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签署 铺就我国光伏“出海之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25
  • 这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发电基地(8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

    RCEP签署

    铺就我国光伏“出海之路”

    对于正日趋国际化的我国光伏产业,RCEP签署将带来的出海新机遇被普遍看好,业内人士认为,全球市场前景将更为广阔

    11月15日,东盟十国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对于正日趋国际化的我国光伏产业,RCEP签署将带来的出海新机遇被普遍看好,业内人士认为,全球市场前景将更为广阔。

    “全球光伏市场遍地开花趋势已不可逆转,未来将有广阔的新兴市场等待我国光伏企业去开拓。”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光伏分会秘书长张森接受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企业供给能力不断加强,产品不断优化,我国光伏产业必将通过“走出去”的全球化布局,带动全球电力能源走向清洁化。

    “走出去”延续良好战绩

    尽管今年疫情在海外的蔓延对全球经济和电力消费影响严重,但我国光伏产业出口仍然延续着近年来的良好“战绩”。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日前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光伏组件出口量已经超过去年同期的52.3GW,这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

    据张森介绍,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全球多个GW级以上的光伏应用市场均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但进入6月份起,欧洲、东南亚以及美国等光伏海外市场开始放松疫情管控,除印度、美国等少数光伏市场外,多数国家在下半年迎来好转,海外光伏需求报复性反弹。张森表示,随着下半年出口强势反弹,预计全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数量将同比增长20%以上。

    记者了解到,在全球疫情下,除了出口,中国光伏“逆势走出去”还表现在海外产能的布局。今年2月23日,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股份”)宣布其全资子公司隆基乐叶拟现金收购宁波江北宜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后者在越南拥有光伏电池年产能超3GW,光伏组件年产能超7GW。此次股权收购是隆基股份加速海外布局的一个缩影,也反映出我国光伏企业对全球市场的信心。

    “今年下半年,欧美和亚太等主要市场都比较活跃。”隆基股份品牌总经理王英歌告诉记者,在欧洲,大型地面电站都在积极推进,全年增长符合预期,装机量预计为20GW左右;美国虽然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但其光伏市场基本未受影响,地面电站需求保持旺盛,隆基面向美国的产能基本处于满产状况,预计美国装机量也将达到16GW~17GW;在亚太地区,日本、韩国、越南、澳洲等市场均表现良好,增长相对明显。他预计,“今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达115GW~120GW,其中,海外占75GW~80GW,总体趋于稳定。”

    在张森看来,下半年海外市场表现良好,加之全球最大光伏生产基地——中国的疫情早已得到有效控制,工业生产已在二季度全面恢复,光伏供给侧能力未受过多影响,预计全年光伏装机将因第三、四季度火爆需求而实现与去年基本持平,新增装机量可达110GW~120GW左右。

    “新格局”创造光伏新机遇

    在我国光伏出口战绩良好的同时,RCEP的签署又为光伏海外市场布局带来了新的利好。张森指出,RCEP是全球最大也最有潜力的区域自贸协定,区域覆盖全球近30%的人口和GDP,自贸区内90%税目产品实现零关税后,贸易前景将十分广阔。同时,这些市场都是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主要市场,廉价清洁电力消费需求旺盛,是全球光伏新兴市场的集中区域。

    “RCEP未来的生效,以及一些细则的出台,覆盖制造业和能源产业。”王英歌告诉记者,RCEP覆盖的国家,从东盟到中日韩,再到澳大利亚等,都是主要的光伏市场,其签署不仅可以降低关税壁垒,同时还可以消除非关税壁垒,对于降低光伏非技术成本、降低光伏度电成本的作用,将会十分明显。

    此外,王英歌还指出,“如果RCEP区域未来能达到零关税,这一区域光伏生产要素的配置会达到更优的水平,为跨区域资本流动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王英歌表示,目前,对于我国光伏行业,原辅材料和设备国产化水平比较高,但仍有部分高精尖材料、零部件需要从日韩等亚太区域进口,在这一背景下,RCEP的生效将会降低光伏产业的整体成本。

    “从光伏制造业的布局来看,亚洲地区是全球光伏产业生产制造和产品加工的重心,约占全球总产能的95%。”张森认为,随着我国光伏主要企业隆基、晶澳、晶科等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加大产能协同布局,未来在RCEP框架下,通过中国与东盟区域的关税减免、消除非关税性贸易壁垒、产业分工与协作,将大幅降低光伏产业链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劳作和产品发电效率。

    张森表示,凭借我国光伏企业在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最终将形成以中国、马来西亚、越南为主要区域的光伏产业链,协作供给中国、东盟、欧美的光伏全球市场贸易新格局,并将为当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公平便利的贸易环境、建设区域和全球光伏产业供应链。

    “新趋势”力促全球能源变革

    随着RCEP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能源变革中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张森指出,在全球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大趋势下,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将在各区域形成示范效应和示范项目,配合各国电网改造等支持项目,将成为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我国光伏国际贸易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全球化、普及化、惠民化的发展前景。

    据张森介绍,2020年1月~9月,在机电商会备案的238个电力行业境外成套工程项目中,光伏太阳能行业项目72个,占比达30.3%,涉及金额46.23亿美元。从今年海外光伏项目备案情况来看,明后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反弹趋势明显。他强调,“当前,我国光伏行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和消费者,技术水平全球领先,理应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进程中享有话语权和定价权,在推动全球能源结构性转型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据记者了解,由于东盟国家普遍经济发展滞后,其未来电力消费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将为这一区域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到2040年,东盟国家能源需求将在2016年的基础上再增长2/3。为此,东盟国家需要努力确保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可持续和可靠的能源。

    “中国光伏的‘出海之路’,将有助于推动东盟地区实现经济增长和低碳转型的‘双赢’。”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行业发展部主任金艳梅表示,“中国光伏产品‘物美价廉’,在全球居领先地位,成本仍然保持着下降趋势,RCEP协定签署后,中国光伏产业在各成员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光伏产业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依靠度电成本的降低,使其变得更加经济可用,而当前,我们需要全力降低非技术成本。”王英歌认为,在RCEP框架下,关税和非关税成本下降给光伏行业带来的巨大利好,将有力推动落实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以及实现各国“碳中和”的承诺。

相关报告
  • 《中国光伏企业出海,谁是硅片市场“领头羊”?》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05
    • 贸易壁垒叠加全球市场的终端需求,在海外开展本土化产能部署,已成为中国光伏企业长远发展共识。 在这种共识下,从“借帆出海”到“生而全球化”,中国光伏企业开启了从基础制造产品出口,向技术创新和品牌先导的升级,逐步转向光伏产业链在海外本地化发展。 众多光伏企业中,有着强大前瞻性与技术、制造背景的TCL中环成为备受瞩目的一员,该公司近期发布了在中东建厂相关的公告,让其“光伏全球化”轮廓更加清晰。 根据公告,TCL中环与Vision Industries Company签署合作条款清单,拟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并于沙特投建光伏晶体晶片工厂项目,推动并助力沙特及中东地区能源转型。产品销售指向沙特、中东地区及可能的欧洲、“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地区市场,推动能源转型。 光伏成为中东地区新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 TCL中环瞄准中东市场发力,与该地区对转型新能源的渴求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分不开。 近年来,中东光伏市场需求始终保持旺盛的状态。中东国家有着十分卓越的两大资源:石油与阳光。该地区一方面得益于丰富的石油储量而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居安思危”,积极思考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均提出了雄伟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2016年沙特王储就提出“2030愿景”,表示将大力发展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除了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区域以热带沙漠性气候为主,峰值日照时数超2000小时,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此外,开阔平坦的地势也为光伏电站的建设提供了地形基底。 得益于石油资源的耕耘,中东获得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投资意愿。随着光伏发电系统成本的不断下降,新能源成为中东地区经济多元化转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经之路和效益之路。 据了解,TCL中环在中东投建光伏晶体晶片工厂,正是以“一带一路”作为光伏全球化启航的起跑点,顺应光伏产业全球化战略规划布局,发挥工业4.0先进制造模式和光伏产业雄厚实力优势的重要举措。 业内知情人士表示, TCL中环在中东建厂或将成为中东地区新能源技术应用的可靠典型,也将是国产光伏产业借助“一带一路”布局,走向欧洲、中亚舞台,迈向全球化的一大“加速器”。 先进制造能力和优质产能为全球化铺路 出海源于实力,全球布局目标更意味着必须实力过硬。TCL中环专注于新能源光伏产业,主营业务围绕硅材料研发与制造展开,业务覆盖新能源光伏材料、高效叠瓦组件、智慧光伏解决方案等领域。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单晶硅片制造商与出货商、210硅片市占率与N 型高效硅片外销市占率持续保持第一水平。 虽然近两年硅片领域迎来众多新玩家,但拥有雄厚研发优势,生产优质光伏硅片的龙头地位依旧难以撼动。2023年一季度末,TCL中环晶体产能达到150GW。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环深化布局,持续展露首家实现光伏硅片产能全球化企业的核心优势。   据介绍,TCL中环持续将工业4.0生产方式应用于各板块流程和作业场景,使产品具备柔性化、高可追溯性,业内率先实现全规格供应500余种硅片产品,满足日渐提升的个性化、差异化、柔性化需求,展现出良好的工艺、制程能力、工程管理、产品一致性控制水平。 此前,TCL中环发布《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计划募集不超过138亿元资金,投资建设“25GW 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厂项目”和“年产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慧工厂项目”。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生产需求和技术进步,TCL中环扩大TCL中环工业4.0和关键工艺Know-how的核心优势,打造了“自动化、智慧化、高效化、高薪化制造模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据悉,TCL中环晶体端人机配比已达到384台/人,实现人力资源集约、科技动能强劲、创新应用高效的智能化的柔性制造生产模式。“黑灯工厂”、“智慧工厂”也使得生效效率、质量,产品一致性等增益不断显现,更贴合光伏产业降本增效的发展和布局需求。 通过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以工业4.0加速制造转型等技术和产品优势,更好地为TCL中环全球化拓展铺平了道路。 发挥大尺寸、N型等行业领先优势,拥抱全球化市场 对于整个光伏行业而言,一体化布局和向上下游延伸是借助自身优势,做强产业链的关键之举。TCL中环在N型硅片上具备极强技术优势,布局N型赛道,对于TCL中环来说意味着更强的成本及供应链优势。 在硅片大型化的明确趋势下,TCL中环通过将大尺寸、薄片化技术优势与N型TOPCon电池工艺相结合,提升电池转化效率。公司坚持210硅片+N型TOPCon电池+叠瓦3.0组件,以提升差异化产品综合竞争力。 在众多企业选择182尺寸情况下,TCL中环凭借强硬技术推动210,引领行业发展。随着行业尺寸与先进技术迭代加快,210与N型硅片需求拉满,这一步棋让TCL中环先人一步,拉开N型电池差异化,通过发挥“G12+叠瓦”优势,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力进一步迭代,优先享受到市场与技术的红利。 近年来国际关系复杂,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化,面向全球市场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中环无疑走在全球化发展的最前列。 6月4日,TCL中环参股公司Maxeon公开了全尺寸Maxeon 7组件口径效率测量值达到24.7%的新纪录,TCL中环与MAXN携手被称为“最强硅片+最强电池组件技术”组合,此次Maxeon刷新记录进一步拉开差异化竞争优势。而随着“一带一路”的实行,能够为光伏企业拥抱全球市场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TCL中环此次在中东建厂,能够有效依托沙特的环境、区位、市场需求和电力成本等优势,凭借中环工业4.0先进制造能力,在中东地区打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基地,为光伏产业全球化作出实际表率。
  • 《中广核与英法等国签订一系列协议,核电出海望加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7-04-07
    •   中广核负责人近日透露、 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如果能通过英国通用设计审查、 将落地英国布拉德韦尔B项目。中国核电技术有望进军世界上最早实现核电商业运营的老牌核电强国。根据测算,出口1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小汽车。   据人民日报4月5日消息,"华龙一号"是由我国两大核电企业 — — — — 中广核和中核,根据日本福岛核事故反馈,以及最新核电安全要求,研发的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安全系数更高,拥有双层安全壳:内层确保反应堆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放射性物质不会外泄; 外层抵抗外部撞击的损害。   中广核近日通报中广核已与肯尼亚核电局签署了核电培训合作框架协议和保密协议。此举为中肯双方开展实质性技术和商务合作,为"华龙一号"进入非洲迈出重要一步将实现我国核电成套技术设备和工程总承包服务的出口。   中广核董事长贺禹在近日透露,中广核已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华龙一号"如果通过英国通用设计审查后,将落地英国布拉德韦尔B项目。中国的核电技术,有望进军世界上最早实现核电商业运营的老牌核电强国——英国。   根据测算,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小汽车。如果评选当前最能代表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名片”,一张属于高铁,另一张无疑属于“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安全上了一个新高度   “华龙一号”是由我国两大核电企业——中广核和中核,根据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以及我国和全球最新核电安全要求,研发的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   第三代核电技术最典型的特征,是安全上了一个新高度。“华龙一号”的特点是拥有双层安全壳:内层确保反应堆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放射性物质不会外泄;外层抵抗外部撞击的损害,可以抵御类似商用大飞机撞击。厂区也可抵御相当于日本福岛核事故中的地震震级。   2015年12月24日,“华龙一号”示范机组——广西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开工。该项目作为英国布拉德韦尔B项目的参考电站,为中国先进核电技术走向国际高端市场奠定关键基础。   就在该项目开工的前一天,泰国国家电力公司子公司RATCH在广西南宁与中方正式签署了《防城港核电二期项目合资协议》,将合资成立防城港核电二期项目公司,共同开发、建设和运营该项目。   另外肯尼亚、印尼、南非、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对中国的“华龙一号”产生了强烈兴趣。目前,中广核已经与国外20多家对口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签署了核电合作谅解备忘录或意向书。   英国通用设计审查是目前世界上最为严苛的核电技术审查,今年1月,英国正式批准设立“华龙一号”通用设计审查。仅在这一点上,后起之秀“华龙一号”就让全世界不可小觑。如果“华龙一号”能够在5年内通过英国通用设计审查,无疑等于拿到一张“全球金牌通行证”。   中法合作拼船出海   法国电力拉着中广核角逐英国欣克利角C、塞兹韦尔C和布拉德韦尔B核电项目,有人说,这不是师傅带着徒弟出来揽活儿吗?   不可否认,30年前法国电力的确是中广核的“师傅”:大亚湾核电站合作方就是法国电力。中国也正是从大亚湾开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核电发展之路。   但在英国这个项目上,中法合作比大家想象的更意味深长。三个项目中,欣克利角C是其中的重头戏:该项目是英国核能领域20年来最大的项目,建成后将满足英国7%的电力需求。   根据规划,欣克利角C项目将采用法国电力拥有知识产权的EPR技术。目前,该技术仅有4台在建,尚无建成使用的先例。在建的4个项目中,由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合资建设的台山一号机组,将于今年实现发电,是全球第一台正式启用的三代核电机组。   法国电力正是通过与中广核在台山的合作,向英国方面表明了“中法组合”在建设三代核电机组上的可靠性。   经过一番取长补短,中广核和法国电力“拼船出海”的模式就此诞生。而本次双方合作的重要条件,就是中广核牵头中企,用“华龙一号”技术,参与布拉德韦尔B核电项目。   制定并输出中国标准   “拼船出海”不是目的,“华龙一号”要实现的,是能够自主“造船出海”。提到核电“走出去”,行业内部的理解包括三层含义:技术走出去,装备制造走出去,人才队伍走出去。   记者了解到,“华龙一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满足世界最高安全标准的、最具性价比优势的核电技术;我国现在也已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核电装备生产国之一;而大量的核电建设,则培养出了一支庞大的核电人才梯队。目前看来,核电“走出去”的三大条件,都已经具备。   贺禹表示:“制定并输出中国标准是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建立与我国打造核电强国目标相适应的自主核电标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核电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核电标准化示范工作,就是依托“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中核福清核电项目5号机组、中广核防城港核电项目3号机组),利用4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完善优化现有压水堆核电技术标准体系,健全一套自主的、能够满足“华龙一号”国内建设与出口需求的、涵盖核电全生命周期的压水堆核电技术标准体系。   记者了解到,核电标准化项目的实施,对于更好地利用我国核电发展的关键窗口期,逐步摆脱对国外标准的依赖,支撑我国核电技术与装备走出去,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主动权和影响力,打造中国先进核电品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此,贺禹认为,核电作为“国家名片”,不仅要把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服务、中国资金输出去,也要把中国标准输出去,“这是更高层次的‘走出去’,是争取世界核电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只有掌握核电领域的标准,我们才能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核电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