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亚北极太平洋海洋环流演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4-11-21
  • 近日,我所地质室海洋地质过程及演化团队在末次盛冰期以来亚北极太平洋边缘海海洋环流演化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借助亚北极鄂霍次克海中部站位岩芯的黏土矿物和黏土组分的微量元素数据,重建了过去2万年来太平洋水入侵鄂霍次克海的演化历史模式。研究发现全新世以来,受到阿留申低压增强的影响,入侵鄂霍次克海的北太平洋暖水明显增强,该研究对于更好的认识亚北极地区的海洋环境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大洋环流通过输送热量和盐分,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西亚北极环流是亚北极太平洋地区热量和物质传输的主要动力,其动态变化对于西北太平洋以及周围边缘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鄂霍次克海是西北太平洋区域主要的边缘海,该区域是北半球大规模季节性海冰覆盖的最南部边界,同时也是北太平洋中层水的主要源区。观测发现,在东堪察加流(西亚北极环流的西部分支)的驱动下,大量温暖的太平洋水进入到鄂霍次克海,对鄂霍次克海的海冰覆盖以及中层水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研究材料的限制,目前关于太平洋水入侵鄂霍次克海的认识主要基于器测记录,缺乏更长时间尺度的深入了解。


    基于此,研究团队利用鄂霍次克海中部站位的黏土矿物和黏土组分的微量元素等指标,并结合附近站位的粒度、表层海水温度、海冰硅藻以及TraCE-21ka气候模型等数据,重建了过去2万年来太平洋水入侵鄂霍次克海的演化历史模式。


    研究发现,早全新世以来,伴随着气候的快速变暖,阿留申低压显著增强,亚北极太平洋环流同步增强,进而造成更多太平洋水入侵鄂霍次克海地区(如图),深刻的影响着鄂霍次克海的海洋环境演变。


    本研究加深了对亚北极太平洋海洋环流演化及其控制机制的科学认识,对进一步研究太平洋水入侵鄂霍次克海的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杂志上,第一作者是我所地质室博士后冯旭光,通讯作者为我所石学法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4.109026

  • 原文来源:https://www.fio.org.cn/science/xshd-detail-13283.htm
相关报告
  • 《海洋所在热带经圈翻转环流观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9-0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组在利用次表层潜标观测热带经圈翻转环流(TMOC)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发表。   浅层的经圈翻转环流是风生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TMOC存在于热带太平洋,并嵌入到副热带环流中,包括赤道上升流、表层向极的流动、赤道外约5°的下降流以及温跃层向赤道的流动。TMOC对于赤道和赤道外的热交换非常重要,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充放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实测数据,无论是热带太平洋TMOC的平均结构还是时间变异都没有被实际观测所证实。此外,西太平洋TMOC的赤道上升流可能影响暖池的表层温度和大气深对流,其对局地表层温度的作用还未被研究。 根据王凡研究组布放在142°E的次表层潜标阵列观测,首次发现了热带西太平洋TMOC的三明治结构。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的平均经向流表明:在北半球,TMOC表层流向北(<80 m),温跃层流向南(80–260 m; 22.6–26.5 σθ),温跃层以下流向北(260–500 m; 26.5–26.9 σθ)(图1)。根据质量守恒,这种三明治结构说明TMOC实际上是经向上闭合的双环结构,在赤道250米以上和以下必分别对应上升流和下降流;在赤道外约6°N,上层和次表层则分别对应下降流和上升流。根据Ekman风生环流理论,局地的西风应引起表层南向流,因而无法解释TMOC的表层北向流。 根据三明治分层,研究人员发现TMOC每一层均具有季节-年际变异,表层流基本可以代表TMOC整体的强度。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TMOC的变异主要受到赤道纬向风的调控,而与赤道外纬向风引起的Ekman抽吸无关。在2014-2015年,厄尔尼诺激发的西风异常减弱了TMOC的强度(图2)。在季节尺度上,TMOC在冬季强,夏季弱(图3)。   潜标资料、卫星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厄尔尼诺期间TMOC先减弱后增强。减弱(增强)的TMOC通过将更少(更多)的温跃层冷水带到海表引起温度升高(降低)。因而TMOC通过上升/下降流影响赤道表层温度,这一过程可能影响ENSO的发展。   该研究得到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6047-7。
  • 《亚热带北太平洋中层环流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21
    • 近日,国际地学权威刊物《Climate of the Past》在线发表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邹建军副研究员(第一作者)和石学法研究员(通迅作者)与厦门大学、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台湾海洋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北太平洋亚热带西部千年尺度沉积物氧变化和它与北大西洋气候的联系(Millennial-scale variations in sedimentary oxygenation in the western subtropical North Pacific and its links to North Atlantic climate)”。 该研究对在冲绳海槽北部获取得的高质量重力活塞沉积岩心CHS1(1998年利用“向阳红09”船取得)进行了高分辨率多指标分析,发现末次冰期以来亚热带北太平洋西部中层深度沉积物氧含量变化在千年尺度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冷期增加,暖期减小的特征。这种变化模式与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本质上受北大西洋翻转环流驱动。这是石学法团队利用该岩心在西边界流黑潮演化研究之后的又一新进展。。 作为全球温盐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NPIW广泛分布在亚热带北太平洋300-800m水深范围,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低盐。现代观测显示NPIW低盐水主要源自鄂霍茨克海,在向南扩张时期把北太平洋亚极地区域丰富的营养盐输运到中、低纬海域,进而影响中低纬北太平洋内部生地化循环和表层-深层海洋物质交换。之前的研究重点关注北太平洋亚极地区域,而对亚热带区域中深层通风演化的研究程度较低。 研究人员对该岩心的海表生物生产力、海底氧化还原环境进行了恢复,结合不饱和烯酮表层海洋温度、黑潮指示种等高分辨率综合记录,与北太平洋高纬区域记录进行了对比,首次明确了在千年时间尺度上NPIW通风演化对亚热带北太平洋中层水团氧化还原条件的直接影响。在Heinrich冰阶1和2时段,亚热带北太平洋沉积物氧含量明显增加。在Bölling-Alleröd(B/A)间冰阶时段,沉积物氧含量显著减小。亚热带北太平洋沉积物氧含量变化模式与NPIW通风演化模式一致,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目前北太平洋最小含氧带主要出现在东太平洋,而在亚热带北太平洋西部并没有观测到缺氧现象。B/A时段沉积物缺氧现象的出现表明北太平洋最小含氧带广泛扩张,必然对北太平洋海洋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产生深远影响。这对于认识增暖背景下海洋脱氧过程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成果得到了自然资源部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及链接如下: https://www.clim-past.net/16/387/2020/ https://www.clim-past.net/10/173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