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能源所在燃气热泵技术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由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11
  •  燃气热泵(GHP)是一项可同时提供空间制冷、制热及生活热水的先进节能技术。与电热泵(EHP)相比,具有一次能源利用率(PER)高、所需配电容量小,低温下制热性能几乎不衰减等优势。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室冯自平研究员团队自2006年主持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燃气热泵(GHP)研制关键技术”起,就燃气热泵技术开展了系列研究,近3年累计公开发表专利12项、软著7个,制定企业标准91项。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室冯自平研究员团队在GHP技术的多模式性能实验研究、数值模型构建及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GHP技术的产业化。数十余篇科技论文成果在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Therm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化工进展》《太阳能学报》等国内外知名专业期刊上相继发表。主要研究成果简介如下:

      1. 开发了国内首套使用燃气发动机驱动R410A制冷剂开启式涡旋压缩机的高能效GHP系统实验平台(含空气源及水源),开展多模式运行的性能实验研究。在空气源GHP系统上开展制冷、制热、制冷+生活热水联供、制热+生活热水联供及纯生活热水共计5种模式运行的性能实验研究,在水源GHP(WGHP)系统上进行冷热联供特性的实验研究;在不同运行模式中考察了出水温度、发动机转速、环境温度、进水流量、制冷负荷率等因素对GHP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将GHP系统的一次能效(PER)解耦成热泵能效(COP)与发动机热效率(ηeng)两个参数进行研究,得到了PER变化的本质原因;在-20 ℃超低温环境下针对多种余热回收方式(mode-1~mode-4)进行了具体对比分析,补充了低温制热实测数据空白;WGHP系统的总PER和余热回收率(Rrec,res)分别为2.479~3.532和70.90%~83.50%,表明了系统具有较高能效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余热回收效果。相关成果链接如下:

      原文链接:

      (1)https://doi.org/10.1016/j.applthermaleng.2022.118863

      (2)https://doi.org/10.1016/j.ijrefrig.2022.10.017

      (3)https://doi.org/10.1016/j.applthermaleng.2023.120538

      (4)https://doi.org/10.1016/j.tsep.2023.101726

      (5)10.19912/j.0254-0096.tynxb.2021-1340

      2. 开展了GHP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包含动力系统数值模拟研究和无外输电力的GHP系统模型模拟研究。研究首次建立了燃气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创新性地设计出一种实验过程及通用算法,可以有效分析缺乏厂商信息参数的压缩机的内部深层耦合规律。研究发现涡旋压缩机的机械效率和?效率在典型工况下分别为68.20%~97.52%和55.71%~77.12%。针对缺电和完全无电场景,创新性首次提出了一种无外输电力的热泵系统(NEHP),包含发动机变转速与定转速的两种NEHP系统。对比NEHP-G与电热泵(EHP)两系统经济性时需要考虑当地气电比rge,rge小于等经济气电比(rge,eq)时,NEHP-G具有比EHP更优的经济性。相关成果链接如下:

      原文链接:

      (6)https://doi.org/10.1016/j.applthermaleng.2023.120015

      (7)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854

      3. 提出了一种GHP嵌入式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系统的灵活精准控制。研究介绍了多输入输出控制模块、发动机控制模块、蒸发温度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等GHP核心控制模块的设计原则和方法,阐述了GHP控制器如何与发动机ECU实时可靠通讯,进而实现发动机转速、启停等控制。随着外部环境和热负荷的不断变化,GHP系统具有滞后、非线性和时变特点,需要实时调整发动机档位,通过精细化控制实现GHP系统的出水温度快速逼近并稳定在目标值。通过主控制器对发动机转速和蒸发器过热进行双闭环控制,可以保证GHP冷热水机系统出水温度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原文链接:

      (8)https://doi.org/10.1016/j.ijrefrig.2022.09.020

      (9)10.16085/j.issn.1000-6613.2022-1776

相关报告
  • 《广州能源研究所在燃气热泵(GHP)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室冯自平研究员团队在燃气热泵(GHP)技术的制热综合性能及余热回收特性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GHP系统是一个整体的高效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可实现能源的梯级高效利用,是符合双碳背景下的先进低碳节能技术。该研究建立了国内首套使用燃气发动机驱动R410A制冷剂开启式涡旋压缩机的超高能效空气源燃气热泵系统,构建了高效的余热回收系统,系统发动机余热的回收效率在发动机尾气排烟温度低于100℃时高达77.7%;系统考察了多项因素对GHP系统的制热运行各性能参数的影响,并在超低温环境下考察了使用制冷剂与供暖水这两种余热回收载体对系统余热回收的影响。研究将发动机热效率的计算引入到GHP系统研究中,并结合发动机热效率的数值变化深入分析了系统各性能参数变化的原因。相关成果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于能源领域国际学术期刊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JCR 1区)。   项目获取了关键性能影响参数,形成了高效的余热回收方式,建立了在极低温-20℃下余热高效利用的控制策略。研究成果行业创新已成功应用于广州能源所孵化的科技型企业中科广能能源研究院(重庆)有限公司的GHP产品,产品已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储能技术研究室近年来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低碳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通过建立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产业网络,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在生物强化有机废弃物低温厌氧发酵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11
    • 近期,广州能源所生物质能生化转化研究室生物燃气课题组在产甲烷菌系强化牛粪-秸秆低温厌氧发酵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通过投加产甲烷菌系有效解决了低温厌氧发酵启动慢、甲烷产率低等问题,并揭示了生物强化低温厌氧发酵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期刊上相继发表,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1.投加中温/低温产甲烷菌系强化牛粪-秸秆低温共发酵   低温条件下发酵体系内的微生物菌群代谢活性降低,产甲烷古菌与产酸细菌相比对低温更敏感,产甲烷阶段受抑,产酸产甲烷阶段失衡,发生酸抑制,产气性能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分别投加实验室长期驯化获得的中温及低温产甲烷菌系,对低温(20℃)批式牛粪-秸秆混合发酵进行生物强化,研究发现:强化体系的甲烷产率提升4倍以上,T80缩短20~30 d。产甲烷菌系的投加优化了发酵体系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丙酸氧化菌(Peptococcaeae)及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thrix)的相对丰度在强化体系内显著增加,促进了丙酸和乙酸的降解,使产酸与产甲烷阶段维持平衡,避免酸抑制,从而提高发酵性能。 图1. 低温产甲烷菌系强化牛粪-秸秆低温共发酵   以上研究成果分别以Bioaugmentation with cold-tolerant methanogenic culture to boost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anaerobic co-digestion of cattle manure and corn straw at 20℃及Bioaugmentation improves batch psychrophilic anaerobic co-digestion of cattle manure and corn straw为题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及Bioresource Technology。两篇论文第一作者均为硕士毕业生许芯蕊,通讯作者为李颖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3.143183;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1.126118   2.低温厌氧发酵生物强化机制   揭示了产甲烷古菌比细菌耐冷能力差的原因,即在低温条件下,细菌编码多种耐冷基因,如HslJ, Hsp15, CspA, MerR, HtpX, HspQ,而古菌仅编码两种耐冷基因(Htpx, CspA),导致古菌在低温下倍增速率明显低于细菌。因此提高反应器中产甲烷菌的丰度及其耐冷能力是促进低温产甲烷的关键,通过外源投加产甲烷菌系进行生物强化,可人为干预改变厌氧发酵系统内微生物组成,定向提高关键产甲烷菌生物量,促进产甲烷进程。 图2. 低温厌氧发酵的生物强化及微生物对低温的响应机制   该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bioaugmentation on psychrotrophic anaerobic digestion: Bioreactor performanc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cellular metabolic response为题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第一作者为博士后闫淼,通讯作者为李颖研究员,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40173。   以上研究揭示了低温下厌氧产甲烷的微生物强化机理,构建了性能优越的低温发酵强化体系,在微生物层面对体系靶向调控;有效促进目标底物降解效率、缩短发酵周期、缓解体系酸抑制、提升低温厌氧发酵性能,为寒区沼气工程在冬季的稳定运行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等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