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19-10-15
  • 为有效改善制造业短板领域设计问题,完善工业设计基础研究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相关报告
  • 《十三部门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12-06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三部门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明确争取用4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制造业短板领域设计问题有效改善,工业设计基础研究体系逐步完备,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创建10个左右以设计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发展壮大200家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打造设计创新骨干力量,引领工业设计发展趋势。推广工业设计“新工科”教育模式,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创建100个左右制造业设计培训基地。 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政策解读 为有效改善制造业短板领域设计问题,提升制造业设计能力,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工程院、银保监会、证监会、知识产权局编制印发了《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现就《行动计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问题一:《行动计划》的制定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工业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同时设计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制造业领域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和重要因素之一,在设计基础研究与数据积累、设计工具与方法、设计人才培养、试验验证以及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仍亟待加强。为此,我们开展调查研究,多次组织地方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设计企业等座谈讨论。围绕贯彻落实制造强国建设相关要求,瞄准制造业短板领域设计问题,提出开展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问题二:《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行动计划》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制造业短板领域精准发力,不断健全产业体系,改善公共服务,提升设计水平和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问题三:《行动计划》确立了怎样的目标? 在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统筹协调、以点带面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行动计划》提出,争取用4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制造业短板领域设计问题有效改善,工业设计基础研究体系逐步完备,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汽车、电力装备、石化装备、重型机械等行业,以及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原创设计突破。在系统设计、人工智能设计、生态设计等方面形成一批行业、国家标准,开发出一批好用、专业的设计工具。高水平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提高工业设计基础研究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创建10个左右以设计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发展壮大200家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打造设计创新骨干力量,引领工业设计发展趋势。推广工业设计“新工科”教育模式,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创建100个左右制造业设计培训基地。 问题四:《行动计划》提出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针对制造业短板领域设计问题和影响设计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5大任务、13项举措。 一是夯实制造业设计基础。提出要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开发先进适用的设计软件; 二是推动重点领域设计突破。提出要补齐装备制造设计短板,提升传统优势行业设计水平,大力推进系统设计和生态设计; 三是培育高端制造业设计人才。提出要改革制造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畅通设计师人才发展通道; 四是培育壮大设计主体。提出要加快培育工业设计骨干力量,促进设计类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 五是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网络。提出要健全工业设计研究服务体系,搭建共创共享的设计协同平台,强化设计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设计发展的社会氛围。围绕各项任务,《行动计划》通过专栏的方式提出了关键设计软件迭代、重点设计突破、制造业设计人才培育、中小企业设计创新、工业设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维权等6项工程,明确具体要求,增加行动计划的可操作性。 问题五:如何保障《行动计划》的实施? 《行动计划》从组织协调、政策引导、投融资渠道、政策宣传等方面提出4项保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在组织协调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建立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各地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部署落实工作任务。相关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要广泛参与,共同落实各项任务安排。 在政策引导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修订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的政策,拓展设计内涵外延。利用相关部门现有渠道和重大项目,支持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企业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可按国家税法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行业统计监测。 在投融资渠道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设计类产业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设计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设计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拓宽抵质押品范围。鼓励担保机构设立专项担保品种,加大对设计企业和设计创新项目的信用担保支持力度。 在政策宣传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大力宣传设计领域优秀成果、赛事活动、重点企业和领军人才。加强设计类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提升诚信经营意识。不断扩大设计创新的社会影响,营造全社会重视设计、推动设计发展的良好氛围。
  • 《工信部科技司:以人工智能支撑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6-21
    •  近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结合的方向与路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王卫明在会上介绍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解读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就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广泛应用提出了意见建议。   王卫明指出,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大数据的积聚、理论算法的革新、计算能力的提升及网络设施的演进,驱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从2012年到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并购数量从150笔增长到近700笔,金额从5.6亿美元增长到30亿美元。此外,我国人工智能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逐步进入实际应用。   人工智能涉及众多产业、众多领域,需要从总体角度系统布局、统筹发展。为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工信部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围绕一条主线、聚焦四大目标、把握四大任务和做好五个保障。一条主线就是围绕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这一主线,从我国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出发,坚持目标导向,提出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四大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在重点产品、基础能力、融合应用和体系化支撑等四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四大任务是重点从产品、基础、应用和支撑四个领域发力,显著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和发展水平。五个保障是指加强组织实施、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加快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等保障措施。   王卫明强调,制造业是人工智能率先落地的行业之一,“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行动计划》与“中国制造2025”紧密对接,提出要鼓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环节的探索应用,一方面,大力发展智能化的高档智能装备,增强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能力;另一方面,培育智能化分析、管理、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智能化运维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端制造价值。同时,明确了以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制造业智能化的具体任务。   王卫明指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和新动能的战略方向。下一步,将加快推进《行动计划》相关政策解读和宣贯,完善组织实施机制,推动各项举措落地,加强部省协作,推动企业做好重点产品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企业、行业组织、产业联盟间的协同协作,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完善相关标准、实验、测试认证体系,组织创业创新活动,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安全、伦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风险预判和防范,为更好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安全、有序发展提供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