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科院南环院攻克脱硫浆液密度测量难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31
  • 7月18日,由电科院南环院自主研发的“基于运行数据相关性的吸收塔浆液密度软测量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证书。该技术突破传统密度测量的瓶颈,实现了石膏浆液密度的实时精准预测与动态优化,标志着火电行业脱硫系统智能化监测迈入新阶段。

    传统人工取样或单一密度计的方式效率低下易受气泡、结垢和磨损干扰,导致脱硫能耗居高不下。而软测量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多维度运行参数,动态修正模型输出,可精准反映浆液真实密度,帮助运行人员优化石灰石投加量、循环泵启停策略,从而降低电耗,提高脱硫效率。同时,该技术减少了频繁人工取样的需求,显著提升脱硫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运行稳定性。

    技术攻克了脱硫浆液密度测量难题,推动环保智能化升级,通过数据建模替代硬件测量,降低维护成本,延长设备寿命,助力电厂节能减排,为火电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创新支撑。
  • 原文来源: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2461891.shtml
相关报告
  • 《攻克“水土不服”难题 稀土钢产业化提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1-20
    • 包头稀土研究院发布消息称,该研究院经过不断尝试,成功开发出适宜稀土钢生产使用的高洁净稀土铁合金新产品及其低成本制备技术,该技术在耐磨钢、高强钢、风电钢、管线钢等产品中实现批量应用,可细化钢材的晶粒尺寸、变质夹杂物,提高低温冲击柔韧性、强度、强塑性、耐磨性。这一技术在行业内尚属首创,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先后在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包钢)实施了工业生产五炉、九炉、十五炉连浇,在其他企业实施了工业生产六炉连浇,整个过程稳定运行。钢中稀土分布均匀,稀土吸收率均在50%以上,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刘玉宝1月18日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说,这一新技术为我国稀土钢产业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突破钢中加入稀土的技术难点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证明,向钢中加入稀土元素后不但可以改善钢的宏观结构,如使枝晶细化、减少疏松和偏析,还可以细化晶粒,改善微观组织;可净化钢质,使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变形和减少,去除气体,让钢微合金化,进一步改善钢的力学等物理性能。   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陈国华教授告诉记者:“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相关研究,几乎与国外是同时起步的。当时,很多牌号钢中加入稀土效果不稳定,尤其是存在连铸过程水口发生结瘤、钢中稀土吸收率不稳定、钢材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以至于许多研究者不能很好地说明稀土在钢中的具体作用。”   随着稀土金属分离、提纯技术和手段不断进步,我国逐步实现了制备镧、铈、镨、钕等稀土金属,加上国家对先进材料的高度重视,以及需要为高丰度镧、铈元素寻找使用渠道等原因,近年来,稀土钢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领域均得到了迅速发展。   虽然国内外对稀土钢研究热潮一直未减,但是目前稀土钢的生产过程仍存在着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其中难题之一就是稀土该如何高效加入钢水中。   专家介绍,根据稀土元素化学性质活泼,易与氧、硫、氮等元素作用的特点,结合钢材的主要成分,综合考虑加入稀土方式的密度、熔点、稀土元素活性等因素,包头稀土研究院经过不断尝试,成功开发了适宜稀土钢生产使用的高洁净稀土铁合金新产品及其低成本制备技术。这一技术在行业内尚属首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稀土铁合金让新型钢备受青睐   “稀土铁合金能成功加入钢水中,自然离不开它的优良性能。”刘玉宝说。   据他介绍,稀土铁合金具有适宜的熔点和密度,即密度与钢水接近,熔点均比稀土金属高,更容易加入到钢水中与钢水充分合金化。经过工程试验,结果显示其钢中稀土吸收率均在50%以上。同时,稀土铁合金活度低,抗氧化性强,易于保存和输送。   稀土铁合金制备工艺采用熔盐电解及中频炉成分调控双联法。“利用熔盐电解法制备高稀土铁中间合金,然后利用高稀土铁中间合金为原料在中频炉内进行成分调控,制备出符合稀土钢生产过程应用的稀土铁合金产品。”陈国华说道,制备过程解决了非自耗阴极电解技术、杂质元素控制技术、合金中组元偏析控制技术。制备的稀土铁合金稀土含量能够控制在±1%以内,硫、氧等杂质元素含量低。   目前,包头稀土研究院已经开发出3大类40余种铁合金产品,受理发明专利12项,制定行业、团体标准4项,建成了年产1200吨稀土铁合金产业化示范线。相关技术已经在包钢、北方重工、中国一重、中原特钢、共享铸钢、南京钢铁等院校企业得到使用。   在包钢的示范线中,在铸铁中加入稀土铁合金,抗拉强度可以提高40%以上、抗压能力提高80%以上,所生产的产品受到国外客户的青睐。   眼下,利用稀土铁合金生产的不同牌号稀土钢正在大型风机、机壳机盖、高铁轨道、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稀土铁合金也被评为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材料首批次产品。
  • 《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攻克软岩治理难题 引领行业技术革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2
    • 近日,由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主导攻关的《清水营煤矿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估及综合控制技术》大型技术项目取得新进展,项目组编制的《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团体标准草案》正式通过专家组立项评审,并被评定为"具备行业普适性与前瞻性",为我国亿吨级煤炭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核心技术支撑。 院士团队破困局 核心技术解难题 清水营煤矿作为宁东能源基地重点服务矿井,因软岩"遇风成沙、遇水成泥"的极端地质特性,长期面临巷道变形失稳的世界性难题。2022年3月,康红普院士带队部署启动《清水营煤矿软岩巷道稳定性评估与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重大专项技术项目,与清水营煤矿联合成立软岩综合治理现场办公室。项目组针对现场巷道“一水三弱”的变形破坏特征,突破传统支护思维,提出了"一隔三强"控制机理(隔水防渗、强化锚固基础-强化围岩承载能力-强化预应力传导表层),确定了"全断面高预应力封闭承压环"支护方案,成功破解泥质弱胶结软岩大变形、强流变的技术困局。 创新成果树标杆 行业赋能显担当 项目取得三大突破性进展。技术突破方面,研发团队构建了全断面高预应力强力锚注支护技术体系,申报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软岩巷道底板治理技术入选2024年煤炭行业63个标杆案例,排名第4。设备革新方面,研制了可升降连续运输皮带系统、自移机尾、底板施工机具等多种新型设备,实现巷道掘进与帮顶底平行施工无缝衔接,施工效率提升20%以上。工程创效方面,清水营煤矿累计治理巷道1.8万米,使用新方案后巷道围岩变形量降低80%以上,创造该矿建立以来"单井双面"生产格局、无轨胶轮车全巷道运输等9项新纪录。开采研究院因此获得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2025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技术辐射强动能 擘画产业新图景 项目的成功实施,彰显了开采研究院"科研-转化-推广"三位一体的创新实力,同时也为煤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该煤矿原煤年产量突破300万吨,较治理前增长270%;单巷综合维护成本较反复维修下降20%以上,巷道在服务期内不用维修,为同等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已吸引宁夏、陕西、内蒙、甘肃、新疆等地10余家单位实地考察学习。 砥砺奋进再出发  智领行业新未来 此次标准草案的通过是对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科技创新能力的权威认证。未来,开采研究院将继续发挥"国家煤炭工业科技主力"使命担当,深化"基础研究-工程实践-标准制定"的全链条创新,持续输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行业升级贡献更多"开采方案"与"煤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