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对作物水份生产率有利影响的地区差异》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1-08
  •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CO2])的升高被认为可以增强光合作用并减少作物用水量。但是,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看,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于未来作物产量和农业用水需求的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在这里,我们结合了田间试验和全球作物模型的结果,在二氧化碳浓度([CO2])升高及与之相关的高浓度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对小麦、玉米、稻米和大豆的作物水份生产率(CWP,作物产量与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之比)展示了清晰的全球空间分布情况。我们发现,到21世纪80年代,二氧化碳效应将使全球作物水份生产率增加10 [0; 47]%–27 [7;37]%(整个模型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具体取决于作物品种,其中干旱地区的增幅尤其大(雨养小麦可提高48 [25; 56]%)。如果在田间,二氧化碳浓度([CO2])的升高可以显著降低全球作物产量损失,同时减少农业用水量(4-17%)。我们确定了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生长条件具有差异,因此不同地区在不牺牲水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增加粮食产量的情况就会有所差异。最后,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必要扩大田间试验的范围,并鼓励在不同作物中对二氧化碳浓度([CO2])升高带来的影响进行建模和水文建模方面保持更大的一致性。

相关报告
  • 《山地侵蚀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5-11
    • 通常认为,陡峭的山脉可以从大气中吸收CO2。随着侵蚀作用的发生,新岩石不断暴露,岩石中的矿物质和空气中的CO2发生化学反应,即风化作用,并利用CO2来产生如方解石等的碳酸盐矿物。 然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科学家们开展的新研究否认了这一说法。研究人员于4月12日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也能产生新的CO2气体,并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且速度远远快于被新暴露的岩石吸收的速度。 论文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Jordon Hemingway提到,这一结论与前期的假设相反,多山脉意味着多侵蚀、风化和CO2。 这种额外的CO2来源并不完全是地质意义上的,它也是山区土壤中微生物的副产品,它们“消耗”了岩石中的有机碳,当微生物新陈代谢时便会排出CO2。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世界上最易受侵蚀的山脉之一的台湾中心山脉后,才意识到这一点。这种陡峭的山脉每年都被三次以上的台风袭击,且均是通过强降雨和大风来机械地侵蚀土壤和岩石。 Jordon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取自中心山脉的土壤、基岩和河流沉积物的样本,意在探寻样本中有机碳的迹象,而得到的结果又让他们大吃一惊:最底层的土壤基本没有风化的岩石,但会看到岩石松动,但还没有完全破碎,这说明基岩上的有机碳已经完全消失了。 WHOI海洋地球化学家Valier Galy提到,目前还不知道这是由哪种细菌作用的结果,还需要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和其他微生物学工具的帮助。这也是他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微生物释放的CO2量,不足以对气候变化产生任何直接影响,且释放CO2的过程发生在较长的地质时间尺度上。WHOI团队的研究可能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基于山脉(岩石圈)的碳循环过程。 (刘思青 编译)
  • 《二氧化碳负排放的生物物理和经济限制》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3-18
    • 为使将温度升高控制在2 °C以下的概率达到50%以上,近期大多数综合评估模型(IAMs)的情景都显示需要应用更大规模的负排放技术(NETs)。这些技术可以实现从大气中净去除温室气体。我们将不同负排放技术(NETs)对不同因素(例如土地、温室气体排放、水、反射率、营养素和能源等)的潜在全球影响进行了量化,以确定更大范围内应用这些技术的生物物理极限和经济成本。对资源的影响因技术不同而存在差异,要使负排放技术(NETs)在实现气候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则要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