷、零饥饿、优质教育、清洁饮水和环境卫生、公正、和谐与包容社会方面表现普遍良好,在应对气候行动、性别平等方面仍需做出更多努力。从专题分析看,六大特征测度各有亮点:创新城市测度,北京、深圳、上海领跑,技术创新力与成果转化力表现优异;宜居城市测度,北京、济南、青岛位居前列,民生福祉、文化教育优势突出;美丽城市测度,贵阳、长沙、深圳表现亮眼,水体洁净度高、人居环境整洁,生态优势更加凸显;韧性城市测度,上海、深圳、西安表现良好,各城市关键民生设施保障水平普遍较高,应急处置能力稳步增强;文明城市测度,北京、深圳、杭州优势突出,生活环境舒适便利,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保障有力,社会环境安全稳定;智慧城市测度,北京、上海、武汉优势明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普及,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数字赋能让城市服务更便捷、治理更精准。同时,报告重点分析了综合排名前十城市在SDGs各领域和不同城市特征测度的特色优势和改进方向。   作为我国城市综合发展评价的首发标准化研究成果,本报告验证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库”作为城市评价技术工具的通用性与实用性,为我院主导研提相关国际标准提供了实证。未来报告编制组将继续深化研究,扩大样本城市范围、动态完善指标体系,持续发布年度报告。愿携手社会各界,以标准化助力城市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路径,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 原文来源:https://www.cnis.ac.cn/bydt/kydt/202510/t20251014_6177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信通院规划所联合发布《绿色算力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7-28
    • 【内容概述】据智能制造网7月28日报道,2025年7月12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联合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管委会在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发布了《绿色算力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对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报告围绕算力生产、供给、运营、应用的全过程,全面总结全球及我国算力设备、算力载体、算能协同和算用协同等多个环节推动算力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先进实践,旨在为推进绿色算力技术、产业及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报告核心观点 1. 在算力设备绿色化方面,我国算力设备整体效能不断提升  通过协同推进高性能芯片的工艺架构一体化创新,重点攻关先进存储、存算一体、CXL等前沿技术,规模化部署高密度集成IT设备及液冷系统,系统性提升我国算力设备的算效与存效水平。截至2024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存力总规模约约1580EB(艾字节),其中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超过28%。 2. 在算力载体绿色化方面,我国数据中心单机架耗电量及PUE持续降低  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900万标准机架,液冷、算电热碳一体化、预制模块化、智能化运维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设计、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带动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46,超140个算力中心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 3. 算能协同绿色化方面,我国数据中心绿电利用比例大幅提升  我国积极推进绿电直供、绿电和绿证交易、采用储能和微电网等先进模式以及建设综合能源算力协同调度系统等方式推动算能协同发展,2024年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达到166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达到1.68%,数据中心碳排放总量为0.859亿吨,部分先进数据中心绿电使用率达到80%左右。 4. 在算用协同绿色化方面,算力赋能助力传统产业节能减排  通过算力券、算力调度平台等方式加强供需对接,提高算力利用率从而直接降低算力产业自身能耗和碳排放,据不完全统计,已实施算力券政策的省级行政区及重点城市每年发放总额达15.3亿元。绿色算力已深度融入能源、制造、零售、交通等行业领域,当前中央企业上云覆盖率超过86%,有效助力传统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 《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报告 (2018年第2届)》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2-04
    • 2018年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延续上年的指标体系,包括产业规模、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效益、研发创新和产业机遇把握等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体系由全国、重点行业和分地区三个发展指数构成。综合发展指数依据权威数据,搭建了能够展现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与效益、短期与长期、内生动力与外部环境的全面评价体系,对引导产业把握时代机遇、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显示,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效果进一步显现。 一、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指数 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指数(简称全国发展指数)以2014年为基期,基期指数得分为100。近三年全国发展指数得分快速提升,本届全国发展指数得分164.7,比上年提升30.2分,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见图1)。全国发展指数六个一级指标均有所上升,其中研发创新、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指标表现突出(见图2),对全国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9.2%和22.4%。 从2018年全国发展指数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规模指标增势平稳,对工业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产业规模指标得分101.1,比上年提升6.4分,主要得益于主营业务收入、出口交货值、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比重三个二级指标得分的增长。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2%,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不利局面,通信设备、视听设备、电子元器件等子行业的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均超过10%。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7.2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进一步提升。 二是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指标明显增强,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产品和企业竞争力、产业效益指标得分分别为147.6和124.9,比上年增长37.9分和3分,其中产品高端化和龙头企业数量两个二级指标增长明显。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持续向高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电视和智能手机占国内总产量占比分别达到63.4%和74.3%。智能化升级带来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多类产品平均价格提升,在统的358类电子信息产品中,有263类平均价格同比提升。创新型数字化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智能家居产品、虚拟现实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华为、小米手机在全球出货量中的份额分别从2016年的9.5%和3.6%增至2017年的10.4%和6.3%,华为在高端手机市场影响力提升显著。从产业效益看,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1%,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行业人均创收和人均利税水平均增长10%以上,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三是产业发展环境指标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活跃。产业发展环境指标得分202.1,比上年增长23.6分,连续三年快速增长。随着减税降费力度加大和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信息消费快速发展,产业投资环境、企业税收环境、市场消费环境等二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三级指标得分191.2,比上年增长53.7分,其中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等细分行业投资增势显著;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投资额占制造业的比重升至11.1%,电子信息制造业对投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研发创新能力指标大幅提升,产业基础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研发创新指标得分265.1,比上年增长83.3分,是全国发展指数增长的第一大拉动要素。二级指标中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达到144分,创新环境得分增长一倍。产业从技术跟随向技术创新方向演进,创新活力进一步显现,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增强。在统企业中近60%的企业研发强度超过3%,其中集成电路材料和设备、无线和光设备及元器件、光电显示器件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研发强度超过15%。同时,国家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激励政策,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创新发展环境。2017年,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集成电路、光通信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新型显示产品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五是产业发展机遇指标逐步上升,产业融合持续深化。产业发展机遇指数得分142,比上年增长15.1分,连续三年平稳增长。智能硬件、应用电子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二级指标得分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智能硬件产品不断创新,虚拟现实设备、智能家居产品出货量和产值同比快速增长,正在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向其他行业领域渗透融合,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领域快速增长,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GPU、CPU、FPGA等集成电路企业重点布局车载芯片领域,在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步上升。面板厂商得益于车载显示产品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整车企业的一级供应商。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数量从上年的42个增加至48个[1],推动产业融合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支撑了两化融合水平快速提升。 二、重点行业发展指数 选取手机和集成电路两个关注度高、对产业影响大的行业编制重点行业发展指数,以规模、竞争力、效益、环境和创新作为一级指标。指标得分计算以2014年为基期,基期分数为100。 (一)手机行业发展指数 本届手机行业发展指数得分为127.7,比上年略有下降。2017年我国手机产量增速下降明显,产业规模指标得分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由于全球手机普及率处于高位,5G到来前用户换机周期拉长,手机产量增速从2016年的13.6%下降到2017年的2.2%,但是产品竞争力、产业效益和研发创新水平等产业发展质量指标提升明显。 从一级指标看,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指标、研发创新指标较上年实现了更快的增长,分别提升41.5分和25.6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升0.5个百分点,产业效益指标得分由降转升;手机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比重连续三年提升,产业发展环境指标继续平稳增长。 手机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品和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国产品牌手机高端机型出货量增长较快,平均价格较上年提升近300元,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手机龙头企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出货量居前三位的华为、OPPO和小米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较上年提升4.4个百分点[2]。二是手机企业创新活跃。根据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数据,从1990年-2013年,手机行业的专利占所有申请专利数的30-35%[3]。作为全球手机产业主要生产制造基地,我国手机企业创新活跃,研发强度连续三年提升,2017年已超过3.5%。 (二)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指数 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指数得分为127.7,比上年增长8.9分。五个一级指标中,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指标比上年提高37.5分,对行业指数拉动作用较大;产业发展环境以及研发创新指标比上年分别提高19.2分和 12.4分,也有较大提升。 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终端需求带动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快速增长。在智能化浪潮引领下,整机产业对集成电路需求不断加大,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0%[4],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二是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能力快速提升,出口稳步增长。据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出口集成电路2043.5亿块[5],同比增长13.1%;出口金额668.8亿[6]美元,同比增长9.8%。三是集成电路企业实力逐步增强。2017年我国在沪深港上市的集成电路企业数量同比增加9.9%[7],市值同比增长24.9%[8];进入全球前50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数量从2009年的1家增长到2017年的10家[9];封测龙头企业实力居全球前列。四是集成电路产业投资活跃。集成电路行业投融资与并购活跃,投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来自企业和民间的投资增多。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113亿元,同比增长27.2%。五是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2017年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利润总额达359.3亿元,同比增长9.3%。六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集成电路的品种和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部分核心器件仍受制于人,行业基础研发投入仍不足,产业链协同较弱,需充分发挥市场规模优势,加大基础创新投入,加强上下游协同创新,进一步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三、分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指数 分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指数(简称分地区指数)包括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与全国综合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保持一致,计算方法有所区别,通过灰色关联评价模型进行计算。各单项指标设定2020年发展指数目标值为100分。近几年各地区的指数得分均在100以内,由此可反映各地区产业当前发展水平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 2017年分地区指数最高分78.6,最低分63.8,均分为68.6,比上年提升1.3分,均分以上省市12个(如图7所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连续三年处于前五名之内,其中浙江提升两名至第三位。 根据分地区指数,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东部地区指数得分高于全国均分,中西部地区提升较快。东部地区指数得分70.9,比上年提高1分,地区凭借传统规模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规模指标、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指标分别增长2.0分和1.7分。中部地区指数得分67.8,比上年增长1.8分,地区创新政策密集出台,产品结构优化,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带动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研发创新指标分别增长4分和1.8分。西部地区指数得分67.2,比上年增长1.6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快,产业发展环境指标增长1.6分。东北地区指数得分66.6,比上年增长0.4分,地区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快速增长,两化融合指数进一步提升,产业机遇把握指标增长1.1分。 二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特征,部分地区重点产业发展规模明显增长。集成电路和显示面板产业具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当前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聚集区,带动了当地产业规模增长,同时研发创新指标快速提升。长三角是我国集成电路主产地,产业规模居全国龙头地位,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中度最高和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地区。中西部地区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布局,安徽、湖北、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地逐步构建了包括IC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材料设备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显示面板产业主要集聚于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成渝鄂等地区。福建发挥对台合作优势,加快集成电路制造和显示面板产业布局。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拉动下,上海、湖北、福建等地的产业规模和研发创新指标都呈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详见雷达图)。 三是多地紧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培育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浙江、湖北、广东、重庆等地紧抓智能网联汽车、光电子、北斗、超高清视频等新兴产业市场机遇,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促进本地技术创新积淀,实现研发创新、产业机遇把握等指标较快增长。浙江通过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萧山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标准研究基地、嘉兴科技城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形成了一批产城融合发展新基地。广东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大力推动新型显示、4K超高清视频等新兴产业的升级发展,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等指标快速增长。湖北以“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北斗及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产业创新中心为载体,发展光电子和北斗产业,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研发创新指标明显增长。重庆积极推进智慧交通和车联网发展,研发创新、产品和企业竞争力指标提升较快。此外,天津、四川等省市大力发展智慧健康、智慧家庭产业;山东、江西等省加快虚拟现实等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研发创新、产业机遇把握等指标较快增长。 综上所述,2017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研发创新、产品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进步明显,产业正在从规模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具体包括:一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外向型产业,受外部环境、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较大,产业持续平稳运行的基础尚待巩固。二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门类齐全,但行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仍受制于人,关键材料、高端元器件等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三是研发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研发投入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下一步需充分利用我国市场潜力大、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有利条件,紧紧抓住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注:报告中除特别标注外,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或据此测算、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统计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