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科院南环院攻克脱硫浆液密度测量难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31
  • 7月18日,由电科院南环院自主研发的“基于运行数据相关性的吸收塔浆液密度软测量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证书。该技术突破传统密度测量的瓶颈,实现了石膏浆液密度的实时精准预测与动态优化,标志着火电行业脱硫系统智能化监测迈入新阶段。

    传统人工取样或单一密度计的方式效率低下易受气泡、结垢和磨损干扰,导致脱硫能耗居高不下。而软测量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多维度运行参数,动态修正模型输出,可精准反映浆液真实密度,帮助运行人员优化石灰石投加量、循环泵启停策略,从而降低电耗,提高脱硫效率。同时,该技术减少了频繁人工取样的需求,显著提升脱硫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运行稳定性。

    技术攻克了脱硫浆液密度测量难题,推动环保智能化升级,通过数据建模替代硬件测量,降低维护成本,延长设备寿命,助力电厂节能减排,为火电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创新支撑。
  • 原文来源: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2461891.shtml
相关报告
  • 《攻克“水土不服”难题 稀土钢产业化提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1-20
    • 包头稀土研究院发布消息称,该研究院经过不断尝试,成功开发出适宜稀土钢生产使用的高洁净稀土铁合金新产品及其低成本制备技术,该技术在耐磨钢、高强钢、风电钢、管线钢等产品中实现批量应用,可细化钢材的晶粒尺寸、变质夹杂物,提高低温冲击柔韧性、强度、强塑性、耐磨性。这一技术在行业内尚属首创,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先后在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包钢)实施了工业生产五炉、九炉、十五炉连浇,在其他企业实施了工业生产六炉连浇,整个过程稳定运行。钢中稀土分布均匀,稀土吸收率均在50%以上,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刘玉宝1月18日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说,这一新技术为我国稀土钢产业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突破钢中加入稀土的技术难点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证明,向钢中加入稀土元素后不但可以改善钢的宏观结构,如使枝晶细化、减少疏松和偏析,还可以细化晶粒,改善微观组织;可净化钢质,使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变形和减少,去除气体,让钢微合金化,进一步改善钢的力学等物理性能。   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陈国华教授告诉记者:“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相关研究,几乎与国外是同时起步的。当时,很多牌号钢中加入稀土效果不稳定,尤其是存在连铸过程水口发生结瘤、钢中稀土吸收率不稳定、钢材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以至于许多研究者不能很好地说明稀土在钢中的具体作用。”   随着稀土金属分离、提纯技术和手段不断进步,我国逐步实现了制备镧、铈、镨、钕等稀土金属,加上国家对先进材料的高度重视,以及需要为高丰度镧、铈元素寻找使用渠道等原因,近年来,稀土钢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领域均得到了迅速发展。   虽然国内外对稀土钢研究热潮一直未减,但是目前稀土钢的生产过程仍存在着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其中难题之一就是稀土该如何高效加入钢水中。   专家介绍,根据稀土元素化学性质活泼,易与氧、硫、氮等元素作用的特点,结合钢材的主要成分,综合考虑加入稀土方式的密度、熔点、稀土元素活性等因素,包头稀土研究院经过不断尝试,成功开发了适宜稀土钢生产使用的高洁净稀土铁合金新产品及其低成本制备技术。这一技术在行业内尚属首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稀土铁合金让新型钢备受青睐   “稀土铁合金能成功加入钢水中,自然离不开它的优良性能。”刘玉宝说。   据他介绍,稀土铁合金具有适宜的熔点和密度,即密度与钢水接近,熔点均比稀土金属高,更容易加入到钢水中与钢水充分合金化。经过工程试验,结果显示其钢中稀土吸收率均在50%以上。同时,稀土铁合金活度低,抗氧化性强,易于保存和输送。   稀土铁合金制备工艺采用熔盐电解及中频炉成分调控双联法。“利用熔盐电解法制备高稀土铁中间合金,然后利用高稀土铁中间合金为原料在中频炉内进行成分调控,制备出符合稀土钢生产过程应用的稀土铁合金产品。”陈国华说道,制备过程解决了非自耗阴极电解技术、杂质元素控制技术、合金中组元偏析控制技术。制备的稀土铁合金稀土含量能够控制在±1%以内,硫、氧等杂质元素含量低。   目前,包头稀土研究院已经开发出3大类40余种铁合金产品,受理发明专利12项,制定行业、团体标准4项,建成了年产1200吨稀土铁合金产业化示范线。相关技术已经在包钢、北方重工、中国一重、中原特钢、共享铸钢、南京钢铁等院校企业得到使用。   在包钢的示范线中,在铸铁中加入稀土铁合金,抗拉强度可以提高40%以上、抗压能力提高80%以上,所生产的产品受到国外客户的青睐。   眼下,利用稀土铁合金生产的不同牌号稀土钢正在大型风机、机壳机盖、高铁轨道、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稀土铁合金也被评为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材料首批次产品。
  • 《攻克急落差难题!中国煤科武汉设计院引领铁矿管道运输技术革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29
    • 近日,中国煤科武汉设计院自主研发的“偏粗粒度铁精矿急落差管道安全输送工艺关键技术研究”荣获冶金矿山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这一技术成果在绿色输送与智能化管道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获得行业高度认可,为我国铁矿行业管道运输注入了新质生产力。 浆体管道运输技术具有封闭、持续、节能、降碳等特点,被誉为大宗矿产资源运输的“第四通道”,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新型运输方式。中国煤科武汉设计院在浆体管道输送领域取得多项关键突破。其国内首创的偏粗粒度铁精矿管道输送技术,经鉴定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本次获奖技术,针对偏粗粒度铁精矿运输过程中的“急落差”难题。科研团队通过工艺和参数的系统优化,首次构建了“偏粗颗粒急落差铁精矿管道输送模型和防堵塞方法”,突破了矿浆管道SCADA系统在关键领域“卡脖子”局面,核心技术成功实现国内自主可控。此外,科研团队针对绿色高效长距离大落差铁精矿,创新提出了浆体管道堵塞临界条件的计算方法,明确了管道堵塞临界条件、管道布置与输送参数之间的关系。团队研发的大落差管道计算模型和多组合消能装置,有效避免加速流产生,显著提升管道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目前,该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内自主设计规模最大的精矿管道项目——南芬铁精矿管道。该项目年输送铁精矿量达500万吨,不仅大幅提升运输效率,更在节能降碳、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效,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未来,中国煤科武汉设计院旗下中汉绿智管道科技公司将继续深耕该领域,深度融合数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持续推进管道运输技术、装备与工艺的创新,为我国固体物料绿色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