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环球科学》十大科学新闻公布:病毒阴影下,科学仍在照亮世界》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dingxq
  • 发布时间:2020-12-23
  •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年份。在新冠病毒的阴影下,科学虽会遭遇波折,但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滞。从第一次室温超导到实现量子优越性,我们为未来构筑起更多可能性;从第一张人类细胞图谱到破解蛋白折叠难题,人类也在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现在,让我们来共同回顾那些影响深远的科学瞬间。

    1.新冠疫情改变世界面貌
    因为这场疫情,2020将注定成为一个被长久铭记的特殊年份。疫情从2019年末开始,随后迅速席卷全球,深刻影响着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个体。在新冠疫情中,各国科学家团结一致,展现了现代科学的强大力量:疫情初期,我国科学家迅速测序并共享新冠病毒RNA序列;多国团队将疫苗研发时间缩短到一年以内。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人类在面对全新病原体威胁时的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团结试验”宣告失败,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对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在一些国家,科学的声音不断被忽视,不到位的防控使得疫情持续加速蔓延。在全球超过7000万人感染、160万人死亡的今天,我们仍然难以预测这场疫情的最终走向。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科学界与公众共同努力,才能最终遏制疫情。

    2“嫦娥五号”时隔44年再次带回月球样本
    2020年12月17日,携带着月球样本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同时也奏响了我国探月绕、落、回三部曲的最后一个音符。这枚于11月24日发射升空的探测器在抵达月球轨道后,向位于月海的吕姆克山脉成功释放着陆器。后者结合使用钻探取样和表面抓取两种方式,取回了超过2千克月球岩石及土壤样本。这也是时隔44年后,人类再次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这些样本有望填补此前月球样本的空白时间段,构建更加完整的月球演化历史。

    3人类首次实现室温超导
    在距离首次发现超导现象100多年后,人类首次见证了室温超导的诞生。2020年10月15日,《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内华达大学等多个研究单位合作完成的室温超导实验结果。研究通过光化学合成,在超导材料硫化氢体系中掺杂碳元素,实现了在287.7K(约15℃)下的超导。这代表人类向长久以来的目标——创造没有电阻的高效电力系统——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次的实验条件仍然苛刻,必须给超导体施加267 Gpa的高压(相当于200多万倍标准大气压)才能实现室温超导。尽管其距离实际应用还有遥远的距离,但已经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物理学家追寻了一个世纪的能源效率“圣杯”曙光初现。

    4新一轮火星探测季开启,“天问一号”发射升空
    今年夏季,两年一度的“火星探测窗口”再度开启。7月20日,阿联酋的“希望”号发射升空,拉开新一轮火星探测热潮的帷幕。3天后,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迈出了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第一步。作为中国的首次火星任务,“天问一号”计划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绘制火星的地质结构图,帮助人类了解火星的水冰和磁场分布。而在7月30日发射升空的美国“毅力”号火星车,除了试图搜寻火星生命的证据,还将首次在火星上释放直升机。这3台火星探测器均计划于2021年上半年抵达目标工作地点,为我们揭开关于这颗地球近邻的更多秘密。

    5AlphaFold解决蛋白折叠难题
    197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克里斯蒂安·安芬森(Christian Anfinsen)在颁奖典礼上提出猜想:我们应该能从一个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该蛋白的三维结构。这就是困扰生物学家近半个世纪的蛋白折叠问题。2020年11月30日,曾发布AlphaGo的DeepMind公司宣布其算法AlphaFold解决了该问题。两年一度的蛋白结构预测关键评估比赛,需要参赛者利用已知的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的三维结构。在2020年的比赛中,AlphaFold一举夺得90分的高分,达到“解决蛋白折叠问题”的标准。考虑到蛋白在生命中无处不在,AlphaFold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各个领域的生物学研究。

    6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实现量子优越性
    2020年12月3日,在《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领衔研发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在运行高斯玻色采样时,最多成功测量76个光子,实现了量子优越性——即量子计算速度超过经典计算机。对于这个“九章”用200秒解决的问题,经典计算机中的佼佼者“神威·太湖之光”需要25亿年才能完成。2019年,谷歌的“悬铃木”首次实现量子优越性;如今,“九章”首次使用光子量子比特实现这一目标。和其他量子计算原型机相比,“九章”不需要昂贵的冷却系统,在室温下即可运行。这是对量子计算潜力的又一次有力验证。

    7确定银河系内快速射电暴的来源
    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是一种持续时间只有几毫秒的神秘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在2007年首次发现这类信号之后,对于快速射电暴的来源始终没有定论。一种候选理论认为,快速射电暴的来源是磁陀星——一种具有极强磁场的年轻中子星。2020年4月28日,一支加拿大科研团队检测到了来自银河系内磁陀星SGR 1935+2154持续时间只有毫秒级的射电暴,其强度是此前磁陀星射电辐射的3000倍。进一步的研究确认,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银河系内的快速射电暴,并表明磁陀星至少是部分快速射电暴的来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三篇论文中,包括一篇由中国团队利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取得的成果。

    8首张人类细胞图谱公布
    2020年3月26日,《自然》杂志发表了由浙江大学郭国骥团队绘制的全球首张人类细胞图谱。他们通过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测序并分析来自中国汉族婴儿和成人共60种人体组织样品的70多万个细胞,首次从单细胞水平全面分析了跨越不同年龄段的人体细胞种类,并揭示了一个普适性的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机制:细胞分化经历了一个从混乱到有序的发展过程。这项成果是人类细胞图谱计划的一项重要阶段性成果,构建出完整的人类细胞图谱的基本框架。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将通过细胞数字化,极大地推动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的发展,对于鉴别异常的细胞状态和起源,修复疾病导致的人体细胞、组织受损都具有重大意义。

    9澳大利亚遭遇严重山火
    一轮持续时间、波及范围历史罕见的严重山火袭击了澳大利亚,直到2020年3月31日,澳大利亚官方才宣布这场持续半年的大火结束。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悉尼大学联合发布的报告,这场大火的起火点有15 000多个,烧毁的土地面积超过11万平方千米,近30亿只动物在大火中丧生,其中爬行动物的死亡数占据了三分之二,另有上亿只哺乳动物和鸟类死亡。除了惨痛的生态损失,这场大火对气候变化还可能造成更长远的影响。根据英国气象局预测,澳洲大火向大气释放4亿~7亿吨CO2,导致今年全球CO2的排放量将比预期高出2%。在澳大利亚大面积成熟森林被烧毁后,我们可能需要超过100年的时间,才能等到森林复苏并重新吸收掉被释放的碳。

    10 SpaceX实现首次商业载人航天飞行
    2020年5月30日,美国时隔9年重新在本土利用航天器将宇航员送入地球轨道。这一次帮助美国重拾航天梦的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这也是历史上的首次商业载人航天任务。此次任务属于Demo-2演示任务的最后一环,载人龙飞船携带了两名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龙飞船在整个任务期间完成了发射、国际空间站对接、脱离轨道和溅落的近乎全自动化流程,并确保了宇航员的安全。11月,载人龙飞船在首次经批准的正式载人航天任务中,运送3名NASA宇航员和1名日本宇航员发射升空,4名宇航员将开展约半年的太空站任务。至此,商业载人航天的序幕也正式开启。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u0OaQR9Jk1-9lDBJ-1EXKw
相关报告
  •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公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3-11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奋斗者”号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从31项候选进展中脱颖而出。 根据得票高低,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 我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进展 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 “奋斗者”号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揭示人类遗传物质传递的关键步骤 研发出具有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 2020珠峰高程测定 古基因组揭示近万年来中国人群的演化与迁徙历史 大数据刻画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 深度解析多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干预靶标 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 下面就跟随我们,逐一了解一下这十大进展。 1. 我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进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科学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下,团结协作,争分夺秒,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在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新冠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诊断技术的快速推进和药物疫苗开发奠定基础;阐明了新冠病毒入侵细胞的关键机制;持续深化病毒传播途径研究,为防控策略的优化提供科技支撑;定量评估了我国防控措施的效果。 在检测试剂研发和动物模型方面,在疫情之初迅速研发了新冠核酸诊断试剂,并研发了免疫检测试剂,为病原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构建了小鼠、猴感染新冠病毒的动物模型,为药物筛选、疫苗研发以及病毒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支撑。 在药物和临床救治方面,揭示了新冠临床特征,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解析了新冠病毒及关键蛋白质的结构,揭示了一批中西药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建立方舱医院、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等科学防控方案,提高了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了感染率和病亡率。 在疫苗和中和性抗体研发方面,同时开展了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等的研发,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全球率先开展1期临床试验,灭活疫苗在全球率先开展3期临床试验,并获批附条件上市;鉴定并创制靶向新冠刺突蛋白S和受体结合域RBD的一系列中和单克隆抗体,形成抗病毒“鸡尾酒”中国抗体组合方案。 我国科学家通过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通过严谨高效的科研工作,为我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强大科学支撑。 2. 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 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月面采样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月地入射、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飞行阶段,历时23天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祝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首次完成了地外天体采样与封装、首次地外天体表面起飞、首次无人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首次月地入射并携带月球样品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等我国航天史上多个重大技术突破,最终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嫦娥五号月面自动采样返回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圆满收官,是中国航天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做出贡献。 3. “奋斗者”号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制是我国“十三五”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领域的重大攻关任务,于2016年立项启动。2020年6月,“奋斗者”号完成总装集成与水池试验。2020年7月,“奋斗者”号完成第一阶段海试,共计下潜17次,最大下潜深度4548米。2020年10月10日,“奋斗者”号启航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第二阶段海试,期间共计完成13次下潜,其中11人24人次参与了8个超过万米深度的深潜试验。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深度纪录。 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是“奋斗者”号研制的牵头单位,在潜水器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建造及试验验证等工作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创建了独立自主的全海深载人深潜装备设计技术体系,构建了稳定可靠的高标准、规范化的试验、检测与应用体系,进一步在潜水器总体设计与优化、系统调试与仿真、深海作业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际上首次攻克高强高韧钛合金材料制备和焊接技术,实现万米级浮力材料固化成型新工艺自主可控,潜水器动力、推进器、水声通信、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奋斗者”号作为当前国际唯一能同时携带3人多次往返全海深作业的载人深潜装备,其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显著提升了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使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是我国深海科技探索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4. 揭示人类遗传物质传递的关键步骤 DNA复制是人类遗传物质在细胞之间得以精确传递的基础,人们对高等生物中识别DNA复制起始位点的具体过程并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人们对癌症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国红团队及其合作者揭示了一种精细的DNA复制起始位点的识别调控机制。该研究发现,组蛋白变体H2A.Z能够通过结合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SUV420H1,促进组蛋白H4的第二十位氨基酸发生二甲基化修饰。而带有二甲基化修饰的H2A.Z核小体能进一步招募复制起始位点识别蛋白,从而帮助DNA复制起始位点的识别。该研究进一步发现,被H2A.Z-SUV420H1-H4K20me2通路调控的复制起始位点具有很强的复制活性,并偏向在复制期早期被激活使用。在癌细胞中破坏该调控机制后,癌细胞的DNA复制和细胞生长都受到了抑制。在T细胞中破坏该调控机制后,T细胞的免疫激活也受到了抑制。 该研究阐述了一个新颖的由H2A.Z介导的DNA复制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理解高等生物DNA复制起始位点的识别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解决长期存在的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点选择启动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5. 研发出具有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 弛豫铁电单晶[Pb(Mg1/3Nb2/3)O3-PbTiO3, PMN-PT](注:数字均为下标)具有优异的压电效应,已广泛应用于超声成像、声呐装备和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等领域。然而,自其发现20多年以来,压电性能就再没有新的突破,并且由于铁电畴壁的存在,导致其透光率低,无法满足当前压电器件多功能、高灵敏度的发展需求,急需新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徐卓教授研究团队揭示了弛豫铁电单晶高压电效应的起源,研发出了钐掺杂的PMN-PT单晶,其压电性能超过4000 pC/N,相比未掺杂单晶提高了一倍。在此基础上,利用电畴结构调控,消除了单晶中对光起散射作用的铁电畴壁,首次在PMN-PT单晶中同时获得了高压电性和高透光性,突破了长期以来二者难以共存的国际难题。其压电系数比现有的透明压电单晶LiNbO3(注:3为下标)提高了100倍,电光系数最大可提高40倍,同时还具有更高的抗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光学效应。这种透明铁电单晶可大幅提升光声成像系统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和血液疾病诊断中的成像分辨率,也为研制高性能电光调制器、光学相控阵和量子光学器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关键材料。这种具有优异电光、声光和声-光-电耦合效应的单晶材料,有望进一步开辟更多新的应用领域。 6. 2020珠峰高程测定 珠峰高度长期以来受到全世界关注,精确测定珠峰高度并向全世界公布,彰显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2020珠峰高程测量,中国科学家团队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测绘技术,实现多个重大技术创新突破,获取了历史上最高精度的珠峰高程成果。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和国产测量装备首次全面担纲主力,国产测量装备应用实现重大突破。首次完成了峰顶地面重力测量,获取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珠峰峰顶的重力测量结果,有助于提升珠峰高程测量精度。科学家团队克服珠峰地区极端气象和恶劣环境,首次实现珠峰峰顶及周边区域1.27万平方千米的航空重力、光学和激光遥感测量的历史性突破,填补了珠峰地区重力资料空白,大幅提升了珠峰高程测量的精度。与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相比,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精度提升幅度达300%。中国和尼泊尔科学家团队开展科技合作,首次建立了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历史上首次共同确定了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峰雪面高程8848.86米,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除此之外,珠峰测量获取的丰富观测数据成果,将为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管理、地质研究与调查、地壳运动监测、气候变化和冰川冻土研究等领域提供宝贵、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7. 古基因组揭示近万年来中国人群的演化与迁徙历史 在国际古基因组学领域,有关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非常匮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团队首次针对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群展开时间跨度最大、规模性、系统性的古基因组研究,通过前沿实验方法成功获取我国南北方11个遗址25个9500-4200年前的个体和1个300年前个体的基因组,揭示中国人群自9500年以来的南北分化格局、主体连续性与迁徙融合史。 研究发现中国南北方主体人群9500年前已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连续的,没有受到明显的外来人群的影响,迁徙互动主要发生在东亚区域内各人群间;此外明确以台湾岛原住民为代表、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岛屿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且可追溯至8400年前。该项成果填补了东方尤其是中国地区史前人类遗传、演化、适应的重要信息缺环,为阐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及修正东亚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重要科学贡献。 8. 大数据刻画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 生命起源与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学之谜之一。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99%以上已经灭绝,通过化石记录重建地球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是认识当今生物多样性现状与未来趋势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的时间分辨率低、生物分类粗,无法精确识别突发性重大生物演变事件,也不能为近代地球生态系统演变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南京大学沈树忠、樊隽轩团队联合国内外专家创建国际大型数据库,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天河二号”超算取得突破,获得了全球第一条高精度的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曲线,时间分辨率较国际同类研究提高400多倍。新曲线精准刻画出地球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中的多次重大生物灭绝、复苏和辐射事件,揭示了当时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大气CO2(注:2为下标)含量以及全球性气候剧变的协同关系。该研究将推动整个演化古生物学研究的变革。 9. 深度解析多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干预靶标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深入研究衰老、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新时代的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衰老的机制和干预等核心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组,同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联合攻关,利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在系统水平上揭示了哺乳动物多器官衰老的新型生物学标记物和可调控靶标。 在衰老机制解析方面,发现氧化还原通路稳态失衡是灵长类卵巢衰老的主要分子特征,为评价卵巢衰老及女性生殖力下降提供了新型生物学标志物,也为寻找延缓卵巢衰老的措施及开发相关疾病的干预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在衰老干预方面,阐明热量限制(“七分饱”)可通过调节机体各组织的免疫炎症通路,延缓多器官衰老的新型分子机制,揭示了代谢干预、免疫反应与健康寿命之间的科学联系。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器官衰老异质性和复杂性的理解,为建立针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科学应对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10. 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 化学反应的进程伴随着复杂的量子力学现象,但其通常难以被直接观测到,因而化学反应的本质亦难以得到透彻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张东辉院士、孙志刚和肖春雷研究团队提供了一个研究范例。他们研究发现,在H + HD→H2 + D反应中,在碰撞能量为1.9~2.2电子伏的范围内,产物H2(v'= 2,j'= 3)的后向散射呈现显著的振荡(其中v'是振动量子数,j'是转动量子数)。通过拓扑理论分析,发现该反应存在两条迥然不同的反应路径,振荡是由这两条路径之间的量子力学干涉所产生的。该研究揭示了该反应在较低能量处,量子几何相位效应仍然存在,并可以被观测到。这非常类似于众所周知的Aharonov-Bohm效应,清晰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量子性。
  • 《《环球科学》选出2017年10大科学新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03
    • 2017年,世界科学带给我们许多美好和惊喜:全新天文学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加令人激动的发现;全球首个CAR-T疗法获批上市,让人类终于拥有了强大的抗癌武器;50位量子比特的计算机横空出世,使量子计算机朝着实用迈进了一大步…… 当然也有遗憾。特朗普决定让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勒索病毒在全球150个国家肆虐,造成重大损失。但是,美国的退出不能改变全球治理气候变暖的决心;勒索病毒也让人反思,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世界。 《环球科学》杂志日前根据专家团队、专业编辑和网络投票三方意见,评选出本年度全球10大科学新闻。 引力波开启多信使天文学时代 入选理由:2017年成为多信使天文学的元年。 在陆续探测到数次黑洞并合发出的引力波后,2017年8月17日,LIGO与意大利的引力波天文台Virgo又探测到了来自双中子星并合的引力波。与黑洞不同,中子星合并时除了产生引力波,还会发出电磁波。就在LIGO和Virgo捕捉到引力波信号2秒之后,费米望远镜也观测到了来自同一源头的γ射线。之后的几天,全球70多台望远镜在射电、红外、可见光、X射线和γ射线等各波段对引力波的电磁对应体进行了观测。引力波和电磁波的联合观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让研究者获得了更多发现,这也标志着天文学进入了多信使时代。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入选理由:给全球气候的治理和人类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因为该协定对美国非常“不公平”,“危害”了美国经济。《巴黎协定》于2015年12月12日通过,2016年11月4日正式签署生效,被认为是世界各国联合制定全球气候新秩序的标志性成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以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美国的退出可能导致《巴黎协定》的执行效果受到影响,严重削弱全世界对抗全球变暖的努力,给全球气候的治理和人类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CAR-T疗法Kymriah获批上市 入选理由:医学史上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疗法。 2017年8月30日,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发布重磅消息,瑞士制药巨头诺华集团开发的CAR-T疗法Kymriah获批上市,用于治疗25岁以下人群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种疗法也成为医学史上首款获批上市的CAR-T疗法。CAR-T疗法的原理是,从病人体内提取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T细胞后,重新注入病人体内,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消灭肿瘤。作为肿瘤免疫疗法的主要手段之一,CAR-T疗法在多种癌症治疗中都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随着Kymriah的上市,一个全新的抗癌时代正在到来。 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公布首批研究项目 入选理由: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际大科学项目正式启航。 2017年10月16日,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公布了首批拟资助的38个项目,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张学工教授负责的研究项目。这项大型研究计划由陈·扎克伯格基金会(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CZI)发起和资助,致力于建立人体所有细胞的参考图谱,包括细胞类型、数量、位置、相互作用、分子组分等,从而加深对疾病诊断、监测、治疗的了解。首批38个项目只是这个宏大计划的开端,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研究铺路,为计划所需的各种技术和工具建立基准参照。 IBM研制出50位量子比特的计算机 入选理由:量子计算领域的一次飞跃。 2017年11月10日,IBM在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工业峰会上宣布,成功开发出了世界首台50位量子比特的原型机,并把相干时间从之前的50微秒提升到目前的90微秒。量子计算机用量子状态来描述信息,一位量子比特可以同时表示多种状态,因而会有更快的处理速度。量子比特越多,处理能力越强。而相干时间越长,则量子计算机越稳定、越成熟。用IBM的话来说,它正在重新发展计算科学。未来,量子计算可能为化学、最优化和机器学习等领域打开新的大门。 全球首例人体内基因编辑试验 入选理由:将推动基因疗法时代到来。 2017年11月13日,一次革命性的医学试验在美国奥克兰的一家医院开展,目的是为44岁的美国人布莱恩·马德(Brian Madeux)治疗亨特氏综合征。这是一种致命的遗传疾病,因为基因缺陷,患者体内缺乏一种能分解多糖的酶,导致细胞代谢废物在组织中积累,最终产生机能障碍。为了治疗马德,美国Sangamo Therapeutics公司把基因编辑工具输送到马德的肝脏细胞中,从而把有缺陷的基因替换成正常基因,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人体内开展的基因编辑试验,可能推动基因疗法时代的全面到来。 卡西尼号结束探索之旅 入选理由: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重要篇章画上句号。 2017年9月15日,为避免污染土星,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卡西尼号探测器主动坠入土星大气,结束了成就卓越的探索之旅。卡西尼号于2004年7月1日进入土星轨道,此后通过多次调整运行轨道,对土星及其卫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测,得到了很多重要发现,这使得土卫二成为搜索地外生命的重要候选目标。就在使命终结之前,卡西尼号还充分发挥余热,多次穿越了此前从未踏足的土星环内侧的狭窄缝隙,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图片和宝贵数据,为它的探索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转基因三文鱼公开销售 入选理由:转基因动物产品第一次进入人类食物链。 2017年8月4日,美国AquaBounty公司宣布,他们已获准向加拿大销售了1万磅(约合4535千克)转基因三文鱼,这是转基因动物食品首次在公开市场完成销售。这种三文鱼属于大西洋三文鱼,被转入了两种基因,一种是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另一种是大洋鳕鱼的抗冻蛋白基因。与未经改造的同类相比,转基因三文鱼的生长时间缩短一半,并且个头更大,可为人类提供更可控、可持续的三文鱼来源。转基因三文鱼的成功开售,也意味着受挫20多年的转基因畜牧业迎来转机。 《肿瘤生物学》撤销107篇论文 入选理由:单次撤稿数量的最高纪录。 2017年4月20日,国际出版机构施普林格(Springer)宣布,撤销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于2012-2016年刊发的107篇造假论文。这批撤稿论文全部来自于中国作者,主要撤稿原因是论文提供了虚假的评审人邮箱,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这次撤稿创下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的最高纪录,引发业界对学术诚信和第三方论文服务机构的激烈讨论,也引起中国科技部、教育部等高度关注,并对撤稿事件进行了彻底调查。这一事件有助于反思如何改革国内科研工作管理和职称评定,营造更加健康的学术生态。 勒索病毒全球爆发 入选理由:约150个国家遭到病毒攻击,凸显信息安全日益重要。 2017年5月12日,勒索病毒开始广泛传播,感染了全球很多运行Windows系统的设备。当用户打开计算机时,会看到一则英语告示,通知受害者至少支付300美元才能恢复计算机的访问权限。短短几天内,大约150个国家遭到攻击,很多高校、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被感染,极大影响了科研和教学工作,甚至一些医院也遭到攻击,手术被迫取消,患者生命受到威胁。勒索病毒的大范围爆发在全球敲响了警钟,让各类机构和政府部门意识到,对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该提升保护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